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宏
摘要:文本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存在三個階段的轉換。在初中議論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三個階段的轉換,認識并把握其間的影響要素。本文以八年級和九年級的相關教學文本為例,以三個轉換階段為分析視角,結合教育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經驗,探析影響因素,對文本轉換的過程進行透視,更好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促進議論文教學的高效生長,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議論文教學;文本轉換
一、初中議論文教學文本以及文本轉換
(一)初中議論文教學文本
語文教材文學文本是經過編者處理、收入教材的文學文本。本文中的議論文教學文本,指七到九年級語文教材中具有議論文體特征的閱讀文本,包括現代文和文言文。語文教學文本是經過語文教師和學生處理、進入教學的文學文本。議論文教學文本進入教學過程后,其生成狀況取決于師生的實際情況,教師需在教學互動中調適以實現更理想的教學目標。
(二)初中議論文教學的文本轉換
在初中議論文教學中需對文本轉換有全局性關注。
第一,關注課程與教學目標?!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初中階段學生議論文閱讀目標是:“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標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痹趯嵤┙ㄗh中提到“多角度閱讀、有創意的閱讀”“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這是最終實現引導學生“獲得思想啟迪、拓展思維空間”的途徑和策略,也與學科核心素養提倡的深度學習不謀而合。
第二,關注青少年的認知發展規律。八年級前后,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因此八年級的議論文教學注重在基礎之上的適當深入,培養學生對議論文的文體感,對議論文的思路結構作宏觀把握。九年級的議論文教學應基礎鞏固和閱讀訓練并舉,分析作者的思維方法,感受文本的邏輯力量,并能將生成的理性思辨能力運用于簡單的議論文寫作,理性認知生活。
第三,關注師生的個體差異和變化。教師固有的文化教育理念以及在課堂實施過程中的教學行為都會對文本的轉換產生影響。此外學生的穩定與非穩定的個體差異也會對文本轉換產生影響。
二、議論文教學文本轉換的過程透視
(一)從教材文本到教案文本
八年級是學習議論文初步和逐漸深入的階段,教師應進行合乎學情和課標的備課,遵循“以讀為本,會言得意”的方向生成教案文本?!墩劰菤狻纷鳛橐黄幏兜淖h論文呈現給初學者,文章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要素讓學習者更好地辨識文體并初步掌握文體的基本特征。盡管有讀者對論點本身提出質疑,認為自古有志士英雄也有奸臣叛徒,不能一概而論“中國人都是有骨氣的”,但這與文體教學目標無關。因此教師在生成教案文本時將教學目標設置為:辨識議論文體,認識議論文的基本要素,積累孟子的名言以及聞一多等事例作為論據儲備。
九年級是學習議論文的重點階段,以議論文分析和應用為目標。教學內容注重議論文的邏輯性講解,強調圍繞觀點鋪陳嚴密的論證思路,是掌握議論文的內涵與寫作的精髓,同時能促進學習者深度學習,建構理性思辨能力和認知發展。《敬業與樂業》的教案文本可將教學目標設定為論證思路的分析梳理,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論證梯度,宏觀把握各個論證級次和論證點位的關系和區別。先解釋“有業”的必要性,再分別闡述“敬業”與“樂業”。“敬業”與“樂業”再分別從為什么“敬”“樂”、如何做到“敬”“樂”展開因果邏輯論述,契合九年級議論文學習的目標以及學生思辨能力發展的規律。
(二)從教案文本到課堂文本
從教案文本轉換為課堂文本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
首先,把握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期所設定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能夠盡量生成。如采用設喻法闡述論據與論證的區別,采用對應法理清論點和論據的關系,采用對比法呈現不同文章中論點與分論點的關系以強化理解等。初學議論文,學生容易把論據和論證混淆,教師可以運用設喻法,把論據比作建筑材料,把論證比作建筑設計方案,這樣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有賴于合適且有新意的教學方法。
其次,教師應注意情感體驗對教案文本實施的影響。面對變化的課堂情境,教師的情感體驗對理性思考直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影響因素主要是來自教師和環境。
轉換二的過程要求教師要重視積極情感的培養,減弱消極情感體驗的負作用,以求生成最有效的課堂文本?!吨袊耸У糇孕帕α藛帷返膶懽鞅尘芭c學生相距較遠,加之文字生澀,學生易產生無趣感。教學時可利用“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一段作為激趣點。教師慷慨激昂先列舉明朝楊繼盛的事例,言辭渲染生動引人。教師動情的講述很快感染了學生,學生產生內心體驗并予以回應,再聯系歷史背景,升華理解觀點就不難了。
教師要重視自身的情感修養,智慧地將積極的情感體驗帶到課堂教學中,保證教案文本轉換成課堂文本時保有最大的生長性和有效性。
(三)從課堂文本到體驗性成果
基于個體差異,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心智、技能和習慣不同,體驗性成果亦不同。個體差異具有相對穩定性。教師由認識個體獨特性到感知可塑性,挖掘最近發展區,促進學生最大限度發展?;趯W情的客觀評估,教師對學生個體差異應呈現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引導,以收到良效。每篇議論文教學文本到達文本轉換的第三階段時,留給學生個體千姿百態、或深或淺的文本記憶:或記住所運用的論據、或掌握論證思路、或對論點有深刻的體會。
三、結語
初中議論文教學的文本轉換過程,既涉及教師專業發展中教育心理學的普遍性問題,又包含語文學科教學與學科素養的特殊性問題。教師需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持續學習反思,認清教學文本的分類轉換,把握各類主客觀影響因素,使初中議論文教學更切合課標,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的思辨能力,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藝霖.初中議論文寫作技巧探析[J].文學教育(上),2018,(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