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要:實現民辦高校各科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銜接,是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當中的實踐路徑之一。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后起之秀,民辦高校在辦學主體、辦學模式、人才培養輸出方面,具有市場化程度高、靈活性強、產教緊密融合的巨大優勢,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還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關鍵詞:“課程思政”;民辦高校;“立德樹人”;思想政治
引言:
民辦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市場化因素占比較大,會經常性地開展各類產學研實踐項目,高校學生會接觸到更多的社會和職業思潮的影響,思想狀態、價值理念、道德素養方面也面臨著更多元化因素的的干預,呈現較為動態,復雜化的特點。針對這一現象,民辦高校應當以課程思政新教育理念為指導,把思政教育貫穿到各公共和專業課程體系之中,實現師生、社會、學校、家庭的協同配合,構建全域、全程的大思政教育布局,發揮德育作用,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培育保駕護航。
一、 “課程思政”與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區別和聯系
(一)概念簡要分析
“課程思政”的概念,是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對于它的理論內涵,學術界有著不同的觀點和論述,但是總體的核心要義是基本統一的。即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和總體目標,在這個前提下,把思政理論課程教育有效地融合到高等學校教學的各個領域,要在育人體系的布局當中,具有全員加入、全程跟蹤、全課程配合的全局性的理念和思路。從單一的思政課程育人路徑中跳出來,將高校開設的各類課程都滲透進思政元素,發揮他們在本專業的思政教育價值,實現各個課程之間的協同效應。
(二)二者的差異性分析
與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比,“課程思政”理念是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創新性的,它所倡導的育人觀和教學觀都較為新穎。傳統思政教學主要是以集中式的課堂講授為主要形式,教學目的過于突出,通常是讓學生在知曉相關的教學意義和目的后,再開展課堂教學,屬于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但是“課程思政”理念則是講求滲透和潛移默化[1],通過與學生所修的課程和專業相聯系,把思政理論內容化整為零,融合貫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思政教育所要求的價值觀、世界觀、社會觀、道德觀,實現了教育的潤物細無聲,是一種隱性教育理念的體現。該模式下要求課堂的教學要把思政內容作為必選選項,開展課堂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創新和豐富,堅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讓學生的思政思想逐步的構建形成。同時還要著力提升思政課程的新穎度和吸引力,打造受廣大師生歡迎的課程思政育人形式,做到廣范圍、深層次的應用實踐。要把“授業解惑和道德價值引領緊密結合”,課程中不僅有專業理論的講授,更要有育人思想的傳播滲透,實現德育、智育、美育的同步發展。但是從當前情況看,很多的民辦高校還是主要通過傳統思政課程設置開展學生的德育工作,在“課程思政”模式轉型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三)二者聯系性分析
此外,也應當看到“課程思政”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間還有著很強的聯系性。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基礎的。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理念得以實現的載體和路徑,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則是課程思政的靈魂和精華之所在。要將其看做是民辦高校開展德育創新的兩個協同組成,統籌系統地去進行整合開發,不能將其割裂開來。把普通課程和思政課程中的德育元素開發設計做到同部署、同創新,同落實。由此看來,“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創新實踐,最核心的主題就是全面地聯系各門類的專業和課程,將思政要素科學、有效、深入地滲入其中,從而構建更加豐富、全面、協同的德育教學體系,筑牢學生的政治思想品質之基[2]。
二、 “課程思政”視角下民辦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短板
一是民辦高校對于思政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盡管當前國家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行“一票否決”制,要求高校將其作為先導性和底線性的工作來抓,但是民辦高校的市場化人才培養導向,更傾向于課程專業設置的現實價值,具有一定的短視性,什么專業熱門、就業率高,什么課程市場需求度高,就重點培育相關的課程和專業,而思政教學的價值意義凸顯較慢,屬于基礎性和潛在性的育人課程,因此會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上。
二是重形式輕實質的現象仍然突出。民辦高校在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中關于“課程思政”建設理念時,響應程度高,也積極地去出臺相關的政策文件,為搞好相關的改革試點做好制度框架設計,把好方向路徑。但是很多職能部門在落實過程中,因為缺乏相關的經驗理念,且沒有科學合理的考評和激勵機制,動力性不強,導致了“課程思政”無法真正落地,在政策設計制定和有效執行之間存在著“堰塞湖”。
三是思政理論課教學水平普遍不強。民辦高校因為在思政教學工作中重視不夠,相關的人財物等教育資源投入力度缺乏。特別是缺少了國家財政資金的專項支持的情況下,很多民辦高校在思政教學的人才引入標準和待遇方面還較為薄弱,這就會造成思政教學隊伍的總體能力水平處在較低水平,在思政知識的豐富度、教學方法的創新性、教學經驗儲備方面,都存在著而較大差距,課堂單調乏味,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思政教學成效必然不夠理想。
四是“課程思政”扔在探索階段,現成的思路、方法積累不夠。很多民辦高校對于該理念的理論基礎、制度規范、程序環節、重點任務等方面的認知淺顯,難以推動有效落實。
三、 “課程思政”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措施建議
(一)明晰“課程思政”在思政教學中的價值定位
民辦高校領導班子、管理層、一線教學單位應當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轉變思維理念,擴展眼界見識,深刻意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學生的全面發展、畢業后的成長進步和學校聲譽品牌打造中的重要作用。要把課程思政模式的構建,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和優化建設的核心目標。
一是要強化理論基礎教學的地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在我國具體革命建設實踐中形成的思想理論體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和理論支撐,先要樹牢理論基礎,強化理論引導,而后再從老師、學生兩個層面入手,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政治觀、育人觀、教育觀、社會觀、價值觀[3]。為全課程體系滲透思政理論教學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突出了思政理論教學的作用地位和價值目標。
二是進一步確立思政理論課程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地位。要擺脫傳統的思政教學思想,認為思政育人工作僅僅是思想政治課程的任務,與其他課程無關。學校思政工作部門要聯合教務、學生工作、基層黨支部、群團組織,搭建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聯動機制,把思政教育任務落到每一個部門身上,引導他們明晰思政課程的價值坐標是具有豐富內涵的,體現在了學生的信念、學理、態度、組織措施等多個方面,涉及到了不同部門的工作職責,需要通力配合,制定建設方案,才能有效地引導和規范科任教師的思政教學理念和行為,從而把“課程思政”理念真正地落地到一線教學當中,讓思政理論內化到學生知行合一中。
(二) 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手段和方式是教學內容傳播的渠道和路徑,教學內容則是教學手段形成的重要載體,二者是相互聯系的。在進行“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思政課程建設時,要對課程內容優化創新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提升同時部署和推動。在教學方式上,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帶來了現代教育方法優勢,打造線上+線下雙線聯動的思政教學課堂,讓學生對于思政課程的學習突破時空限制,同時依托互聯網的海量資源,精準地在各類課程中加入相關的思政元素,做到無縫銜接,深度滲透,在內容的遴選上要堅持揚棄的思想,合理取舍[4]。比如在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時,就可以依托財經職業道德和財經法律法規等學習內容,向學生滲透法治意識、規則意識、底線意識,讓學生在學校就形成實事求是、務實求真、進益求精、堅持底線原則的良好職業道德素養,為今后進入到一線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思政基礎。
另一方面,應當進一步強化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作用,將思政教學當中的課程理論體系進行梳理和整合,優化其傳播方式和方法,讓抽象的理論通過社會案例分析、社會實踐活動、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等方式,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把理論變得更有現實感、溫度感、形象感。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認識到思政理論學習的重要現實價值和戰略意義,在內心形成健康積極的思政學習和踐行理念。例如,民辦高校在開展校企合作和相關社會性活動時,通過一些志愿者服務、企業跟崗實習,讓學生經歷親身實踐后,能夠對吃苦耐勞、工匠精神、團隊合作意識等思政理論有了更生動和真切的認知。還可以組織開展專項的活動,包括報告會、座談會、知識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讓學生從歷史、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生態等多個維度去感受思政理論教學的魅力之所在,比如通過參觀社會主義發展史、新中國史、黨史、改革開放史等大型主題展覽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要倍加珍惜當下,努力拼搏,為國家社會發展盡一份力,實現人生價值。
(三)強化相關保障措施
推進“課程思政”落地,就必須要有全面到位的制度、資金和人才保障。民辦高校要出臺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思政教學規范和標準,加強制度執行的督促和考核。加大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優化考核機制,對表現優秀的思政教師在職稱晉升和績效獎勵中進行傾斜,樹立先進典型,形成示范效應。開展專題培訓教育,提升隊伍思政理論和實踐能力素養。加大對思政創新建設的資金投入,構建多元資金保障渠道,保障課程思政理念在民辦高校思政教學建設中落地生效。
四、結束語
在“課程思政”理念引領高校德育工作的背景下,民辦高校應當靜靜地圍繞思政課程的精準定位,采用方法創新,理論聯系實際等多方面的手段進行入手,主動的承擔起來高校在課程思政上和立德樹人的引領作用,進一步的加快推動傳統思政教學模式轉型,開啟德育工作新局面,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石澤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視域下學生就業價值觀引導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05):12-14.
[2]李宏娟.大思政背景下高職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的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09):66-67.
[3]黃璐,孫平,蔡繼云,馬虎.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實踐研究——質性研究的視角[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21,35(03):70-75.
[4]趙靜.協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9).
[5]閆曉峰,邱東.“課程思政”語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J].北京教育,2019(05).
[6]宮維明.“課程思政”的內在意涵與 建設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06).
[7]劉麗萍.“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化建設研究[J].農家參謀 , 2019(7) :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