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蘭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策略也在不斷的進行更新。教學方法、課堂氛圍等都應該成為教育改革重點關注的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關注當下教育改革的要求與社會的現實需要,創新教學的策略和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并且闡述了關于營造輕松氛圍的幾點策略,以期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有所助益。
關鍵詞:小學語文;輕松氛圍;教學
引言:作為貫穿整個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語文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個性品質、思想道德都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小學語文對學生的塑性更是意義重大。但是,由于傳統教育觀念和方式難以更替,語文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小學語文教師還需要靈活的創新教學策略,以突破現狀,營造輕松的語文學習氛圍。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1、語文教學策略單一
小學生的語文思維還未完全建立,對于語文的閱讀技巧、寫作技巧等都還很陌生。所以在小學階段,教學的任務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大多數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更多的時候注重純粹的知識輸出,不斷的為學生講解課文、講述語文的技巧。這種方法固然有一定的優勢,但也導致了教師們缺乏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的熱情,不去考慮其他的教學策略是否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長此以往不去創新語文教學策略,在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小學生的語文能力雖然會有所提高,但語文素養和語文興趣都不得到良好的發展。
2、課堂氛圍沉悶枯燥
教育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但仍有很多學科在教學時面臨著一個長久以來的問題: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追根溯源,其原因還是在于課堂無法調動起學生充分的學習興趣。學生未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將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學的效果當然不會很好。其次,當小學生渴望交流與互動的需求不斷的被壓抑的時候,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就會降低,成為機械的傾聽者和學習者,從而導致課堂氛圍變得沉悶,并且陷入一種惡性的循環之中。當下,迫切需要通過教學策略的創新,營造一種自由、融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在課堂中展示自我,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
二、小學語文教學營造輕松氛圍的策略
1、 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
課堂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場所,如何將這個場所打造成為學生愛參與的、真正提高學生積極性的課堂是當下亟需破解的問題。課小學生喜歡溝通、交流,尤其是與同齡人之間更容易活躍起來,在交流互動中尤其可以引導小學生認真的思考問題。
小組可以滿足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的需求,而且有教師進行指導的空間和余地。對于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小組,教師在前期分組和規劃中不僅要依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組,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保證成立和諧的學習小組。一般來說,以4-6人為宜,對于小組任務和活動都能有較大的分工和討論的空間。例如,在教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旁白、老師、“我”等角色,并且進行課堂上的戲劇化表演,再由其他的小組進行評分,最后選出表演最精彩的小組給予獎勵,充分從學生們的參與進來,讓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2、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
在課堂中,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已經成為常態。小孩子天生喜歡視聽結合的物體,而多媒體豐富的影像內容和資料恰好能夠滿足小學生的這些需求。
例如在教學《珍珠鳥》這篇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在講課之前給學生們觀看網絡相關視頻資料,吸引學生注意力;在講課時用PPT呈現珍珠鳥的照片,讓學生觀察它的特征,形成形象化的感知;或者在提問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的時候,用多媒體設備的一些音效,比如“答對了!”“你真棒!”等音效,以此來活躍課堂氛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控制多媒體設備的使用時間,把握好展示的內容,避免過度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的效果。
3、采用單元式的教學方案
教師是否能應用好單元教學的方式是一種考驗。單元教學的方式要求教師對單元內容有很好的把握和提煉,能夠以濃縮的方式傳達出最精華的部分。一旦把握不好整合的體量和內容,很容易陷入相仿的境地,選取的單元內容復雜、知識體量大,會超出小學生的學習和消化能力范圍,進而導致對單元內容不理解、學習效果不理想等結果。
例如,在小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中,第四單元的幾篇文章分別是《貓》《母雞》《白鵝》等,內容較為簡單,并且能夠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選擇第四單元進行單元教學。教師可以提煉出“動物”這一主題,了解單元中這幾種動物的特性、以及描述動物的手法等語文知識等,還可以組織學生暢談自己喜歡的動物以及它們的特點,對單元內容進行擴充,達到最豐富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氛圍沉悶的問題,教師亟需打破現狀,通過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以及采用單元式的教學方案三種方式,營造小學語文教學的輕松氛圍,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董納.讓小學語文課堂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的方法初探[J].學苑教育,2020(19):75.
[2]張穎.快樂教學理念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散文百家,2019(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