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錦
摘要:在當前教育界強調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各方面對教育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成長。對于學校和教師來說,不僅要讓學生接受知識,還要培養其他技能,比如抗逆抗挫折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小學生年齡小,不具備獨自面對困難的能力,以抗逆抗挫折能力培養為代表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充分發揮出其作用。以下將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作為切入點,從促進獨立自主,汲取經驗教訓,滲透心理知識和潛力深入挖掘四個方面,展開相關討論,希望對廣大同仁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鄉土課程資源;抗逆抗挫折能力
小學階段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學生在這個階段具備了良好的抗逆抗挫折能力,他們就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去面對未來人生道路上的各種挫折和逆境,這遠比單純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重要。現在很多小學生是獨生子女,受到全家人的寵愛,缺少獨立精神,缺乏獨自面對困難與挫折的勇氣,一旦遇到問題就向他人求助,期待他人幫助自己解決。這樣是不可能具備較好的抗逆抗挫折能力的。為了在這一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應該將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鄉土資源充分開發和利用起來。
一、鄉土資源促進獨立自主
小學生年齡小,缺少必要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還有一些小學生面臨著特殊的生活環境問題,比如單親家庭或留守兒童等。在缺少外界科學合理地關懷與引導的情況下,小學生缺少真正的獨立自主能力。比如單親家庭的學生,也許在生活常識等領域有較強的能力,但是心理敏感而脆弱,容易出現過激反應,或者把更加強烈的負面情緒隱藏在心里,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非常不利。教師要利用鄉土資源讓他們的內心也強大起來。
例如,教師應該通過介紹具體案例的形式,讓學生明白本地小學生普遍的生活情況,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同齡人中并沒有遇到非常“特殊”的“倒霉事”,很多事情都是正常的,是困擾著很多人的。隨后要從這一鄉土案例出發,告訴學生案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樣看待和處理大家普遍面臨的問題的,給予學生他們自己同樣可以處理這類問題的心理暗示,引導學生通過聯想等途徑將這些案例和自己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不過,要想提出的鄉土案例恰如其分,教師在平時要加強對學生的了解,明確造成學生挫折感的核心問題所在。
二、鄉土資源汲取經驗教訓
困難帶來的不僅是挫折感,還是成長發展的機會。人的成長就是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完成的。就像一句歌詞唱的那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所以,只是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面對困難與挫折是不夠的,還要告訴他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之后應該做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從中汲取經驗教訓,要明白自己這次為什么會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難,今后要付出什么樣的努力才能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出現。
例如,教師可以與當地的基層政府部門合作,通過學校尋求這些單位的支持,挑選本地有代表性的人物來校給學生“講課”,主要講述其人生經歷中遇到過哪些非常大的困難,自己又是通過怎樣的努力來解決的。看著熟悉的面孔,聽著親切的鄉音,學生對這些內容的興趣和信任感都會大為提升。在此之后,教師要帶領學生交流討論,講述者在克服困難,打敗挫折的過程中是怎樣利用自己得到的經驗教訓的?這些經驗教訓究竟產生了多大的作用?然后再讓學生將自身的經歷作為對象去展開挖掘,吸收經驗教訓,提升自身能力。
三、鄉土資源滲透心理知識
這里所說的滲透心理知識,指的是師生雙方都要加強心理知識的積累。小學生自不必說,基本上不具備成系統的心理學知識,教師至少要讓學生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原理,使得學生今后遇到某些困難的時候可以自己“想通”,而不用只是被動等待教師的幫助。而一些小學教師過去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經驗,也需要通過研究實踐等渠道來豐富自己的心理知識儲備,這樣才能有效應用教育過程中的各種情況。
從鄉土資源的角度出發,教師可以利用學校或當地的圖書館等公共設施,來學習針對小學生群體的各種心理學知識,了解相關教育案例,實現自我成長。如果不具備類似條件,也可以利用互聯網等渠道,與情況類似的地區的教師同仁建立聯系,互相交流分享,請教問題,閱讀在線書籍。對于學生來說,則需要教師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將自己通過鄉土資源得到的收獲傳達給學生,注意傳達時的方式和傳達內容的難度,保證學生能夠理解,進而促進師生雙方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配合。
四、鄉土資源潛力深入挖掘
現在的小學教育工作非常強調對鄉土資源的利用,因為可以拉近學生與現實,促進學生的知識應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也能從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得到很多收獲,這一點通過上文的論述已經可以充分說明。教師除了要做好上述措施,還應加強對鄉土資源潛力的挖掘,使得學生總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看到新穎的內容,得到新鮮的收獲,保持學生對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趣,持續推動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為此,教師可以加強與學生家庭以及學校所在地區基層政府部門的溝通,強化對本地情況的了解。在平時有空的時候,要多在外邊走一走,與當地居民交流,收集各種能夠被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信息素材。另外,還要對這些信息素材進行加工整理,呈現給學生的時候要能被學生所接受、喜愛和理解。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則要做好去蕪存菁的工作,某些精華內容要保留下來,今后可以加以改造后繼續應用;發現確實不適合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及時剔除出去,避免對小學生的抗逆抗挫折能力培養起到反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要抓住鄉土資源這一身邊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瞿旭.實行抗挫折教育,提升農村小學生心理素質[J].中華少年,2016(30):16.
[2]陸文華,談懌斌.讓挫折成為新的起點——談談小學生心理挫折及其對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4):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