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琦
摘要:目的 本文對醫學檢驗科生物安全的風險進行充分分析并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方法 本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來自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醫學檢驗科的9名工作人員和護理部人員4名,由于所應用的措施的不同,特別分組展開研究,研究組針對500例抽檢樣本開展風險防控措施,參照組針對500例抽檢樣開展常規管理措施,對兩組進行比較,包括兩組醫學檢驗科工作人員生物事故發生情況及兩組醫學檢驗科工作人員風險防范效果指標情況,通過統計學進行數據檢驗。
結果 研究組生物事故發生率顯低、工作人員風險防范效果指標顯高,參照組相反,組間對比,存在差異(P<0.05)。結論 開展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可促進醫學檢驗科工作人員風險防范意識,從而進一步將生物事故發生率降低。
關鍵詞:醫學檢驗科;生物安全;風險防范
醫院中對患者所有樣本的檢驗均由醫學檢驗科進行,此類檢驗的樣本基本上是感染性標本,檢驗科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及工作難度都非常大,所以工作上一旦出現失誤或疏忽的現象,非常有可能導致生物安全事故的發生,同時還會導致其他檢驗樣本受到污染的可能,造成最后的檢驗結果不準確。此文對醫學檢驗科生物安全的風險進行充分分析并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具體如下[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來自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醫學檢驗科的的9名工作人員和護理部人員4名。人員中有6名女性工作者及7名男性工作者;研究期內,工作人員無任何變動;學歷以本科為主,共有10名,其余為大專學歷。
1.2 方法
參照組針對1000例抽檢樣開展常規管理措施[2]。研究組開展風險防控措施,方法為:① 分析生物安全風險。組建風險防范管理小組,在召開的會議中,將檢驗科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以案例的形式表達)及工作人員崗位職責予以明確,在檢驗工作期間避免發生感染控制模糊的情況。并將調查結果與討論內容相結合,明確的指出醫學檢驗科存在的風險問題。② 開展防控措施。首先對標本開放式操作進一步加強管理,將體液標本重點檢測。由于體液標本存在潛在的傳染性,檢驗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密切注意傳染性標本[3]。另外工作人員需要在實驗室與體液標本長時間接觸,所以應該結合具體工作,在檢驗科實驗室工作環境的生物危害評估指標。還需要對實驗室保持安全風險定期進行評估,以此來確保實驗室的安全。同時檢驗期間全程安全監控,有利于更及時發現問題[4]。實驗室工作人員需要有效識別生物安全風險因素,深入了解生物危害的主要來源,將管理流程加以強化。③ 效果反饋。科室要保證1個月召開一次總結會議,會議期間總結并反思檢驗科生物安全風險及措施實施的效果。并重新審議和討論實施后總體效果的內容和環節,針對風險因素制定新的計劃和措施。
1.3 判定標準
對兩組進行比較,包括兩組醫學檢驗科工作人員生物事故發生情況及兩組醫學檢驗科工作人員風險防范效果指標情況,通過統計學進行數據檢驗。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n%)代表率,χ2檢驗;計量(x±s),t檢驗。文中所生成的數據均借用SPSS21.0數據包處理,P<0.05 顯現檢驗結果有意義。
2 結果
統計兩組生物安全事故發生率(表1)中顯示,研究組顯低,參照組顯高,組間檢驗有意義(P<0.05);統計兩組檢驗設備消毒合格率、防護設備穿戴合格率、健康檔案完整率(表2)中顯示,研究組顯高,參照組顯低,組間檢驗有意義(P<0.05)。各項檢驗數據詳見表1、表2
3討論
針對醫學檢驗科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工作人員的風險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還要重點對生物安全風險進行評估。醫學檢驗科中的工作人員應提前牢固掌握實驗操作的流程和風險范圍,同時還要將所接觸的生物樣本的生物因素的風險范圍有更深入的了解。可將工作人員對檢驗標本的安全意識進一步提升,提高實際檢驗工作中潛在風險的規避能力,將醫學檢驗科的生物安全風險徹底降到最低。
綜上所述,開展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可促進醫學檢驗科工作人員風險防范意識,從而進一步將生物事故發生率降低。
參考文獻:
[1]趙愛榮. 醫學檢驗科生物安全的風險及防控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 19(04):200+215.
[2]王旭. 醫學檢驗科生物安全風險評估及防護策略[J]. 健康必讀, 2020,24:192.
[3]魏靜, 唐曉青, 李桂英. 醫學檢驗人員在使用醫學檢驗設備時存在的問題及生物安全防護對策[J]. 當代醫藥論叢, 2021,19(2):119-121.
[4]顧琳媛,褚雪蓮,方苑仲.醫學檢驗科生物安全的風險與防控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1,1(29):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