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儲備人才,是推動國家發展的現實力量,其信仰的正確性至關重要。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具有增強大學生民族認同感、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價值觀、健全大學生人格發展等現實意義。近年來,政策不斷支持、鼓勵高校將紅色影視藝術教育資源融入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利用紅色影視藝術蘊含的思想信仰價值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將紅色影視藝術情境式、視聽性的文化傳達融入馬克思主義信仰教學實踐中,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
關鍵詞:紅色影視;紅色文化;馬克思主義信仰
紅色影視藝術作為紅色文化的一個分支,與馬克思主義教育有著天然的跨學科關聯性。早在1922年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列寧就提出:“在所有藝術中,電影對我們是最重要的”[1]。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影視文化傳播飛速,對學生的影響增加,高校要積極挖掘、充分利用紅色影視藝術這一教育資源,提高大學生思想涵養與綜合素質,促進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巧妙變身”。
1 紅色影視文化的精神實質
1.1 革命精神的情境傳達
紅色影視主要是指以紅色歷史革命為題材,以革命話語為主要表現形式,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創作而成的影視作品。“紅色”指貫穿于各類影視中的革命精神。從廣義上來說,紅色影視藝術就是優秀而又符合主流價值取向的影視作品,紅色影視藝術既包含謳歌早期共產黨人、愛國人士為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的影視,也包含根據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真實經歷改編的故事。紅色影視以熒幕的方式再現了我國歷史革命情境,承載著不畏艱險、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通過“人”“物”“圖”形象的情境傳達呈現我國的紅色奮斗歷程。
1.2 人文關懷的有機整合
紅色影視藝術如何逾越歷史和審美的鴻溝與當代大學生產生情感與價值的共鳴?以商業修辭創作的紅色影視作品傳播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可行性途徑。影視藝術相較于文字論著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獲得相當的關注,同時當代大學生對影視的審美深受西方英雄救世主義大片的影響,據此我國的影視整合了當代大學生的興趣、審美需求,并創作了大批紅色影視藝術,憑借紅色影視作品中具有觀賞性的情景部分引導大學生追崇科學的價值觀,寓教于樂。根據當代大學生的情感、審美、價值觀需要,將青年大學生的群體需求作為紅色影視藝術創作的基礎,指引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1.3 民族信仰的現代化呈現
紅色影視劇通過現代熒幕技術,對愛國主義精神、馬克思主義信仰進行藝術、情感升華,影視作品的視、聽、情感三者聯動作用于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比文字作品更具有沖擊力、說服力。紅色影視作品的情景傳達,不僅與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碰撞,也使得他們有故景親臨的體驗。盧梭曾說過:“沒有榜樣,你永遠無法成功地教給兒童任何東西。”紅色影視中的經典榜樣,則能夠通過藝術性的手段對高校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2 紅色影視文化融入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應然性
2.1 目的的一致性
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實質是通過開展思想政治系列課程使大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情感共鳴,并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紅色影視文化作為紅色文化的一支,裹挾著馬克思主義信仰,與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同時二者在價值立場、政治方向上也具有一致性。但是影視藝術更具有趣味性、直觀性和可觀賞性,情感的感觸力更濃厚,學生更容易從中提取到信仰信息,也更容易接受信仰、價值觀的洗禮與塑造,這恰恰彌補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教育的不足。將紅色影視藝術融入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相關課程中,能夠有效彌補意識形態教育表達晦澀、乏味的不足,提升價值觀教育、引導的成效。
2.2 理論的必然性
首先,紅色影視作品的創作與高校信仰教育有著共同的文化底蘊。近代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從思想的浪潮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紅色影視藝術是對紅色文化的藝術性再創作,紅色影視藝術既有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又包含根據時代的需求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紅色影視藝術在語言表達、情感傳遞上更容易被青年大學生接納、理解,紅色影視藝術為大學生認同、尊崇馬克思主義信仰植入了信仰理論的底色。
其次,紅色影視藝術與高校信仰教育有共同的價值引導目標。鄧小平強調,“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用什么樣的理想來武裝我們的人民呢?就是要用共產主義的精神教育青年一代”“我們要對青年進行共產主義教育……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2]。高校不僅要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結合了中國實際發展需要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革命英雄人物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價值立場,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結合,紅色影視藝術再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從二者的價值立場分析,紅色影視的不斷豐富發展,革命英雄人物是其創作的原型,馬克思主義信仰生成過程是其創作的精神源泉。紅色影視藝術源于紅色的革命生活、奠基于紅色革命文化,是對英雄人物的榜樣力量與馬克思主義精神的雙重價值彰顯。
最后,紅色影視藝術與高校信仰教育具有共同的榜樣崇拜。“信仰最直觀體現為主體對特定人或物的崇拜”[3],紅色影視藝術創作的本質是凸顯人物形象,通過藝術創作手段對人物主體高度宣揚。通過觀看紅色影視藝術作品,青年大學生能進一步認識革命英雄形象,在產生仰慕、尊崇的同時,會以此形象為效仿、學習的榜樣,扎實提升綜合素養,推動自身全面發展,成為新時代有理想、有實力的社會主義者。
2.3 現實的可行性
紅色影視藝術的蓬勃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現代化的一面旗幟,面對滾滾而來的市場經濟浪潮,青年大學生很容易被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消極思想迷惑,喪失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較之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著,紅色影視作品對大學生的思想影響更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馬克思主義經典的“遠水”無法迅速解救大學生思想困頓的“烈火”,紅色影視藝術則能夠在短短數小時內實現強烈的情感沖擊與價值共鳴,喚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正不斷推進,為了取得更好的宣傳教育效果,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需要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打破傳統的“靜坐式”信仰教育,充分挖掘紅色影視藝術的“體驗化實踐”價值,探索情境式信仰教學。通過2D、3D的影視技術,營造可供大學生親身感悟的立體環境,通過視聽一體的觀影感受達到情感與價值的雙重震撼,使青年學生感悟到馬克思主義信仰蘊藏的巨大精神力量,并將之轉化為行動的信條。
隨著受教育主體的綜合素質能力和自我意識能力步入更高階,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課程理論性、專業性更加突出,這也導致學生認為課程枯燥、乏味、知識難以理解,為了更快、更高效地解決既存難題,需要將影視教育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近些年,我國影視行業蓬勃發展、迅速壯大,各類影視作品百花齊放,優秀的紅色影視藝術創作也不斷涌現,為我國影視教育開展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紅色影視藝術以“寓教于樂”“寓教于情”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灌輸,只有學生有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認同基礎,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教學才能更容易、更深入地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
3 紅色影視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路徑
3.1 紅色影視融入信仰教育課程體系
目前馬克思主義信仰課程體系教學是較為單一、乏味、晦澀的,命令式、灌輸式的信仰教育已經不適用于新時代的大學生群體。正如列寧所說:“(社會主義)和官場中的官僚機械主義根本不能相容;生機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4]解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困境和瓶頸的關鍵是要注入“新鮮血液”,紅色影視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缺口。它不僅豐富了信仰教學的內容,還有效改善了信仰教育課程低迷、沉悶的氛圍。首先,寓“理”于景。將信仰教育的理論知識融入紅色影視藝術中進行講解,讓學生品味飽滿的人物形象,置身于紅色影視作品的生動情境之中,積極尋味、探尋其中包含的精神信仰與理想追求。紅色影視融入信仰教學促使學生更準確、更輕松地把握信仰教育的理論內涵,為信仰教學的開展提供便利。其次,合理地篩選紅色影視作品。近年來,我國紅色影視作品日漸豐富,但是影視教育資源無法完全搭載信仰教育的理論內容。所以我們在利用紅色影視資源時,必須充分考慮影視教育資源的適用性,認識到紅色影視資源的教學輔助地位,不可喧賓奪主。
3.2 紅色影視走進“第二課堂”
信仰的生成既需要理論教育的“內化”作用,也需要實際行動的“外化”作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第二課堂即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指導實踐。信仰的生成僅依賴理論學習是非常脆弱的,必須親身體驗、近距離感受才能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意志,通過開展紅色影視專題活動,如紅色影視微拍、紅色影視情景劇、紅色影視動漫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紅色影視的創作,積極尋找革命英雄人物、英雄事跡,挖掘其背后隱藏的信仰精神,在探索、學習、討論、創作的過程中實現信仰的“巧妙變身”[5]。
3.3 開設紅色影視藝術品鑒選修課
挑選在紅色影視領域有研究經驗的成熟師資,開設紅色影視作品品鑒課程。紅色影視文化進入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覆蓋的學生群體受限,紅色品鑒課程開設的目的是促使紅色影視文化實現校園全覆蓋。讓學生對紅色影視片段進行賞析,并撰寫影評感悟,不斷鍛煉大學生紅色影視鑒賞水平,提高大學生理解紅色作品內涵的能力,把握紅色影視創造的精髓。同時有目的地開展紅色影視作品學習課程,有利于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喚醒大學生的愛國精神。通過對大學生紅色影視鑒賞興趣與品鑒能力的培養,推動紅色影視藝術順其自然地融入高校課堂,實現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機結合。同時,大學生對傳統的信仰教育具有強烈的排斥傾向,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內容滲透進影視作品,利用輕松的觀影形式傳播嚴肅的理論知識,做到細而精,更能使大學生喜于吸收、信服[6]。
3.4 立足提升師資隊伍的“三個素養”
提升高校教師,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相關師資隊伍的素養,包括政治素養、道德素養、專業素養。紅色影視如何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融為一體以增強信仰教育力量,怎樣的紅色影視藝術能夠作為教育資源融入馬克思主義信仰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在這一決策中起著關鍵作用。鑒于此,高校應該對教師群體進行紅色影視培訓,深化教師隊伍對紅色影視藝術、革命精神的理解與認同,要提升師資隊伍的“三個素養”。提升政治素養,教師隊伍要堅信紅色影視的信仰教育作用,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把控紅色影視教育資源的正確方向,對紅色影視藝術要“真信”;提高道德素養,教師隊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對紅色影視藝術的品鑒、賞析要富有熱情,對紅色影視藝術要“真愛”,以熱血才能感染更多的熱血,提高學生接受、理解紅色影視資源的興趣;提升專業素養,強化教師隊伍對紅色影視藝術的研究,充分挖掘紅色影視資源的教育力量,對紅色影視藝術要“真懂”。做到“真信”“真愛”“真懂”,紅色影視藝術資源才能真正融入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課程中,運用紅色影視資源才更有感染力、說服力,才能增加說理的深度和與厚度。
4 結語
隨著我國影視行業的蓬勃發展,青年大學生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顯著,影視作品具有傳播速度快、接受度高、直觀性強、情感渲染濃等獨特優勢,要不斷挖掘紅色影視藝術的優勢,將其融入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使枯燥、嚴肅的信仰教育課程更加生動,與學生產生情感、價值共鳴,對提升信仰教育實效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3.
[2] 鄧鵬.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9(19):26-28.
[3] 埃里克·巴爾諾.世界紀錄電影史[M].張德魁,冷鐵錚,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51.
[4] 張紅云.歷史與現實:“紅色經典”影視作品的思想傳承價值[J].電影評介,2009(09):13.
[5] 王婧惠.紅色影視作品融入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優化戰略[J].戲劇之家,2018(23):165,167.
[6] 鄭瓊.紅色影視文化融入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路徑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6(22):135-136.
作者簡介:鄒鈺(1995—),女,湖北恩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