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中,總是存在一些問題學生。一方面由于社會呈多元化發展,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學生的自制力不強,不能進行有效的抵制。另一方面則是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很多家庭因為種種原因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不能做到及時溝通,造成兩代人的交流出現隔閡,致使孩子學習基本處于放養狀態,針對這些特殊家庭情況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以便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分析,針對特殊家庭學生這一問題的教育管理做到有效的探究分析,以便更好地培養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特殊家庭;學生教育;管理分析
環境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伴隨終生。探究家庭管理教育是當前教學任務的重要一環,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家庭教育必須積極與學校聯合起來共同促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長,以便更好地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教育。以下內容針對特殊家庭學生問題展開詳細的論述,以便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許參考。
一、探究特殊家庭學生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教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必須從學生的日常行為開始。家庭與學校是學生主要的學習生活場所,針對特殊家庭學生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心理教育,針對心理上的問題及時進行關懷、疏導。新教改背景下,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門部署的相關工作內容,培養全身心發展的人才,教師有義務更有責任對學生進行學習與心理上的教育。在此背景下,針對特殊家庭的學生,教師更有責任對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了解,以便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心理狀況。通過對學生的多方面了解,有利于對學生學習上和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為今后的教育工作部署做出明確的規劃,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整體效率,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
2.有利于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經驗
通過對特殊家庭的學生進行指導疏通可以為之后的教學工作總結經驗,教學中特別注重經驗的積累,這樣在之后的教學管理中能夠有跡可循。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新的教學方式,以便更好地對學生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依賴課堂教育,對學生的課后學習及生活不能做到有效掌控,在新的教學指導要求下,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教學指引,在教學中多吸取他人的優秀教學經驗,以便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有效教學。
二、針對特殊家庭學生展開相關教學策略
1.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走進學生的心靈
針對特殊家庭的學生,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以便更好地采取相關管理方式。教學中教師要懂得觀察學生的情緒,特殊家庭的學生一般表現為“孤僻、敏感”,教師針對學生的這種表現要留心觀察,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平時課后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多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困難,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對教師充滿親切與信任。多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以便對學生思想行為的養成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對一些不愿與人溝通交流的學生,教師更不能放任不管,否則學生越來越孤僻,最終拒絕與人交流,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可通過多方渠道了解學生平常的行為,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在學生的校外學習中,多與學生家庭進行溝通,通過電話溝通或是做家訪,能夠更加具體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以便之后對學生的教育進行有效的開展。
2.開展一對一教學幫扶活動,提高特殊家庭學生的成績
在教學中發現,由于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特殊家庭學生的學習成績多數不甚理想,有些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這對學生的未來學習成長極為不利?;谶@種現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學習幫扶活動,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合作學習,讓成績優異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在學習中,起到督促和榜樣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使問題學生能夠從成績優異的學生身上學習優良品質,以便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也要對學生多留心觀察,對有進步的學生進行褒獎,激發更多的學生認真學習,對帶動更多學生進步的優秀學生也要進行嘉獎,在學習幫扶活動中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快樂,能夠使特殊家庭的學生感受到來自班集體的關懷,讓他們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體會到溫暖。
綜上所述,通過開展特殊家庭學生的教學管理,使教師在工作中更能體會到為人師表的責任與義務,在對學生的管理上要講究方法,多與學生進行深度交流,及時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做出正確的引導,多關懷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洪曾.近年我國學前家庭教育的指導與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14(6):10-13.
[2]吳素貞.家庭教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J].新農村,2018(3):50-51.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特殊家庭學生教育現狀及指導方法研究”(課題編號:GS[2020]GHB 126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白文豪(1980—),漢族,甘肅定西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