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澤
摘要:新媒體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而出現,是與傳統媒體形態不同的傳播方式。新媒體主要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以網絡手段為傳播方式,在相對自由與多樣的環境中運行,符合學生個性特點與實際需求。因此,我們需要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新媒體傳播方式,創新手段與模式,進而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真正使學生參與到思政工作中,以更專業、更科學的手段來改革農村教育工作方式,進而提升課程的育人成效。鑒于此,本文對新媒體下農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策略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新媒體;農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策略
一、農村地區學生思政教育發展現狀
1、思政教育課程未受到重視,教育工作模式僅停留于表面形式
學校向來是執行思政教育的主要場所,其所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對學生樹立正確三觀、養成高水平思政素質,有深刻教育意義。但是,以農村現目前的思政教育發展狀況可知,多數學校不僅沒有意識到設置學生思政教育課程的本質,一也未重視思政教育在強化學生綜合素質中的影響,從而忽視思政教育課程的發展,使得農村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經停留于表面形式,學生難以接觸到思政教育核心理念,更別說提升學生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
2、教育課程的教學方式陳舊,教學內容跟不上新時代發展步伐
由于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深遠,農村地區學校執行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時,仍然采用傳統的單向知識灌輸形式向學生傳授思政理論信息,在農村學生可接觸外界新鮮事物的情境下,不但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種帶有強迫性質的教學方式還易引發學生逆反心理,從而降低思政教育教學效率。此外,農村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不受重視,導致教育者不會將過多心思與時間花在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創新上,這會致使農村思政教育教學內容毫無創新點可言,甚至停滯不前,無法跟上時代發展需求,嚴重阻礙農村學生思維意識體系的現代化建設。
3、學生家庭狀況與社會環境,深度影響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發展
除學校以外,學生家庭發展狀況與社會教育環境的建設,對農村地區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一來,家庭是影響學生思政素質培養的又一重要因素,與學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力旗鼓相當。因家庭經濟水平較低的原因,農村大多數父母多是將子女托付于爺爺奶奶,選擇外出務工,造成農村學生家庭教育的缺位,這極大地增加了思政教育工作難度;同時,農村家長文化素質較低一也是影響學生思政教育發展的因素。二來,農村地區長期處于封閉環境下所產生的封建思想尚未完全清除,并且持續影響著農村民眾,學生長期處于這樣的思想環境下,一也會容易受到迷惑,直接對其思想觀念的培養造成不良影響。
二、新媒體下農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策略
1、結合時事熱點,通過碎片化傳播理念開展教學工作
時政熱點是反映社會現狀的重要渠道,只有關注時政熱點,才能獲取一些有價值的評論,從而對學生價值觀的養成起到良好的效果,還能幫助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形成強烈的愛國情懷。基于此,農村學校必須結合時政熱點開展思政教育,利用教室多媒體讓學生觀看影片,了解國家方針政策,并及時進行學習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身看法,或針對一些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提出解決措施,讓學生主動發言、積極動腦。與此同時,教師還可設置相關問題情境,讓學生展開集體討論,在小組合作中產生思維碰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相較于傳統媒體形態,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其內容多樣,但篇幅較短,使人在較短時間內能瀏覽大量信息,了解更多社會事件。這就使得新媒體技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將大量時間與精力放在各種軟件上。為此,思政課教學應對內容進行分段處理,不宜將大量信息直接傳輸給學生,而應從中挑出最重要、最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內容進行講解,并借助音頻、視頻、圖片等形式進行傳播,使學生在更輕松、更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實現知識的有效傳播。
2、搭建新媒體平臺,積極構建農村初中思政教育平臺
教學模式只有不斷更新,才能符合學生發展需要,多方滿足學生的需求。傳統的教學過程往往忽視形式的革新,將考試作為思政課學習的首要目標,學生機械地學習和記憶一些不切實際的知識點,將實踐擺在無關緊要的位置,導致思政課的邊緣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價值得不到有效發揮。基于此,農村學校必須進行調整和改進,在原有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且適宜學習的環境和氛圍,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的態度,感受思政課的熏陶。同時,依托網絡的優勢,為學生打造積極健康、適宜學習的網絡生態,提升學生的價值認同。從學生入手,學校應該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教學,開展利于學生的教育。
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教材是依托,必須從教材出發,在此基礎上運用新媒體技術,這樣才能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一方面,農村學校應構建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將其作為學生學習思政課的主要陣地,通過外界的手段讓學生意識到思政課的重要性,以更積極的心態和精神對待思政課。另一方面,農村學校還可以成立學校的公眾號或者網站,為學生提供了解學校的機會,更有利于校領導和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一些思想不正確的學生定期開展心理輔導,為全體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思想交流平臺。
3、暢通溝通渠道,做好新媒體運用的引導監督工作
初中生的理論學習能力較弱,因此農村初中教師更應認識到改革的迫切性,運用新媒體工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以往的態度。不僅如此,教師還應該有效運用各種社交軟件,增加與學生的交流機會,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意圖與學習目的,確保能做到有針對性的溝通。
總而言之,新媒體深受學生喜愛,農村學校在工作中應將思政教育內容與新媒體技術有機融合,該盡可能地借助新媒體工具尋求更多有利于學習的內容,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進而更好地提升育人成效,進而不斷提升思政工作的育人成效。
參考文獻:
[1]李紅.農村學生思政教育的特點和規律[J].農業經濟,2018,(6):73-74.
[2]馮魁.用新媒體建思政教育新課堂[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294-295.
西峽縣寨根鄉初級中學 474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