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瀾夕
摘? 要:本文以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為背景,以高校思政理論基礎課程《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為對象,從“移情”法對該課程教學實踐的價值意義、“移情”法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探討“移情”教學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啟示。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移情”;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8-00-02
一、“移情”法對思修課程教學實踐的價值意義
“移情”作為美學術語,首先由德國美學家費肖爾用來表示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意識活動,將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加諸對象,使對象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審美色彩[1]。移情是指直觀與情感直接結合從而使知覺表象與情感相融合的過程,是人的意識活動的結果,是主體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注入對象使之染上主觀色彩的結果[2]。
高校思修課程的開設,對青年大學生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以及增強綜合素質等方面都具有關鍵性的引導作用。開設思修課程,對上好青年大學生在大學的第一課,扣好時代新人的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意義。移情法在教學實踐的運用,借助故事、圖文、視頻等一系列具體的媒介,具象化闡釋理論知識,重在學習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思想進課本、進課堂、進頭腦的最后一環,可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助力知識內化吸收,產生情感共鳴,作用于具體實踐,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從而達到思政理論課的價值轉化。
二、“移情”法在思修課程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2018版思修教材在原有教材編寫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在突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的基礎上,教材的編寫,編排章節和內容的取舍裁剪上真正實現了一體思維,一體編排和大膽取舍,真正實現了教材內容的一體化[3]。思修課程主要的內容設計遵循理論引導到生活實踐的內在邏輯,前四章的內容從個體“小我”的正確價值觀塑造到家國“大我”的新時代青年擔當,主要體現在:人生價值之問—崇高理想信念之思—家國情懷之感—時代使命之召,循序漸進啟發式的遞進引導。第五、第六章則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特點“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為基本遵循,從道德、法律兩方面闡述新時代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以及對新時代大學生提出的具體要求。思修課需建立在學生主體、內容客體,方法介體三者的有機結合之上,以創新教學方法最大化調動學生主體積極性,有效建立主體對客體的理解、思考、運用,實現教育資源的系統融合和課程理論價值的有效轉化。
(一)移情法的運用基礎在于對學生主體“人”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指出,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4]。這就要求教師在運用移情教學法時,首先要對教學對象特點有認識,基本學情有把握。特別要結合“00”后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張揚、自主性強等特點,尋找學生喜聞樂見、情感共鳴的銜接點,如合理利用“飯圈思維”,在案例教學中列舉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良好社會風尚的正能量偶像、榜樣,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從而增強教學吸引力,有利于青年大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層次、跨領域、多視角的認識和理解。
(二)移情法的運用重點在于對投射介體“物”的選擇
從思政課的講授特點來看,思政課課程內容政治性強,與青年大學生心理適應有一定的距離;思政課知識點理論性深,與學生的接受能力有一定距離;思政課涉及范圍廣,與學生的專業背景有一定距離。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要合理運用移情介體“投射物”,加強教學資源、教學媒介、教學方式的創新改革、真正使思政課的思想、理論對青年大學生“入腦海”“動真情”“走真心”。例如,結合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時間節點、整合線上線下教學素材,融合課堂內外實踐資源,開展生動有趣,嚴肅活潑的“大思政”教學。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涌現出一批有影響的教學方式,如專題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實踐性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及慕課、微課、微電影、文藝展演等,既展現了思政課的活力,也提升了教學效果。
(三)移情法的運用目的在于對內容客體“理”的實踐
思政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同時兼具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的雙重功能。課堂“移情”教學方法的運用終其目的是要從教師講授的“始處”流向學生實踐的“歸處”。一是通過主題演講、紅色影視作品賞析、案例討論等課堂實踐,學思踐悟、探求新知;二是通過開展社會調研、研學討論,志愿服務活動等社會性實踐,學以致用,提升能力;三是通過開展網絡公祭、網絡知識競賽、網絡文化創作等以網絡為平臺的實踐互動性活動,進行引導,渲染氛圍。在實踐中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的豐碩理論成果,深刻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深刻感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道義力量,把“四個自信”“兩個維護”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使青年大學生從第一課堂的思辨、釋惑、真學升華為第二課堂的踐悟、躬行、真用(如圖1所示)。
三、“移情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啟示
(一)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課堂內外情感認同
“移情”法是思政理論課教學方法的一種探索。要增強思政理論課的生動活力,就要轉變傳統“以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從課程的“供給側”研究轉變到學生的“需求側”研究。目前,陜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形式上采用以“專題教學法”為主,教師按照教學目標與要求,統籌專題教學內容,重點講清楚原理、方法,不局限于知識教育,可包括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以“共情學習”為導向,通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討論、嘗試講課做大膽創新,從“教師講”變為“學生講、師生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好學、樂學、敏而求知。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積極尋求學生多樣化的發展,對課程內容的學習理解與其生活學習的實際問題相結合,立足于“立德樹人”這一目標要求,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建立課堂講解與課外身授、課堂言傳與社會經驗、成長釋惑與價值情感等相結合的多元課堂體系,增強課堂內外的情感認同。
(二)善用網絡熱點吸引力,融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
“移情”法是思政理論課教學理念的一種創新。當代大學生是以“網絡原住民”為稱的“95后、00后”一代,熱衷于通過網絡媒介獲取信息,對“網絡信息風向”極其敏感,同時思想也受到相應的影響。大學生正處于“社會心態形成于發展的黃金時期”,需要有效引導價值構建、邏輯思辨,涵養高尚道德情操。提升課程親和力是思政課程改革的方向之一,教學內容具有吸引力,找準情感的“觸發點”,才能產生思想的“共鳴點”,最終才能讓思政課價值能有效延伸到學生內心。將網絡信息融入理論課程教學,融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并將學生的關注點和課程的重難點相結合,可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群體、學生實際、學生生活,傳遞新時代好聲音,講好民族復興故事,將理論知識、價值理念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從而提高教學互動性,共情力,增強教學親和力。
(三)發揮實踐教學聯動性,實現思政理論價值轉化
“移情法”是實踐思政理論課價值轉化的一種手段。整合學校、社會、政府的多方力量,打造全過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激發一切育人要素將課堂教學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最終使理論知識的“入腦入心”體現在“知行合一”的價值履踐中。一方面,從課堂理論講授——知識學習理解——情感價值認同——成長過程實踐這一系統教學更有效地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際效果,更好地推動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政課建設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師生課堂內外環環互動、共融共促的“大思政”課堂路徑,可增強課程魅力,加深課程建設,從而最大效度地發揮了青年大學生從自覺自省實現自悟自信,有效培養認識自知、實踐自覺、理論自省、信仰自信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陶克彥,朱寧.論喜劇動畫中的暴力元素對兒童的影響[J].電影文學,2020(11):96-98.
[2]孫龍飛.查良錚浪漫主義詩歌翻譯的移情解析[J].理論觀察,2014(4):132-133.
[3]周軍虎.從拼盤、耦合到一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6次修訂的邏輯性探微[J].高教學刊,2019(25):186-188.
[4]李娜.習近平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論述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0.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