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燕
【摘要】社會各界對于外界的認識都是基于新聞媒體的真實報道,記者采訪是新聞播報的重要環節,成為一名專業的采訪記者,不僅要掌握各項采訪技能,迎合觀眾的審美需求,探索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尋找具有價值的新聞內容,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新聞在播出時我呈現的受歡迎度和效果,本文是以新媒體為背景下來研究電視新聞采訪技巧及方法,將電視新聞能夠更好的呈現。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采訪技巧
引言
當前,時代新媒體迅速發展,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信息龐大,呈現出魚龍混雜、魚目混珠的惡性循環狀態,如果沒有一個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新聞媒體前來證實,會誤導民眾,形成虛假新聞的傳播,給社會帶來不良風氣,就負面影響,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傳統的電視新聞工作已經無法適應新的要求,新聞工作及時、準確,具有時效性,這就要求電視新聞行業加強工作效率,提高這是新聞的采集和編輯水平,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質量和社會效益。來達到人們對電視新聞的關注,對社會熱點的了解,對民眾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
一、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采訪技巧
(一)明確采訪目標
明確采訪目標,是作為一個電視新聞采訪人員的必備能力,記者采訪前要確定采訪目的,提前備好采訪問題,采訪問題要關注民眾,切實詢問民眾想要了解到的內容,充分調查事件的具體情況,從而提升采訪質量,記者采訪要秉持著實事求是,公開透明等原則,確保新聞報道內容具有真實性、可信性、權威性,更重要的是,采訪途中記者,不能將個人的觀點及態度公開提出,確保采訪過程中的客觀性。
(二)敏銳的感知觀察能力
許多新聞事件的背后遠不及想象中那么簡單,采訪記者,要善于從現象深入到本質內涵,分析各項素材,要充分挖掘信息價值,采訪人員培養自身的觀察能力,提升對于新聞事件等敏感程度,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以及各個維度去剖析和解讀隱性的信息,從全局到部分從部分再到細微,這是一個新聞采訪者不斷提升的過程,也是將新聞價值呈現最大效能。由此可見,電視新聞采訪者敏銳的感知力和觀察力凸顯出采訪的優勢。電視新聞的工作人員另一個基本素養是具備較強的時事新聞重要線索的收集能力,將一些隱匿于通常無法注意到的角落關注起來,新聞采訪工作者要主動積極入戶走訪,參與調查,收集熱點事件的重要素材,為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價值。
二、新媒體背景下探究電視新聞采訪策略
(一)轉變采訪思維
新媒體迅猛發展,傳統電視新聞采訪的固定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廣大觀眾胃口。對此,新聞采訪工作人員應不斷更新采訪模式與手段,提升新聞的內隱價值,這也是電視新聞采訪得以良性發展的關鍵環節。電視新聞采訪的工作人員需要不斷地轉變主觀思維,深入地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真相,讓觀眾了解事件本身,充分發揮電視新聞的采訪優勢。
(二)注重新聞采訪的社會價值
時事新聞的報道最重要的意義是存在教育意義的是社會價值。例如,將一些高鐵霸座行為,官方進行兩分鐘的新聞報道意義在于公示廣大人民群眾遵守規則,不得因個人行為強制占據他人位置,同時也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增強責任心和公德心。2020年疫情期間新聞中譜寫英雄的史詩,占據著整個新聞媒體頻道,這份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抗議英雄們用行動和汗水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正是這樣的精神,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呈現在每個人眼前,擴大社會效益,激發全民堅持不懈的抗戰疫情,全民族的心被凝聚一團,這正是社會所需要的力量。
(三)創新采訪方式
新聞報道擔負著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他向民眾傳達的黨和政府的聲音,新聞采訪是讓民眾也參與進來,創新采訪方式,可通過視頻采訪,采用創新的采訪技巧,滿足觀眾的需求,也可采用更接地氣的采訪方式,比如,建筑工地采訪時可就地坐在工地的安全區域采訪,使整個采訪過程輕松,愉悅,獲取被采訪人的的真實觀點。剔除采訪形式化,流程化的采訪,聽取群眾等正式聲音。
(四)差異化報道
研究結果表明,觀眾在查看新聞報道的閱讀中,需要投入較大的專注度和精力,產生閱讀困難的情況。而且新媒體中一則小事新聞的開頭,往往是采用了吸引人的新聞標題和圖片,文字描寫比較少,并且穿插了視頻、圖片等,會在網絡上的第一時間就吸引更多的受眾。因此,在傳播與媒介相互融合的背景下,傳統媒體要合理地運用各種新媒體,提升其內容的吸引力,提升其易用性,形成更加差異化的新聞報道方式。電視新聞要做到的就是簡化了文字和描述,以形象的元素來對高價值的新聞內容進行更加深刻的剖析和學習,這樣才有可能提升消費者的關注率。
結束語
電視新聞采訪技巧是確保新聞具備較高價值的有力手段,新聞采訪工作人員只有熟練掌握、運用新聞采訪技巧,才能使新聞內容具備真實性與生動性。新聞采訪人員要合理利用各種新聞資源,從不同角度出發深度挖掘其內在新聞價值。本文中,筆者簡要介紹了新媒體時代下對于電視新聞采訪的技巧,旨在推動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長期良性發展,積極應對新媒體沖擊。
參考文獻:
[1]劉文峰.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采訪技巧的思考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6,(09):66-67.
(第十師一八三團文體廣電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