王宇 金玉善 劉敏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職業病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勞動者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根據相關統計,我國每年新發塵肺病人1.5-2萬人,全國每年報告各類急、慢性職業中毒達到數千人;重大惡性中毒事故時有發生。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企業職工健康知識知曉率的低迷,職工個人自我保護、自我防護意識、能力不足所致。只有人們對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種類、危害性以及如何防護等知識有了了解,具備了相應的職業病防治知識,才能在工作實踐中按照規程進行操作,自覺使用防護用品及設施。
關鍵詞:人群;職業病;健康知識知曉率;防控;調查分析
為了解不同行業人群對健康知識的知曉程度,以及提高不同行業人群對職業病防控能力,探討行之有效的職業衛生教育方法,現將我院開展的健康知識知曉率調查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采取隨機抽查的方式,對象主要集中在工作過程中可能接觸按照《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中規定的如高溫、中毒、噪聲、電焊煙塵、苯系物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不同行業的職工共計686人。調查采用調查表的方式,共發放調查表686份,收回調查表686份。經分析,剔除填寫不合格的調查表16份,有效調查表共670份。有效率為97.7%。被調查對象年齡在23-55歲之間,平均年齡43.2歲。調查對象年齡在35歲以下的共有329人,35歲以上的為341人。工齡5年以下的88人,5年至10年的為206人,10-15年的為231人,15年以上的為145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為83人,中專383人,大專以上的204人。
1.2 調查內容 主要包括:受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危害種類、職業健康監護措施、職業病危害防護、職業病防治知識獲取渠道等。
2 結 果
2.1 不同年齡職工對各項相關職業病的了解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距 見表1。
2.2 不同工齡對職業病的防治知識知曉情況統計 按照統計學原理,在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有關內容的了解方面,5年以內工齡職工與5-10年工齡職工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其余各組之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距。在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方面,10-15年工齡職工與其他工齡職工之間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距外,其余各組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在職業病危害防護知識的了解方面,15年以上工齡組與其他各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在職業健康監護知識的了解方面,各組之間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距;在職業危害檢測知識的了解方面,各組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距。
3 討 論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不同行業人群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不一,對職業病的防控、消除,保護自身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方面做的還是比較薄弱。因而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1],關注人類自身的健康需求,確保人們有能力、有時間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保證職工能夠掌握職業病防控方面的知識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所有人都應知曉與自己所從事的崗位相關的職業病的防控知識,并在工作實踐中身體力行,因此對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關人員嚴格按照有關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的要求,對職業病防治知識進行普及。
各單位務必定期舉辦職業健康衛生知識培訓,聘請專業人士向職工講解專業性的衛生知識,在培訓過程中,要堅決杜絕走形式、走過程的形式主義思維方式,杜絕只重視安全知識培訓,不重視職業病防治知識培訓的弊端,通過連續的、職業的、不間斷的培訓,使職業病防控知識知曉率達到100%,并將防控知識自覺的應用到工作實踐中去。
各級衛生管理、監督部門,也應將更多關注的目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投入到職業病防控宣傳、普及方面上來,利用電視、宣傳手冊、夜校等手段對職工進行相應的衛生健康教育。衛生部門還應使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定期組織相關專家編寫通俗易懂的職業病防控知識宣傳培訓教材,更新相關職業衛生知識,為各單位培訓一批熟悉職業衛生健康知識的管理人員,人大部門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保證各企事業單位配備熟悉職業衛生健康知識的管理人員,并可通過定期與不定期監督檢查的方式,對不開展職業衛生健康教育、沒有配備職業病防控器材的單位予以處罰。
職業衛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下列兩個方面:①企事業單位主要管理人員的教育。在我國,法律法規規定,用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應當接受職業衛生健康培訓,并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規定,依法組織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對負責人不僅要進行職業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還要進行勞動法規和衛生監督教育,提高企業全員職工的法律意識,有力的保護職工的身體健康。②對勞動者的職業健康教育,主要應包括普及職業病防控知識教育、強化職業衛生自我保護知識 教育等內容,確保通過各種教育形式,使勞動者在工作實踐中,自覺遵守各項職業衛生操作規程,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最終實現減少、預防職業病發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世杰,剛葆琪,王世俊.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釋解[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1:12-13.
大慶龍南醫院健康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