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傾其畢生心血從事的教育教學活動生動地描繪和闡釋了孔子的師者形象和為師之道。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啟發引導、以身作則等思想,蘊含著其對教育教學活動的獨到理解和把握,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孔子;教育教學藝術;啟示
教育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有著與其他社會活動不同的特點。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教育活動也不斷發展,其在整個社會中的重要性不斷得到凸顯,人們對這項活動的把握和了解也在不斷深化。人們對如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進行了持續探索,在歷史文化中形成和積淀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藝術。這其中,孔子對教育教學的獨到理解和把握熠熠生輝,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義。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春秋末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都發生了深刻變革。在教育領域,隨著奴隸制的解體,學在官府也逐漸失去其存在的經濟和政治基礎,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孔子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開設“私學”,“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大規模收徒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活動,他以身體力行表現出一個教育者的高超境界,凝練出獨特的教育教學藝術,值得今人不斷學習和體悟。
1 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是孔子最偉大的教育主張,體現了明顯的平等博愛思想。在奴隸制社會,由于土地國有和宗法制度的存在,奴隸主貴族長期壟斷學校教育,學術文化領域長期處于學在官府、官守學業、官師合一的局面。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孔子創設私學,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
孔子稱“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1],對于有求學志向、來拜師學習的,他都愿意教誨。孔子弟子眾多,教育對象十分廣泛,“蓋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招收的弟子,不受地域限制,來自魯、晉、衛、齊等諸國;孔子招生的學生也不分身份貴賤,既有如司馬牛、南宮敬叔、孟懿子這樣的貴族子弟,也有出身貧賤的學生如顏回、曾參、子張;孔子的弟子既有年齡大的,也有年齡小的,如比孔子小五十三歲的公孫龍。孔子招收學生不受地域、身份和年齡限制,這些做法體現了有教無類的思想。
學在官府、貴族壟斷學術的格局,使教育對象受到極大限制,大多數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是一種相對封閉、缺乏活力的局面,從長遠來看是不利于文化的傳播和社會發展的。有教無類蘊含著孔子作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對教育使命、責任的深層認知,表現了孔子博大的教育情懷和政治情懷。相對于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學術的格局,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促進了學術下移和文化繁榮,適應了士階層崛起的文化需求,蘊含著相當程度的平等內核,這一主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意義非凡的進步,是“教育史上劃時代的革命創舉”[2]。
當今教育應吸收有教無類這一思想的合理內核,結合時代的條件和要求加以豐富和發展。如果說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還受兩千多年前歷史發展條件的制約,那么當今教育的發展更應該秉承有教無類的精神追求,在實現教育平等、教育公平方面有更多作為。對教育者而言,有教無類要求教師首先要認同教育在個體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每一個學生受教育的資格和權利,尊重每一個學生應該享有的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教育者要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要給予每一個學生同等的關注和指導,不因學生的家庭、成績好壞等情況不同而差別對待。不可否認,在我們的教育中還存在著一些偏差,有違有教無類的基本要求。有些教師對家庭條件好、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給予更多期待和關注,對學習成績差、家境貧困的學生關注甚少,甚至不理不睬,這種差異化的對待與“有教無類”的要求是相悖的,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更無益于教育公平的實現。
2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最鮮明的特色。“因材”即在教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受教者的個性特點和差異;在“因材”的基礎上,設立不同的目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因人而異,有的放矢。
在教育過程中,孔子對學生的志向、性格特點和長處作了細致的觀察和區分,并有針對性地施教。《論語·先進》記載“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1],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這是孔子對學生性格特點的把握。對弟子提出的問題,針對不同弟子,孔子給出的答案也不盡相同。例如,子路和冉有問“聞斯行諸”,即聽到了就行動嗎?對這個問題,孔子的回答不同。究其原因,孔子認為冉有生性軟弱,做事退縮,因此鼓勵他去干;而子路膽大性勇、爭強好勝,所以孔子要設法壓壓他的氣焰。孔子針對學生特點,發揮其長處,以促進學生取得長足進步。在孔子的弟子中,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會說話的有宰我、子貢,擅長辦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而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可以看出,孔子的學生各有所長,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不同領域都有建樹,這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豐碩成果。
要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者要能認識到并承認受教育者的差異,要處理好學生群體共性特點和學生個體個性特點之間的關系。正是因為孔子敏銳地認識到自己的弟子在性格、特長、目標等方面存在差異,才有可能在對弟子進行個性化識別之后為其制定合適的教育方案。因此,因材施教的前提和關鍵是“因材”,要對教育對象進行細致、全面、深入的個性化了解,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揚長避短,獲得成長和進步。在今天,因材施教仍然是推進教育公平、發揮教育育人本質功能的內在要求和關鍵所在。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既要遵循教育教學的一般要求,也不能忽略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作為教育者,教師要尊重個體的差異性,要將學生的個性特點、個性差異納入自己的視野中。這些個性特點、個性差異主要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家庭環境、已有知識經驗水平等方面。在充分了解教育對象的基礎上,教師為其選擇相應的教育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給予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教育,不斷予以激勵,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受教者個人的成長和才能的充分發揮。
3 學思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孔子看到了“思”與“學”各自的價值,并且將二者緊密聯系起來,注重思與學辯證統一。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學與思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只學不思或者只思不學都會影響人的發展和成長。
一方面,學習離不開思考,學習的時候要開動腦筋,勤于思考。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學習而不知道思考就會變得迷亂、無所適從。因此,孔子強調思的重要性,強調要用心去分析和思考。《論語·季氏》中說道:“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1]對于無所用心的思想懶漢,孔子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提倡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求,遇到事情要多問幾個為什么。
另一方面,學是思的基礎,學的過程也同樣重要,離開了學習,離開了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積累,思就會變得空洞和不實。孔子曾說:“吾嘗終日不食, 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1]離開了學,一個人整天空想,也不會有任何好處。因此,孔子高度重視學的作用,一生躬行“學而不厭”,并勉勵弟子勤學、好學。孔子認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靠后天的努力學習才能不斷增長自己的學識修養。《論語·為政》中記載“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其中可見孔子立志求學、學而不厭、持之以恒的為學精神。孔子倡導虛心好學、勤問勤學。孔子虛心向他人學習,他認為所有有長處的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因此孔子的弟子子貢稱其“學無常師”。
孔子學思結合的思想,是對人的認識活動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思與學辯證關系的深刻把握,體現了鮮明的辯證法特點。學思結合,學思并重,相得益彰。在今天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學思結合仍是我們需要堅守的基本原則。要清晰地看到學習和思考在教育中的獨特價值,不可將二者混為一談,相互混淆;也不可只重視其一,而忽視其他。學的過程就是掌握知識和經驗的過程,是一個獲取感性材料的過程,是一個積累各種知識養分的過程。也可以說,學的過程是一個最為基礎的獲取知識的過程,是思的前提和準備。但是,光有學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更深層的理性力量,即思考的加入。正是通過思考,才能更好理解所學內容,才能弄清所學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才有可能形成更為深刻的知識體系。可以說,思的過程是對學的成果的一種加工、一種提煉和總結,起到一種融通的作用。求知離不開思考,不經過思考很難獲得真正的知識。由此可見,引導學生注重學習、善于思考,學思結合,對學生大有裨益。
4 啟發引導
《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1]“憤”和“悱”指學生的狀態,“啟”和“發”指教師的作為。學生苦苦思考、探求一個問題,只有等到了他想弄懂但還未弄懂、想表達但又難以表達的境地時,教師才適時地去開導和啟發學生。在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的基礎上,抓住契機、適時啟發引導,也是孔子教育教學藝術的重要體現。
孔子啟發引導的主張,敏銳地指出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體性之間的關系,這樣的主張對今天的教育啟發意義重大。教育過程是師生雙方互動交往的過程,而不是任何一方的單方行動,一定要注意并處理好二者的動態關系。教育的過程更主要的是學生自我成長的過程,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是教育取得成效的關鍵因素,是內因;教師的“教”是外因,其最終發揮作用、取得教育成效是以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為基礎的。因此,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主體這個核心,善于啟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思考的內在動力。學生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思維真正活躍起來之后,學生的求知欲才會被激發,教師就要把握好絕佳的啟發引導的機會,給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幫助,這樣的教學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如果教師完全不考慮學生在學習知識時的主觀狀態,只是純粹地灌輸知識,忽略對學生的啟發引導,這樣的教育教學往往是教師一個人的“獨白”,很難取得好的成效。
5 以身作則
孔子持有鮮明、積極的入世態度,講究躬行,要求言行一致,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體現了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的重要思想。引申到為師之道,一個教育他人的人,如果行為端正、言行一致,即使不發號施令、強制要求,也能使受教育者信從;反之,如果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不端,即使是三令五申,受教育者也不會信從,不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要想正人,首先要正己身。
孔子看到了教育過程中言教、身教的重要性,指出了以身作則、身正為范、為人師表的意義,深刻揭示出教師職業示范性特征及其重要意義,揭示了教師言傳身教必須合二為一的真諦。以身作則是今天的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的重要標準。教師承擔著重要的示范榜樣職責,其一言一行都能對學生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師的為學態度、求知精神、為人處事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既要重視言教,也要重視身教。言教是說理層面的引導,身教是行為角度的感染,二者相輔相成,自成一體。如果身教與言教脫節,身教否定言教、削弱言教,這樣無疑會影響教師教育教學的說服力、權威性,進而影響教育的整體效果。以身作則,要求教師要處處規范自己的言行,嚴于律己、身體力行,身教、言教合二為一,為學生樹立正面、積極的榜樣,從而發揮對受教育者的積極的作用。
6 結語
孔子以一個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視角,對教育教學問題作出了獨特的把握和理解。這些理解和把握充滿了理性、智慧和藝術的光芒,不僅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今天的教育教學活動仍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7:96-97,165,23,252,240,16,192.
[2] 匡亞明.孔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291.
作者簡介:肖俊峰(1979—),女,江蘇鹽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