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帆 陳波
【摘要】青花瓷包含了許多中國的傳統哲學文化,還有許多其他的審美要素,主要是結合了天地人和的一系列精神。儒家文化“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的理念對青花瓷的紋飾上的歷史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作用。隱喻在語義學、符號學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在設計中,產品設計中界面的隱喻并非是修辭學意義上的隱喻,而應該納入產品符號系統的分析之中,雖然也有必要站在修辭學和語言學的立場對隱喻作出恰當的說明,但必須結合產品設計中的具體問題和現象分析。
【關鍵詞】設計隱喻;以人為本;青花瓷;以和為貴
【中圖分類號】J5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7-0089-02
基金項目:1.2020年廣西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項目“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設計學類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2.2020年度廣西科技大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研究專項項目(科大教務發[2019]144號)2020KCSZ17。
一、青花瓷
(一)青花瓷的設計隱喻
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這也被稱為人本思想,其實就是簡單地以人民為基礎。這點是青花瓷紋路創作過程中的一個基本。孔子認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提升自己的價值觀以及自身的修養。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看清楚生命的價值。在青花瓷紋飾上運用到了許多植物,比如著名的“梅蘭竹菊”。不同的植物所蘊含的內涵還是很不一樣的,梅花代表高潔堅貞,牡丹則是中國國花,代表著繁榮昌盛,荷花則寓意著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潔品質,菊花是長壽吉祥的意思,這些都包含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人們對這些花草植物的換位思考和價值理念。
(二)青花瓷藝術設計的特征
以禮為序也是儒家文化思想比較重要的一個觀念,這個思想維護并維持了民族團結統一的秩序,規范人們的一些行為準則。以禮為序的哲學思想也是青花瓷紋樣裝飾的一個重要特征。其實仁和禮這兩點是相通的,禮貌提醒了人們實現仁智仁慈等,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禮其實也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對于社會,一個是對于個人。對于社會的是說明要有秩序,表明了一種公共秩序,然而對于個人來說的話那就是禮貌,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行為規范。孔子覺得人如果需要變得更加完美,那么禮和仁是最重要的兩點條件,其次才是文和樂的提升。元代有一個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以及三顧茅廬圖罐、昭君出塞圖罐等等,這些題材的紋飾都是儒家思想以禮為序的經典作品。
(三)青花瓷紋飾藝術的創作理念
對青花瓷紋路的藝術設計以及風格起了最重要的作用的還是道法自然這一條準則,它是人與自然中的生態理論觀點,自然萬物其實地位都是平等的,沒有誰一定就高于誰的準則,順其自然,尊重自然界的法則才是最好的。青花瓷紋路的設計當中其實就蘊含了這種傳統樸素的審美觀點,說明其實在很早的時候道家思想就已經對設計創作產生了影響,并慢慢流傳到現在。比如明代的青花云鶴八仙紋葫蘆瓶,瓶子上半部分的紋路就是云鶴紋以及八卦文的結合。云鶴紋的形象在道教中的意思大概為羽化成仙,仙鶴在大家的思想當中也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寓意。瓶子下半部分描繪的是道教神話故事中的八位神仙。這完美體現了道教文化思想當中人與自然相結合、相互統一的觀點。自然萬物與人共同和諧相處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四)青花瓷紋飾中的佛家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中佛教的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是在東漢時期正式傳入中國的,緊接著受到當時經濟文化政治文化的影響。在隋唐時代之后佛教逐漸融合了當時的國情與本土的文化相結合相互發展,由于禪宗哲學的思想發展,所以在之后的元明清時期就有許許多多佛教故事場景被刻畫在青花瓷紋飾當中,其中玄奘夜度玉門關,達摩渡江等故事是在青花瓷紋飾中比較出名的,同時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元代時期是青花瓷最流行的一個時期,數量極其龐大。佛教的文化對青花瓷紋飾的設計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佛門當中的圣潔之花就是蓮花,它在佛教文化當中有著與眾不同的地位,蓮花在傳統文化中也代表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潔的意思。回頭看青花瓷紋飾的發展,佛教的禪宗文化對其藝術價值的影響還是非常重大的。
(五)結語
青花瓷在中國歷史文化當中的地位經久不衰,在燦爛輝煌的陶瓷藝術界中具有特別高的價值以及影響力。青花瓷的紋飾是民族文化的瑰寶。中國的哲學精神影響著大家對傳統文化藝術品的理解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憧憬。
二、蘆笙
蘆笙是我國傳統的樂器,同時也是一個特別的工藝美術品。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蘆笙也是,它見證了苗族文化歷史的發展。《詩經》是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其中就記載著蘆笙。樂器的隱喻是指人通過樂器所顯示的精神或心理、情感態度或某種認知關系。樂器的隱喻基本取決于人的生理、心理交互作用。一條曲線與一條直線引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是不同的,盡管在更高層次上隱喻性依靠于某種文化背景,更有可能產生于某種聯系與聯想。但是,它與語言的產生有一點是一致的,這就是部分依靠于人的生理特質。
(一)蘆笙的設計隱喻及制作
蘆笙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樂器,中國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之鄉”的稱譽。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逢年過節,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它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各種向往以及對去世人們的懷念,它的音色獨特,傳遞著人們的夢。蘆笙常常是由簧片、笙管、笙兜以及共鳴管這四個重要的部分相結合而組成。其中的工藝相對來說比較復雜考究。制作的人不光要了解一定的樂理知識,還要懂得一些物理知識以及力學原理。所以并不是會演奏蘆笙的人都會制作蘆笙。
1.選材
想要制作出一個音色比較美妙的蘆笙,至關重要的地方就在于選取材料,一般蘆笙的制作材料是很講究季節性的。在春天的末尾即將到夏天的時候,就要開始采摘收集樺槁的樹皮,用刀刮掉表面粗糙的部分然后晾干做成笙兜箍,接著每逢白露時節到第二年立春前,采摘收集白杉以及苦竹,選擇苦竹的上半部分在太陽底下曬干備用,采集下來的白杉用鋸子鋸斷成一節一節的,大概在45到60厘米。
2.笙兜的制作
把曬干的白杉砍成笙兜的模樣,用拋光打磨的方法使其變得更加圓潤,然后將笙兜豎著剖開成兩半,再把劈開的笙兜從中間挖空,四周預留的厚度大概在4到6毫米,然后再將其合攏組裝回原來的樣子。再根據所制作出的笙兜的大小依次按照相等的距離緊緊固定住,最重要的就是要嚴絲合縫千萬不能漏氣,最后根據發音管小頭端的粗細,在笙兜上打出12個孔,這樣笙兜就制作完成了。
3.發音簧片的制作
音色的高低決定了簧片的大小,在蘆笙簧片的制作當中除了要加入適當的黃銅還要加入等比例的鉛,等待其融化之后倒入早就準備好的模具中,這樣銅片就制作完成了。然后就跟打鐵一般反復用小錘子錘平,接著用鋒利的刀劃出簧舌的輪廓,用小鑿子鑿透然后用銼刀把毛糙的地方銼平整。其次再放入火爐中去加熱,等紅一點了再用夾子夾一下,把舌與框之間的縫隙縮小,然后丟入水里冷卻定型。這樣做出來的簧片就更有韌性以及彈性,演奏的時候會更加得心應手,音樂會更加悅耳。
4.笙管的制作
在笙兜里面要呈現出75到90度的傾斜角度,兩排笙管豎著插入,笙管上部分管口的部分通透,下端部分的管口是堵塞不通的,笙管的長短是根據音色的高低來決定的。
5.共鳴管的制作
一節套在笙管上端的竹管就是共鳴管,有些共鳴管可以用苦竹來制作,跟普通的共鳴管對比,它的擴音效果會更好,共鳴管的長度也是根據音色的高低來決定的。
(二)結語
蘆笙作為一種樂器,反映了苗族音樂的多種形態特征和苗族人獨特的音樂審美觀念;作為一種文化,反映了苗族人看待世界的特殊方式、生存狀態以及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蘆笙音樂文化是多種綜合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自然環境的影響,又具有鮮活的民族精神,其傳統內涵的取舍折射出苗族社會發展的時空演變軌跡。對苗族蘆笙音樂文化傳統本質特征和生成發展內在邏輯的探討使人們再一次認識到,不能孤立地看待音樂現象。
參考文獻:
[1]矯克華.中國陶瓷·泥火傳奇[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6.
[2]矯克華.中國陶瓷藝術史圖鑒[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7.
[3]矯克華.青花——明清青花瓷藝術尋美[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9.
[4]傅永聚,韓文中.儒釋比較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3.
[5]傅永聚,韓文中.孔子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3.
[6]傅永聚,韓文中.儒家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3.
[7]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8]劉肅.營建的文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周子帆,男,漢族,江西南昌人,廣西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陳波,通訊作者,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廣西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觀規劃設計與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