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寧 張波
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階段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而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作文教學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綜合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和文學品質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在傳統語文教學中,尤其是作文教學,還存在著單一、古板的教學模式,學生學得痛苦,教師教得乏味。所以,作為一名現代語文教師,筆者在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大膽創新,我手寫我口,充分展現自己的作文風采。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多元視角;策略
小學語文是整個小學階段學習的基礎性學科,而作文在小學語文中又占據相當大的比重,由此可見,作文在整個小學學習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寫好作文對每一位小學而言都有重要意義,這就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尤其是作文教學水平提出了要求。對此,語文教師要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采用多元化的作文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多元視角下的教學方法
(一)鼓勵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寫作而言,素材就相當于“下鍋之米”,有了素材,學生這個“巧婦”才能“熬出美味的粥”,也就是寫出優美的作文。
那如何積累寫作素材呢?筆者認為,多多閱讀,閱讀一些好的刊物,是積累寫作素材的一個重要途徑。雖然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剛剛進入小學階段,甚至幼兒園階段培養興趣最好不過,但對于至今不愛閱讀的學生來說,此時培養閱讀興趣仍為時未晚。對此,語文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對于不愛閱讀的學生,教師更要耐心對待,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發現此類學生的興趣點,從興趣點出發,先為學生推薦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故事,而后再慢慢擴展到各種知識內容,以此方法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內容,積累寫作素材。
(二)聯系實際,做到有情可言
那些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不告訴我們,寫作不能脫離實際,脫離現實生活。因此,除了鼓勵閱讀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多觀察生活,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并為學生積累實際生活經驗提供和創造機會。
小學生年齡小,身體和心理的發育都還不成熟,生活閱歷也非常有限,因此經常出現雷同作文,如寫“一件有意義的小事”,十幾個學生都寫“扶老奶奶過馬路”,寫“最難忘的事”,都寫“一次偷錢挨打的經歷”,寫“喜歡的人”,不是媽媽就是同桌,還有些作文胡編亂造,引人發笑,比如有小學生寫公交車擁擠:“放學回家,車上的人太多了,擠得我都快站不住了。這時,車又到站了,下去三個人,又上來一千多人,幸好我還有一站,再忍一忍就到家了。”這些都是因為學生經歷少,寫作文的時候脫離了現實生活。
為此,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當帶著學生觀察生活,并給學生一雙善于發現眼睛,一顆勤于體驗的心,讓學生去發現生活之美,體驗事物的奇特,從而積累寫作素材。針對公交車的案例,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或者在校外教育活動時真正帶學生去做一次公交車,體驗公交車擁擠是什么感受,腳如何站不住,如何跟著人流活動,如何呼吸困難,包括公交車最多能容納多少人。只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他們才能從生活中積累真實素材,寫作時有筆可下,有話可寫。
二、多元化寫作訓練模式
(一)口頭作文訓練
口頭作文,也叫即興作文,考察的是學生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以及平時頭腦中積累內容的有機結合,非常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口頭作文訓練這一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給設置三五個口頭作文的主題,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較為熟悉的,以防學生上臺說的時候無話可說,從此對寫作產生恐懼或者排斥心理。學生選好主題后,再給出三五分鐘的準備時間,讓學生組織好語言,想清楚內容,然后再進行表達。通過口頭作文,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寫作思維。
(二)片段寫作能力
語文講究“聽、說、讀、寫”,鼓勵閱讀和聯系實際做到了“聽(包括看)”和“讀”,口頭作文訓練做到了“說”,而后再寫作教學中要開展“寫”的環節。教師可以選擇課文中的名篇,或者優秀片段,讓學生進行片段仿寫練習,學習寫作大家是如何描寫人物、如何推進情節、如何描繪景色的。通過借鑒寫作大家的寫作手法,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大作文訓練
除了優秀片段仿寫訓練,大作文寫作練習是“寫”的一個更為重要的內容。片段寫作只是一個部分,大作文注重的則是整體。文章如何開頭,中間如何推進,起承轉合如何設置,最后用排比還是用想象來收尾,都是學生需要考慮的。對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列作文提綱的任務,讓學生進行作文提綱訓練,使其思維更加明晰,然后根據提綱進行寫作。
總而言之,學生寫作能力水平的高低集中體現著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高低。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多思考,多發現,找出學生實際寫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運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和知識儲備訓練能力,解決不足,真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