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 陳沐
摘要:主流價值觀構建是人才培育中的重要一環。高校傳媒專業大學生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其主流價值觀的構建具有特殊性,也對傳媒人才主流價值觀養成路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文針對傳媒人才的專業特點,探討高校傳媒人才與主流價值觀構建的雙重關系,提出高校傳媒人才主流價值觀養成的創新思路,旨在不斷提高傳媒人才的思想政治素養。
關鍵詞:主流價值觀;高校;傳媒人才;養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9-0051-02
主流價值觀是指在一個特定社會里被絕大多數民眾認同、遵從的,在各種價值取向互動過程中匯合而成大體一致的價值觀念體系。[1]黨的十九大明確將“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可見其意義之重大。在此背景下,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流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對高校培養立場堅定的傳媒人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傳媒人才主流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性
格伯納的培養理論指出,大眾傳播媒介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受眾的世界觀。在社會生活中,大量主流媒體通過對主流價值觀的闡釋說明、典型人物宣傳、新聞熱點解讀等方式,對公眾主流價值觀進行引導。這種引導往往與時事評論、電視節目、紀錄片、影視劇等融合,能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深入公眾腦海,引發公眾思考,影響公眾主流價值觀的養成,而這種影響對大學生群體來說尤為關鍵。CNNIC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學生網民群體占比21%[2]。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與新媒體的重度使用者,其學習生活、交往娛樂均與大眾傳媒息息相關,其主流價值觀的養成也更易受大眾傳媒的影響。
由于傳媒專業的特殊性,高校傳媒人才的主流價值觀養成在受大眾傳媒影響的過程中還體現出不同的特性。一是深度性。與其他專業的大學生相比,大眾傳媒對傳媒專業大學生主流價值觀養成的影響更加深刻。由于新聞專業的學生需大量閱讀新聞報道,影視專業的學生需大量觀影,傳媒專業的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接觸大眾傳媒的頻率更高,且這些接觸不是簡單的瀏覽,還需要分析、歸納、學習,深度接觸更多,因此其主流價值觀養成受大眾傳媒的影響更深。二是反饋性。傳媒專業的特殊性還決定了高校傳媒人才不僅僅是大學生,還是傳媒行業的“預備軍”,當他們進入傳媒行業后,其價值取向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融入工作實踐中,以作品的形式通過大眾傳媒向社會廣泛傳播。高校傳媒人才既是大眾傳媒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對象,又會在不久后成為傳播主體,影響公眾主流價值觀的養成。
綜上所述,大眾傳媒通過作品對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養成進行引導,而高校傳媒人才受大眾傳媒的深度影響,進入行業后又可以將自己的價值取向融入作品進行傳播,反哺于社會。其主流價值觀的養成不僅對個人有所影響,也對作品創作有所影響,甚至可能對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構建有所影響,由此可見高校傳媒人才主流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性。
二、當前高校傳媒人才主流價值觀養成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當前社會對立場堅定、本領過硬的傳媒人才的現實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然而當前高校對傳媒專業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宣傳還存在著路徑單一、未區別于其他專業等問題,基本以思政課堂為主陣地,形成了以公共必修課(專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校園媒體傳播為輔的養成模式。
(一)思政課堂手段單一
思政課堂是高校思想、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陣地。思政課堂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通過師生的實時互動交流講解知識,提高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念的認識。但當前的思政課堂教學以固守傳統、照本宣科、形式枯燥的灌輸式教育為主,難以吸引學生,且多數高校思政課堂都是大班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難以關注每個學生,教學效果有限。與此同時,多數大學生都存在“重專業、輕文化”[3]的思想問題,對專業課求知若渴,卻把思政課當成應付考試的“背誦課”,課堂內容難以內化于心。傳媒專業實踐性較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更急于學習專業技巧,接觸行業一線,對思政課缺乏興趣,甚至有不少學生曠課參加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長此以往,傳統思政課堂主流價值觀養成的有效性將被消解。
(二)校園媒體傳播乏力
校園媒體是指以學校或所屬單位、社團等組織名義在高校范圍內進行編輯出版發行活動,且未取得全國公開出版統一刊號的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等新興媒體。校園媒體是高校師生與高校管理者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重要渠道之一。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一直以來作為高校價值觀念傳播主陣地的校報、廣播、宣傳欄等傳統窗口的影響力日趨弱化,新媒體平臺則成為新的“必爭之地”。大多數高校都在微信、微博、論壇等新媒體平臺上開通了相應的官方賬號,積極占領學校輿論主陣地,如清華大學紅色網站、北京大學紅旗在線網站、南開大學覺悟網站等。但是絕大多數高校的新媒體平臺傳播內容與傳統媒體傳播內容沒有本質區別,還是以理論傳播、政策解讀為主,抽象化的政策理論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結合不夠,無法產生吸引力,沒有發揮出新媒體平臺形式多樣的優勢,導致校園媒體引導、傳播主流價值觀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傳媒人才主流價值觀養成的新路徑
高校傳媒人才主流價值觀養成路徑的創新,重點在于理念的更新。要深刻認識到傳媒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差異,牢牢把握傳媒專業的特殊性,結合傳媒人才的專業培養方案,公專結合,相輔相成,開辟高校傳媒人才主流價值觀養成的新路徑。
(一)發揮傳媒專業優勢,打造“主流”專業課
高校傳媒專業人才主流價值觀的培養要實現根本性的轉變,就要改變以往通過傳統思政課堂構建主流價值觀的單一方式,充分發揮專業課的特長與優勢,把握傳媒人才在主流價值觀傳播環節中的特殊性,結合課程特色與教學實際,將培育弘揚主流價值觀與傳媒教學相結合,打造既能學專業又能筑思想的“主流”專業課,在專業課堂中實現專業技能與主流價值觀的雙重構建。
一方面,傳媒專業具有藝術性。藝術類專業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藝術理解與審美能力,許多高校的傳媒專業均開設了藝術學概論等基礎課程,學習藝術學基本理論,感悟藝術的魅力。另一方面,傳媒專業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如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視聽語言、新聞學專業的新聞采寫、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新媒體運營等課程,都要求學生掌握課程理論并進行實踐。這兩種課程的特性導致教師以大量經典作品為案例進行教學,而傳媒專業課堂的主流化就體現在對教學案例的選擇上,如在藝術學概論等基礎課程中引入詩經、元曲、風俗畫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媒專業課中選擇紅色電影作為案例進行視聽語言教學,在新媒體課程中選擇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等趣味主旋律作品,進行H5教學。要通過專業課教學案例的選擇,在引導學生掌握專業課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其思想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主流價值觀的養成。
(二)強化傳媒主體意識,實現傳播主客體轉化
在高校傳統的主流價值觀傳播中,學生往往是傳播的對象,接受高校管理者對其單向的價值灌輸,兩者缺乏平等的互動與反饋。在這樣的單向傳播中,傳播內容對廣大學生群體來說是不具備吸引力的,傳播效果也極其有限。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在實際工作中給予學生話語主體的地位,讓學生群體從傳播對象轉變成傳播主體。
高校傳媒人才既是學生群體中的一員,又是未來媒體行業的從業者,集大學生的共性與特性于一體。作為當代大學生,他們天然對大學生這個受眾群體有深入的了解,同時,作為未來的傳媒工作者,他們也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能,在媒體運營方面十分專業。由他們來打造高校校園媒體,既可以保證校園媒體平臺的專業性,又可以幫助大學生主動接納和吸收傳播內容,實現真正的話語認同。與此同時,高校傳媒人才未來進入行業后也要承擔起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重要任務,而高校主流價值觀傳播主客體的轉化,有利于其提升專業技能,積累經驗。
(三)豐富宣傳教育形式,增強思政課堂吸引力
新媒體時代,新的媒介技術手段為宣傳教育的形式賦予了更多可能。如今的思政課堂可以借助音視頻、游戲、連線等方式進行主流價值觀宣傳。一方面,可以借鑒主流媒體的傳播思路,將主流價值觀故事化、生活化,將生動活潑的形式與深入淺出的內容相結合,增強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積極延伸課堂邊界,利用QQ、微博、微信等信息交互平臺打破思政大課的局限性,搭建新的溝通模式,有效提升思想教育的隨時性與互動性。
四、結語
今天的思想宣傳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更需要大眾傳媒的力量。大眾傳媒的發展離不開專業的人才隊伍,而高校作為傳媒人才隊伍建設的主陣地,在對傳媒專業的大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引導時,一定要以傳媒學子的專業特性為基礎,把握其成長規律,在教學實踐中實現理念創新、手段創新,為黨和國家培育出思想正、素質高、能力強的傳媒人才。
參考文獻:
[1] 裴學進.論主導價值觀和主流價值觀及其轉化[J].求實,2016(11):21-29.
[2]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0-02-03.
[3] 胡小芳.融媒體時代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研究[D].成都:西南科技大學,2020.
作者簡介:周睿(1994—),女,安徽銅陵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媒體。
陳沐(1992—),男,廣西都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媒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