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穎
摘要: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是一個越來越被重視的議題。本文通過目前多元化文化背景和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對于本國文化知之甚少的現象,分析部分高校大學英語課堂傳統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探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結合傳統文化的路徑。
一、前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一帶一路”等由我國領導的與世界多國進行貿易合作的政策不斷推進,加強了與沿線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中所涉及到的關于本國文化傳播的內容卻比較少。教育部最新《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明確指出,當代大學英語課程,需要同時具備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所提出的人文性指的就是大學生在能夠運用英語語言的同時,也要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和優良價值觀。
在如今全球化成為了一個必然的,占據了主導地位的趨勢的情況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不斷加深。長久以來,西方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等通過文娛產品的裹挾向全世界范圍進行了傳播和擴散,大學生作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和影響的最主要對象,其后果是在年輕一代人當中出現了理想信念的動搖,對本民族的意識弱化甚至是價值觀念的分化等不利現象。一項調查研究數據指出,在受調查的大學生群體當中,僅有15%左右的學生對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熟知一些傳統故事和文化內涵,57%的學生對傳統文化比較了解,知道國粹和代表性的傳統藝術,然而25%的學生不太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還有4%的學生表示一無所知。從專業分布上看,文史類專業的學生對比理工科還有藝術類的學生來說,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相對較高。在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過“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十分受追捧,對于西方的節日和商業文化趨之若鶩,是很多大學生的常態,這種文化滲透弱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淡漠了他們的愛國心理;崇拜效仿西方影視作品中的超級英雄形象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淡化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主權觀念;最后,對于“泛娛樂化”的過度追捧會影響青年一代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
贛南地區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贛南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在贛南革命老區有著豐富的歷史事跡、革命斗爭者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革命區的優良傳統等紅色資源,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大量生動的素材。在現如今信息時代,自媒體和各種網絡信息的轟炸之下,大學生更加要接受這種不忘初心,艱苦奮斗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保持大學生蓬勃的朝氣,樹立他們報效祖國,立志成才的遠大理想抱負。同時,文化自信對于我國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自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在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自信層面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目前,大學英語的教學在全國范圍內都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革。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各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愈加頻繁,英語作為一門交流溝通的語言,其工具性的作用在不斷加強。因此,很多高校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以及增加實踐性訓練的內容。然而,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卻比較缺失。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為例,課本中的單元都未有涉及中國本土文化的內容,僅在課后練習的翻譯部分涉及到了比較有限的中國文化內容,這樣的情況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并不少見。由此可以看出,大學英語教材對于我國本土文化的傳播較少,大部分是以西方的內容為主。
其次,大學英語教材的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結合特點比較鮮明,文化含量較高,且內容涵蓋較為豐富的西方文學作品。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課堂環節的設置大部分以老師宣講,學生被動輸入為主,也就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環境無法真正地把握學生的反饋以及學生對于課本中英美文化的接受和認可程度。
最后,大部分高校目前的大學英語課堂都存在對于口語話題和聽力方面的訓練內容不足等情況。同時,部分教材由于沒有及時更換而脫離了時效性,沒有緊貼時事,與學生所關心的話題和他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相差甚遠。學生對于不熟悉的話題沒有很高的興趣參與思考和討論,導致了部分學生口語能力薄弱。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輸出能力具有更大的重要性,這也是大學英語學生目前需要加強的方面,能夠更好的運用語言,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和價值觀進行傳播。
三、大學英語課堂文化素養缺失的原因
首先,從教師層面分析。教師需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對于長久地在教學實踐中錘煉語言知識的高校英語教師來說,英語語言能力普遍很扎實。但是也存在忽略了對于西方的政治、歷史、經濟、宗教、地理、文娛和社會習俗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汲取。要不斷地通過大量地閱讀與西方文化素養相關知識的書籍和資料,乃至學習新的符合社會發展實際的英語教學方法來充實自己。同時,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積極進行研究和學習,思考在課堂教學中將其滲透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學當中,從而體現我國文化豐富強大的底蘊和內涵,在輸入西方文化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對自身文化的一種驕傲和認同。
其次,從學生層面分析。學生需要從學習英語就是為了通過考試這樣的一種觀念中轉變。學生要充分認識到,英語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與世界進行溝通,能夠更加便利地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化之美,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播的媒介。這樣一種觀念上的改變,可以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進行口語表達以及完成其他課堂環節任務。
最后,從教學過程分析。課堂教學任務的設計中可以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一個對比。目前大學英語教材中有較多生動的素材,例如介紹西方習俗文化等的視頻,可以引入中國傳統習俗的視頻進行對比講解,開闊了學生視野的同時,培養其民族文化自信。在對比過程中注重講解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對不同文化求同存異,包容理解。
四、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路徑分析
1. 設立以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教學目標。從大的方向上來說,大學英語教育的目標要以培養各行各業中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需堅持以辯證的眼光看待我國傳統文化,選擇符合時代發展,符合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內容;同時,需改變傳統課堂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而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環節的設計中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他們的參與感和認同感;最后,在傳統文化的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創新,以他們新一代青年人的視角賦予我國傳統文化新的內涵。
2. 課堂環節的設置中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核心思想。例如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仁愛、誠信、求大同等優秀的思想理念,將其結合進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和習俗當中;同時,宣揚我國傳統文化之美。其中就有我國的文字之美,唐詩、宋詞的韻律和內涵,傳統禮儀、傳統節日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我國服飾之美,將這些展現我國優美文化的代表事物融入日常的課堂環節設計當中。最后在課堂中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設置一個環節讓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他感興趣的一方面,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在興趣中不斷完善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涉獵。
3. 從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設計中,有計劃、有步驟地一步步深入傳統文化的融入。一方面是根據教材、課程規劃和教學計劃,構建好傳統文化教學的整體框架,以提高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教師要建立好科學的反饋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分標準和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及時接收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教學的反饋,找出閃光點,同時也能發現問題并及時加以改進。
五、結語
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我國也與其他國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大學英語課堂中必須要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在了解他國文化的同時,不斷加強大學生對自身文化背景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消除誤會,求同存異,并且在傳播我國文化和價值觀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覃錦霞. “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自信”融入廣西高職公共英語改革的多重價值研究[J] 海外英語,2021.10.
[2] 祝愛華,高鳳江. 英語教學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徑 [J] 教學與管理,2019 (24).
[3] 鄒積銘. 文化自信視閾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究 [J] 中外企業文化,2021.(05).
[4] 明珠,夏梅花. 大學英語教學中強化文化自信培養的思考與建議 [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