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麟翔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質的改變,為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發展趨勢,各個階段教師都應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工作中,而小學語文教師也不例外,教師除去教授學生基礎上知識、實踐技能之外,還應將德育納入到重要教學任務當中。鑒于此,教師應在立德樹人視域下積極探尋語文教學中實現德育有效滲透的開展路徑,以此來優化教學成效、構建高效課堂,使得學生在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能夠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個性品格以及行為習慣。本文以筆者教學經歷為切入點,立足于立德樹人著重分析德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路徑,旨在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有效借鑒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語文;德育滲透
德育在國內研究起步較晚,但卻受到各個階段教師的高度重視與關注,小學語文教師也不例外,為彰顯德育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功能作用,教師需在立德樹人視域下積極探索滲透路徑,以此來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基于語文課程具有較強的人文性和應用性,教師應充分將德育理念滲透在閱讀教學與寫作指導當中,以此來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
一、將德育理念滲透到語言訓練中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和深化,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引進有各類題材的優質文章,其文學作品背后蘊藏有濃厚情感和深刻內涵。基于此,教師應帶領學生探索生字詞中文學的奧秘,感知其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與德育元素,進而使得學生能夠構建出相對立體和全面的人物形象,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教師講解《延安,我把你追尋》這節課為例,教師可以提前圈出文章中需要精講的語句,使得學生在了解詩歌背景與內涵的同時,產生濃烈的愛國情愫,提升他們的民族認可感與自豪感。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建黨后的國家變化與生活變化,無論是琳瑯滿目的家電設備,還是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都是“追尋延安”后所呈現出的偉大成就,在追尋過程中感知到了溫暖與光明。這樣,能夠引導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在分析語言特色與文章結構的同時,體會蘊涵的德育思想,實現愛國教育。
二、將德育理念滲透到課文朗讀中
教材中所精選的每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情感價值,一般是通過文字形式呈現出來的,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先帶領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內容,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語感,并與作者產生共鳴,以此來洗滌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提升他們的鑒賞能力和共情能力,借此機會來提升學生的道德書。以教師講解《爬天都峰》這節課為例,教師應先組織學生進行反復朗誦,并引導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其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向學生播放與課文內容相契合的背景音樂,豐富朗讀內容、創新朗讀形式,為學生創設趣味性強、新穎度高的閱讀環境,引導學生形成不怕艱難、堅強勇敢的寶貴精神。
三、將德育理念滲透到生活教學中
為充分體現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后納入到課堂講解中,深刻理解所蘊含的德育理念,并將其踐行到日常生活中,并在實踐中不斷自我反思和自我塑造,以德育內容為行動指導。以講解《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節課為例,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來設置課前懸:文章中的王戎為什么不選擇與其他小朋友一樣去摘李子?結合文章中對人物的塑造,請同學們分析王戎具有怎樣的人物特征?選擇學生在探索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領悟文章含義,形成獨立思索、擅長洞悉、勤于思考的優良品質。
四、將德育理念滲透到課外閱讀中
語文教師僅憑課堂時間、單純依賴教材是很難深化德育深度與廣度的,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拓展學生的閱讀范疇來培育學生的道德品質與內在修養。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課外閱讀拓展的過程中,教材應與大綱保持一致。以教師講解《梅蘭芳蓄須》這節課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網絡渠道來獲取與梅蘭芳相關的歷史資料,使得學生在素材搜集中完善對梅蘭芳的認知,深入了解梅蘭芳的勇敢的愛國行為和濃厚的愛國情感。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體系,還能切實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與個人修養。
五、結語
總而言之,為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發展趨勢,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工作中,并基于核心素養提出有效滲透路徑,其中可以通過將德育理念滲透到語言訓練、課文朗讀、生活教學以及課外閱讀中,以此來貫徹落實德育理念在教學環節中的全面滲透,培育學生的內在修養、高尚品質以及綜合素養,最終助力學生的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馬天驕.語文教學滲透德育巧妙落實"立德樹人"——小學語文教學德育的滲透策略[J].新課程,2020(43).
[2]危彥海.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006):118.
[3]韋志紅.文以載道,立德樹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數碼設計.CG WORLD,2019,008(0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