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昌俊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1]。在這里馬克思天才的論述了舊唯物主義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唯物主義(或者說實踐唯物主義)的鮮明特點。即實踐唯物主義是從主體的方位,在人的感性活動、人的實踐的根本上來理解現實世界及其辯證關系的。本文也正是基于此,通過論述實踐過程中的主客體的關系,對實踐辯證法中“人”這一重要因素做一簡要論述。
一、實踐辯證法的基石
一直以來,學界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是實踐唯物主義還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始終存在爭論,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歧就是對“實踐”這一概念的不同界定。囿于個人能力原因加之實踐概念本身仍存爭議,故本文不對實踐做概念界定,但是為行文方便,避免歧義,仍需對本文所使用的實踐做一說明。
首先,在對實踐的具體論述上,馬克思覺得實踐不單單是人類有目的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他將物質活動納入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框架中加以討論,認為實踐是“改造世界與發展人的主體性相一致的自主活動”。其次,從實踐的本質而言,馬克思認為實踐應該具有“革命性”,所謂的“革命”即是要打破固有的現狀,按照人的本性更為合理的改造和控制世界。因此,馬克思認為實踐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并在任何一個時期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相較于其他的一般唯物主義者,馬克思更為注意到實踐活動中人的作用,從人的本質出發,到人的社會性活動,再到人類世界的發展過程,最后歸結到社會的本質,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區別于其他“唯物主義”的獨到之處。由上所述,本文所討論的“實踐”正是基于此種認識產生,將人的主體地位作為改造世界、社會和人自身的物質活動起點來進行探討。
二、實踐辯證法中的人的因素
實踐是將自然界劃分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重要標志。從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實踐的產生將人逐漸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由此產生的人類社會是原有的統一物質世界分化為純粹的物質世界和人化的精神世界。同時,實踐并不是單純的割裂了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聯系,而是將二者統一起來,人不僅能夠能動的改造物質世界而且可以能動的反映物質世界,這是實踐本身具有的矛盾屬性,也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策源地。
實踐同時也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作為生命形式的一種,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實踐。動物只能在自然界中消極被動的適應自然的變化,在優勝劣汰中實現自身物代的更迭,而人卻能夠通過實踐,主動的改造客觀物質世界,并再此過程中構成人的存在方式。作為滿足人的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實踐促進了人的本質產生。在馬克思看來,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社會關系產生的基礎恰是實踐的能動作用,人類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結成各式各樣的勞動關系,這是人的社會關系的雛形。其次,意識的產生也是在實踐中生成和確證的,實踐活動的深入發展促成了人類意識的成熟和進化,推動人類與動物相區分,成為人化自然的產物。總體而言,實踐將人使自己成為一種自我創造的主體存在。
人的生存方式——實踐的出現,使得自然的矛盾轉變成了主體與客體的矛盾,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可以通過自覺的實踐活動解決主客體的矛盾,使現實世界根據人的需要發生相應的改變,并在這個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人是自身辯證運動的主體,并因而是辯證法的最高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對實踐辯證法的把握也就是對人自身的把握。
三、人的因素在主客體關系中的彰顯
實踐辯證法相較于傳統的唯物辯證法,它在堅持辯證法的物質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強調辯證法中的感性活動、實踐因素,更加突出了實踐主客體因素特別是主體因素。“實踐辯證法內容極為豐富,如果把它概括為主客體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創生的本質關系和一般過程的話,大致可以把“分化”,“對象化”,“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視為實踐的三個基本環節。”[2]
(一)主體與客體的自覺分化
所謂的主體是指能夠自覺進行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人,所謂客體是指這些活動所指向的對象。首先,作為自然界的內在實體,人與動物在自然屬性上沒有本質區別,二者都受到自然界的制約,受到機體環境的限制。人的各項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同樣在于滿足自身生理生存的需要。但是,這種實踐活動與動物的“被動適應”有著根本性的區別,人的實踐活動是“主動”與“被動”的統一,“適應”和“改造”的相互發展。實踐作為人的社會屬性不斷刺激著人超越自然屬性,將動物被動的適應環境發展為能動的改造環境,同化環境,使自然界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環境創造著人,人也創造著環境。人通過實踐不但可以認識規律,而且還能利用規律,使規律為人服務,這其實就是實踐的自主性;同時實踐還具有創造性,實踐可以創造出自然不能只發產生的東西。實踐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又體現著實踐的主體性,實踐把物對人的支配轉換了人的對物的支配,確立了人對自然界的主體地位。實踐的自主性,創造性和主體性使人們在實踐中具有了主體意識,于是人們自覺的把自己與自然界區分開來,有意識的把外部對象作為自己活動對象,把自己的生命活動看成了有意識活動對象,進而把自己與自己的生命活動也區分開來了。正是因為這種有意識的分化,人才獲得了獨立的實踐主體地位,參與到對象化的實踐活動中,去改造對象。很明顯動物只能消極的適應的對象卻不能有意識的去改造對象。主體與客體的分化,賦予主體的實踐以超越自然運動形式的特性,是主體自我肯定的始點,因而也是實踐辯證法的始點[3]。
(二)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主體與客體的自覺分化是在實踐活動之中就存在著的,就具體的實踐活動而言,主客體觀念上的分化即是一種對象化活動的前提又是另一過程的結果,所以主客體分化一定是和主體對象化相互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主體與客體的分化只能是主體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這也成為了實踐辯證法的第二個環節,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人們有意識的把外在的事物看成對象,把自身作為手段,以改造對象物,使自在之物變成為我之物。而要完成這一過程,只能通過“對象性活動”。對象性活動是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也就是把自己的本質規定中包含的對象性的東西,外化、物化到對象上去。一般而言,人的對象化活動的中介包括:目的、符號和工具。
(三)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
對象化活動包括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兩個方面。人類的實踐活動使自然之物發生了特定的變化,滿足人的需要,這個過程使實踐和實踐對象結合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純粹的自然之物融入到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物化的對象被加工了,這就是主體客體化。同時,實踐客體也不在作為人的對立物而存在,反而轉化為適應人需要的產品,這是客體主體化。
實踐辯證法通過賦予唯物辯證法以屬人的現實的實踐屬性,從而使唯物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獲得了歷史的新生。實踐辯證法實質上是人的生存與發展的辯證法,是關于人類命運以及人類掌握自己命運的理論。實踐體現著人與周圍世界的矛盾關系,是辯證法的策源地。同時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它促進了主客體的分化,而主客體的分化與主體的對象化密切聯系在一起,對象化活動有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如何化解來自否定方面的危險,關鍵就在于實現對象的性質和主體本質力量的適應。但二者的適應不是直接的,而是需要某種中介搭建起聯系的橋梁,因此這一問題就轉化成了對主客體與中介的辯證關系的正確揭示和對中介的合理設置的問題。對象化活動內在的包含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這個過程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必然存在著發展水平的高低,這也就導致了異化的出現,因此人與對象化世界的關系問題,就不單單倫理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革命實踐實現社會變革問題。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實踐辯證法在堅持唯物辯證法的物質,矛盾等辯證法核心范疇的基礎上,實現了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實踐辯證法更加突出“人”這一要素在主客體關系中、在實踐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并以人為中心來實現對現實的世界的改造和變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3頁。
[2]蕭前楊耕:《唯物主義的現實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27頁。
[3]蕭前楊耕:《唯物主義的現實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28頁。
(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01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