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娟
摘要:物理新課標提出,教師要改變教學行為和方法,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資源,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為此,廣大高中物理教師應結合實際,從創新理念與學情入手,推進教學策略的創新優化,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以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調整;教學策略;高中物理教學;高效發展
課堂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元和組織形式,肩負著重要的責任與使命,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提高整體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學生全面發展能力的保障。鑒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采用直觀教學策略、實施課堂靈活導入、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采取分層教學策略四個維度,全面分析了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有效方法和具體策略。
一、采用直觀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理解知識
直觀教學,能夠創新知識的呈現形式,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轉化和發展,更好更快地理解知識的內容。對此,高中物理教師應適當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善于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設備輔助物理課程教學,對物理知識進行數字化、信息化加工和處理,再通過圖片、動畫、視頻、聲音等各種形式呈現和展示,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優化學生的感官,促進學生思維轉化,進而加快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掌握。
例如,在講授“曲線運動”這一課程時,由于這部分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筆者將信息技術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首先,筆者帶領學生學習初步了解本課程的內容,然后通過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了幾組圖片,介紹了曲線運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使他們更專注于此。這時,筆者抓住契機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曲線運動的動畫、視頻,讓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去認識曲線運動速度方向的變化,真正把握曲線運動的特征和本質。
二、實施課堂靈活導入,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始和開始,巧妙地設置導入環節,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和好奇心,為實施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因此,高中物理教師應切實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環節,深入研究新課標、教學大綱、新課等內容,以故事、謎語、提問、比賽、游戲等形式來展示教學內容,進入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好奇心,促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學習。
例如,在進行“摩擦力”教學時,早在初中階段,學生們就已經學會了摩擦力的相關知識,但僅限于摩擦的淺表分析,而這堂課的學習則是關于摩擦的深入學習。上課后,筆者首先復習了初中階段摩擦力的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筆者還提出了一些簡單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此時,同學們學習熱情很高,乘著同學們高漲的學習熱情,筆者又正式引出了本課的內容,帶領學生深入探究摩擦知識。
三、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要從根本上消除學生對物理的生疏感,提高學生的認同感,還需要借助生活要素。對此,高中物理教師應積極拓展原有的教學思路和范圍,以現實生活為起點,主動觀察、挖掘、收集與學生生活、實踐經驗有關的各種案例、材料和資源,將物理教學活動巧妙地融入教學實踐過程,還原和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充分體驗物理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拉近學生和物理之間的距離,真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生活中的圓周運動”課程教學中,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理解運用勻速圓周運動的規律分析和處理生產和生活中的具體實例。這部分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因此,筆者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展開教學。課堂上,筆者把生活現象引入課堂,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課程知識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更高,進而形成良好的知識應用意識和能力。
四、采取分層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發展和進步
分層教學是“因材施教”理念的載體。因此,高中物理教師需要從學習成績、能力水平、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知識結構、思維層次等方面全面了解學生,將他們分為優、中、差三個不同的層次,從而提出并制定層次化的教學要求、目標、任務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獲得適應發展,實現人人進步。
例如,在“牛頓第二定律”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水平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針對這些因素,筆者優化了教學策略,實施了分層教學。首先,筆者對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筆者又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針對不同的層次,筆者會設置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總而言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廣大教師不懈追求的價值目標,是當前推進新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為此,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和思維方式,把握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趨勢,明確新的教學要求,結合現實學情推進采用直觀教學策略、實施課堂靈活導入、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采取分層教學策略等策略,以優化物理課堂教學過程,實現物理教育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毅飛.新課標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學改革創新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42):56-57.
[2]鄭作毅.基于高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物理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4):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