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琴
摘要:“互聯網+”是互聯網與各個傳統行業的深入融合,是用互聯網的思維或手段,實現自我革新,發揮創新的驅動力。隨著中職教育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互聯網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也越發凸顯。但受傳統教學思維和模式的束縛,互聯網并未在教學中發揮創新作用。本文從如何更好地發揮互聯網在中職化學專業技能教學中的應用,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互聯網+;中職化學;專業技能
前言
中職學校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差,缺乏學習目標和學習興趣,而傳統的教學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另外,傳統教學內容多以教材為主,教學資源缺乏,已無法滿足當前教學需求。當下學生生活在信息化社會,從小就接觸各種電子設備和網絡信息,對新鮮事物和新的技術充滿好奇心。將互聯網融入在化學課堂教學中,使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文結合以下三點具體探討。
一、應用互聯網+技術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時期的學生由于接觸新鮮事物較多,針對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照本宣科似的課堂氛圍已經缺乏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讓教師較容易創設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情景,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以“配位化合物”這一課教學為例,本節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和理解配位化合物和配位鍵的概念,能正確規范地表示配位鍵和配位化合物;解和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配位化合物以及它們的廣泛用途。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張血紅色的液體圖片(上節課學習的一種化合物)或短視頻,讓學生觀察,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回顧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接下來,展示兩張圖片,無水硫酸銅和五水硫酸銅,讓同學們觀察顏色并指出不同,再通過動態的方式將兩者的分子結構式對應標出,并讓學生找出不同點。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中發現兩者的不同之處,并思考猜測是什么導致了兩者顏色的不同(一個藍色一個白色),從而引出配位化合物的教學。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興趣產生了,緊接著可以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讓學生認識了解更多的配位化合物,以及它們在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隨后,可進行分組實驗和討論,最后完成教學目標。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依圖片、動畫或視頻的形式,創建傳統教學模式下不能完成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合理應用互聯網+技術深度探討教學重點
中職學校的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知識框架不完整,導致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吃力;中職化學的化學基礎的知識點中有許多重點和難點,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想突破這些重點和難點有一定的困難,此時,教師作用凸顯出來,可以幫助和引導他們來消化這些重難點。傳統教學資源比較匱乏,而互聯網可以彌補這一短板,互聯網上有很多針對性的資源,包括相應的知識論壇,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建立一個化學知識模塊,供學生交流和學習,并分享與課程有關的學習素材,并提供答疑解惑版塊,以此引導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初步的認知,對學過的重難點知識,從多方位,多角度加以解釋和理解,最終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
例如,以“金屬腐蝕與防護”這一課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造成金屬腐蝕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金屬腐蝕,教學的難點在于辨析吸氧腐蝕和析氫腐蝕。本節課之前,教師通過在平臺上發布一些,金屬腐蝕的圖片或視頻,以及金屬腐蝕給我們帶來的危害和浪費,讓學生認識金屬腐蝕的概念。拋給學生一個問題,金屬為何腐蝕?如何減少或防止金屬腐蝕。讓學生在學習之前,腦海里有這種印象。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播放兩種腐蝕(吸氧腐蝕和析氫腐蝕不于學生明示)動畫,并讓學生分組觀察和討論兩者的差異。最后教師進行講解和點評。講完之后,再通過大量的案例展示給學生如何有效利用這兩種腐蝕機理來解決金屬腐蝕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回饋于生活。課后,還可以給學生布置搜集身邊的金屬腐蝕和防護場景,放到平臺供大家交流和學習。至此,通過多方位,立體式的互聯網教學,讓學生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遨游,所有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即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生動、形象多方位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而這些單純的傳統教學是無法滿足的。
三、利用互聯網+技術,安全教學和提升教學效率
許多化學反應都牽涉放熱、發光甚至產生有毒或危害性氣體。給教師教學帶來很大安全隱患。大多數情況下,教師都選擇不進行實驗,通過課本和板書,簡單地描繪出實驗現象。學生沒有直觀的感受,教學效果很差,而且學習效率地。另外,一些不好完成的實驗,也是通過板書方式傳教給學生,本來就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學生理解力再不強,那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上述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教師可利用互聯網中的虛擬仿真技術,通過軟件進行視、聽和觸覺方面的仿真模擬,讓一些危險的實驗和難懂的化學反應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實驗的過程和實驗現象。
例如,在講解“理想氣體”這節中,教師可通過仿真技術模擬出理想氣體的特性,和在理想氣體狀態下會發生的一些現象。讓學生深刻地認識什么是理想氣體,這在傳統教學中是無法實現的。在講解“電解質溶液和離子平衡”章節中,利用互聯網技術給學生展現電解質溶液中各離子的遷移過程,以及最后的平衡狀態,等等,還有一些劇烈的化學反應過程和現象,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化學的神奇和奧秘。
總結
綜上所述,互聯網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可以比較容易地構建有趣多樣的教學場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夠多方位探討教學重難點,解決學生們的學習痛點;實現安全教學和提升教學效率。總而言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技術在現代教學中,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主題,一切教學方法和手段都以人為本,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興趣,在興趣中積極探索新的知識,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隋薇薇.“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化學實驗教學初探[J].讀與寫,2020,17(13):208.
[2]馬紅.”互聯網+”下的中職化工專業化學課堂教學改革思考[J].科學咨詢,2020,(37):123.
寧夏石嘴山平羅縣職教中心 75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