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義寧
摘要:“課程思政”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推動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兼具人文性、思想性和工具性,在課程思政實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大學語文課程在對文學經典的品讀鑒賞中不僅要向大學生傳遞基礎的文化知識,更要深度挖掘其背后所蘊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元素,在教書中育人、授業中傳道,做到“文以化人、文以育人”。本文以《詩經》課程思政教學為例,探索大學語文課程的創新實踐。
關鍵詞:《詩經》;課程思政;大學語文;創新實踐
一、課程思政背景和內涵、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上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笨倳浀倪@一指示為“課程思政”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就是“把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有機地整合到相關課程內容的教學實踐環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潤物無聲地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課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產生正面影響。
二、《詩經》的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一)《詩經》的課程思政教學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詩歌305篇,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了周朝社會生活面貌,其中很多詩句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家教家風方面思想內容,至今對于大學生仍具有教育和借鑒意義。這也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內容相契合:“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边@也形成了一個系統的課程思政主題——品讀淳樸《詩經》 傳承善美家風。
(二)《詩經》的善美家風主題教學探索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文學經典中倡導的重責任、講奉獻、守誠信、崇孝悌、尚忠誠等精神和良好的行為規范,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最佳范本。大學語文教學應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尋找文學經典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并對其進行符合時代意義的闡釋和重構,讓文學經典中蘊含的優秀道德傳統凈化學生心靈,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學生的道德品質,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推進力量。結合《詩經》作品,深度挖掘一系列重要的思政元素,探討作品背后的善美家風的傳承與正面影響。
1.忠誠愛國。愛國主義歷來都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一種基本精神,是有國有家者普遍具有的一種道德準則,也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詩經》中大約有一半以上詩歌直接或間接表達了上古社會人們濃郁的愛國情懷。比如《詩經》中最著名的愛國詩篇《秦風·無衣》,就是一首秦國抵御西戎部落侵擾的慷慨激昂的戰歌?!柏M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寫出了秦俗強悍,先于勇力,樂于戰斗,忘生輕死,生動地描寫了戰前士卒秣馬厲兵的參戰激情,表達了秦國人民同仇敵愾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反映了人民團結御侮的愛國主義精神。又如《秦風·小戎》則贊揚了丈夫的慷慨從軍和妻子深明大義的愛國思想情感。結合去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無數逆行者為了國家、民族,舍棄小愛、小家,上演了無數的感天動地的故事,這背后不就是家國同構、愛國主義思想的高度集中展現。
2.勤勞儉樸。《詩經》里有許多描寫勞動生活的的場景,體現了遠古時代的人們熱愛勞動的美德和用勤勞的雙手征服自然的理想。比如在《衛風·淇奧》《周南·芣苢》《衛風·氓》等詩篇中表現人們辛勤勞作的詩句比比皆是。特別是在《魏風·伐檀》這首詩中,直接歌詠勞動,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勞動場面,在表達勞動者對剝削者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責問的同時,也把人們勤勞壯美的一面表現出來。至于人們儉樸的美好品質,在《詩經》中也時有出現,比如《鄭風·緇衣》中穿緇衣人的妻子,見到丈夫的衣服破了,要重新縫補改制,使之常新,既體現了是妻子對丈夫的體貼和關愛,同時也反襯出做官的丈夫勤勉和儉樸。這和新時代的“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奮斗精神、鼓勵大家加油吧,打工人的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內涵是一致的。
3.誠信守禮。誠信守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先民們坦然率真,愛憎分明,不玄不妖,著實令人感動?!对娊洝分杏形迨自妼懙健笆蟆?,其中有四首都是直接把鼠作為痛斥或驅趕的對象,唯獨在《鄘風·相鼠》中把丑陋、狡黠、偷竊成性的老鼠與衛國“在位者”作對比,公然判定那些長著人形而寡廉鮮恥的在位者連老鼠也不如?!叭硕鵁o儀,不死何為?”“人而無止,不死何俟?”“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無儀”指外表,無止(恥)”指內心,“無禮”指行為。詩人不僅痛斥,而且還要他們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這個崇高的字眼。再如《衛風.木瓜》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宣揚人受于恩惠,當思圖報,可以看出受惠之人謙遜誠實。
4.頌母情懷。在我國悠久的詩歌長河中,留下了許多贊頌母愛的優秀篇章。而最早表達母愛思想的詩歌,則出現在《詩經》中?!对娊洝分斜磉_“母愛”思想的詩歌有4篇,其中《邶風·凱風》《墉風·柏舟》全篇贊美母愛,《魏風·陟岵》的第二章和《小雅·四牡》第四章、第五章歌頌母愛。如《凱風》中“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把母親的撫育比作溫暖的南風,生動地表現了母親辛勞養育子女的感人形象,讓人深切地感受到母親的慈愛與操勞,飽含深情,令人為之動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用“凱風”指代母愛精神,可見《凱風》這首歌頌母愛的詩對后世影響之深。母愛主題的《凱風》,不僅因為它的情動人,能發人深省,還與學前教育和幼教職業相關,對學生個人而言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教育,更對日后的職業道德養成大有裨益。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完成歌頌“情”——自省“禮”——踐行“德”的內化思辨過程,升華情感,進一步通過寫一封給媽媽的家書、團隊合作設計完成幼兒園宣傳海報等實踐活動,訓練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將語文學科知識與專業、職業無縫對接。
5. 孝親感恩。中國人歷來把“孝”當作百善之首。《詩經》中的孝親詩反映出孝道之悠久,深刻揭示了對父母盡孝的重要內涵和意義?!对娊洝分行⒂H詩共22首,為兩大類,一類是詩中出現“孝”字的,“孝”字在《詩經》中計出現17次;一類是詩旨為“孝子之詩”的。其中前者分布于《大雅》、《頌》之中,后者則主要分布于《小雅》及《國風》之中。如《唐風·鴇羽》中“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嘗”的吟嘆,描寫烘托出孝子常年在外行役,擔心父母沒有糧食生存的悲哀,以及無法奉養雙親的悲痛。
6.兄弟友愛。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在他們看來,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礎。因而,非常注重兄弟友愛,手足親情。《小雅·常棣》中“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就是對兄弟親情友愛的頌贊,同時也表現了華夏先民傳統的人倫觀念?!冻iΑ肥侵袊娛飞献钕雀璩值苡褠鄣脑娮?,“常棣之華”“莫如兄弟”“兄弟鬩墻,外御其務”,作為具有原型意義的意象、母題和典故,千古傳唱,歷久彌新,對后世“兄弟詩文”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地影響。
三、探索大學語文的創新實踐
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理念性強,缺乏形象和情感內容,如果采用教條化的教學方法加以強制和灌輸,教育過程就會枯燥乏味。通過文學經典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在潛移默化的審美活動中陶冶性情、提高覺悟,會大大增強道德教育的效果。此外,結合高職院校的不同專業的實際情況,可以分專業創新實踐:
(一)學前教育專業
該專業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掌握扎實的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能夠適應現代學前教育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并認同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性和獨特性,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在大學語文授課的過程中,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特色和職業規劃,打造一系列學習創新活動:(1)新學堂樂歌活動:從先秦時代的《詩經》,到漢樂府民歌(《江南》《短歌行》等),再到唐詩宋詞的經典篇目(《春曉》《詠鵝》《憫農》等),引導學生將詩詞內容融入歌曲并進行彈唱,形成一系列新學堂樂歌,既可以重塑學生對詩歌文化的愛與美的德育體驗,增強文化自信,又可以將傳統詩詞文化融入學齡前兒童的啟蒙知識和歌曲演唱,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做好知識能力、專業技巧的儲備。(2)愛國主義兒童文學作品創編活動: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文人及其作品,如:屈原的《離騷》,曹植的《白馬篇》,杜甫的《春望》,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陸游的《示兒》,岳飛的《滿江紅?寫懷》,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將其中凝結的厚重的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等寶貴傳統文化,吸收再創作,融入到兒歌、兒童詩的創編當中,形成一系列主題鮮明、淺顯易懂的適合學齡前兒童學習的文學作品,幫助學生將課程和專業、職業對接,學以致用。(3)傳承中華文脈主題辯論、演講活動:結合先秦時期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結合仁義禮智信、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華,啟發并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先賢圣哲的思想亮點,結合時事進行擴展深化,讓學生寫辯論稿、演講稿,在辯論和演講的過程中將傳統文化思想升華,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說和寫的能力,又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進行緊密結合。
(二)英語教育專業
該專業的學生應該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能夠全面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優良思想,作為專業根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增強文化自信,強基固本才會走得更長遠。
1.結合中國二十四節氣,進行主題海報設計活動。中國二十四節氣入選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民的智慧的結晶。有很多詩詞跟節氣相關,如《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等,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進行中英互譯,既可以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背后的傳統文化,傳承先民的智慧,又可以增強中英文翻譯能力,讓學生的思想眼界更闊達。
2.結合中國傳統節日或者世界特殊節日,進行主題論壇活動。結合中國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結合世界讀書日、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等世界特殊節日,選取相關的歷史文化名人詩詞作品或者名人典故(如屈原與端午節)以及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聯系世界環境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熱點話題,中英互譯,可以進行主題論壇活動,讓學生從中國走向世界,站得高看得遠,將語文知識和專業知識融入時代精神,升華思想。
3.結合中國傳統典籍故事或成語,進行主題故事創編講述、表演活動。結合傳統文化經典典籍,如《詩經》《論語》《莊子》(庖丁解牛、鵬程萬里、望洋興嘆等)《道德經》等,選取其中的故事或成語,進行主題故事創編講述活動。在學習經典典籍的基礎上,啟發學生聯系實際,結合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四有”好老師的養成要求,將已有的成語故事進行創編并表演,中英雙語,讓中國成語故事走向世界,讓世界更了解中國,讓學生增強職業責任感的同時,形成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
(三)其它專業
面對音樂、舞蹈、美術等專業,教師要貼近學生接受習慣,注重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教學過程活起來,推動大學語文傳統教學模式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教學活動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使得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入腦、入心,更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以《詩經》教學為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妨以典雅優美的詩句,配合作品吟唱、情景圖像、歌舞表演、視頻、動畫等,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感受,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在美的熏陶中完成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DB/OL].北京: 人民網,2019.
[2]陳玉軍.《詩經》中的好家風[DB/OL].簡書:2019.
[3]毛亨,傳.毛詩正義[M].鄭玄箋,孔穎達疏.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 河南 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