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梅梅
摘要:管老師帶領其團隊共同研討出的“習課堂”創新教育模式充分彰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讀代講,帶領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當堂訓練提升教學效率。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本校實際校情學情,積極借鑒管老師的“習課堂”教學模式給學生留足充分的時間思考探討語文知識,帶領學生同步完成語文作業,在習課堂高效構建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始終保持良好學習狀態,也無形中減輕了他們課下作業時家長輔導的壓力,可謂一箭雙雕。
關鍵詞:小學語文 ?習課堂 ?構建對策
傳統的教育模式常常以教師講授提問為主引領學生學習閱讀文本知識,很多學生在課堂中被動學習知識本就注意力無法集中,且由于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原因,教師常常會將40分鐘的課堂占滿,學生毫無練習時間,于是很多教師將布置較多的家庭作業讓學生在課后完成,這樣若是家長工作繁忙無暇指導或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就會導致學生語文學習效率不高的情形。針對此,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及“習課堂”理論,從以下方面創新自己的語文課堂。
一、分析課后習題特點,巧妙設置練習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習題往往是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學情去設計從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階梯式習題要求,教師在探析如何構建高效的“習課堂”過程中,可以在布置學習任務前認真分析教材中的課后習題特點,在此基礎上巧妙設計課后練習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中去梳理文本主旨和思路,引導學生在課文脈絡的梳理過程中通過反復朗讀快速且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復述這一語文要素的要求,為了提升學生的復述能力,教材以各種形式將此能力編排在了課后習題中,分析習題,以《雷雨》為例,課后習題要求學生朗讀課文,說說雷雨前、中、后景色的變化,《蜘蛛開店》一課中則讓學生朗讀課文,根據示意圖講故事。習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朗讀課文梳理文本文脈,在反復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畫出直接描寫下雨的句子,說一說哪些是雷雨前、中、后的景象,通過研讀課文習題內容,教師給學生留出時間讓學生通過讀的方式當堂完成練習及訓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使學生在梳理概括文章的過程中全身心投入到語文課堂中。
二、關注學生學情特點,分層因材施教
過去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學生在被動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開小差”的情形,管建剛老師提出的“習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既著眼了班級的學生整體學情,也充分考慮了班級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將學生隱性思考的過程在“讀”“做”中顯性呈現出來,這樣的方式讓全班的學生都參與了進來,使得每位學生都有事可做,更充分地彰顯了他們的學習主體性。比如,在實踐課堂中,由于教師是采用任務導學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因此當布置了具體的學習任務后,等學生互相討論交流或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巡視班級,到后進生的跟前去單獨給予他們必要的點撥和輔導,這樣的教學模式既不會耽誤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時間,也能夠兼顧后進學生的輔導,讓他們及時跟進到正常的學習進度中,在分層次的因材施教教學過程中促使班級全體學生得到進步。又如,教師還可以結合班級不同學生的學情實際情況,給學生在習課堂中布置不同的閱讀訓練題型,促使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選擇合適的練習任務,讓他們在訓練體驗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
三、開展幫扶小組互助,提升作業效率
在“習課堂”動態發展教育的角度而言,理想的語文課堂應當是“還教于學”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和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不斷將教學作用轉換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遞進教育開展過程中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能夠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得到自我語文知識的內化鞏固,能夠有力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充分提升。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新轉變教育理念,通過組織班級的學生科學分組,鼓勵學生開展幫扶小組之間的互助學習,在課堂中組織學生積極實施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有效提升語文學習效率。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將他們劃分成各個幫扶學習小組,通過以優帶后進的形式鼓勵他們共同解決學習問題,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學優生再次內化鞏固語文知識,也能夠幫助后進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促使語文課堂得以提升。
綜上所述,“習課堂”的教學模式創新并非是對傳統教育形式的一味否定,教師在小學過程中基于具體教學模式進行開拓創新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中,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了解到“習課堂”的教育思想精髓前提下對學習任務進行合理的規劃構建,通過分析課后習題特點,巧妙設置練習;關注學生學情特點,分層因材施教;開展幫扶小組互助,提升作業效率等形式促使學生以飽滿的狀態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實現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藍旭虹.小學語文導學案課堂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7):45-46.
[2]章薇薇.淺議小學語文課堂練習設計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4(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