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曉娟
摘要: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影響下,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努力學好學校所學課程知識的同時,更要求要求他們在多個方向全面發展,于是我們的教學就面臨著重要的難題,如何在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在學生更好的多方面發展的前提下,使他們能夠掌握好、掌握牢書本上的知識,即如何將傳統低效的課堂教學轉變為高效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 ? 有效性 ? 策略
新課標強調要以人為本,每個人都學有意義的數學,每個人都能得到需要的數學,所以應該更注重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學生具有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的頭腦才會更加廣闊,學生才會感覺到自己真正參與了知識習得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學到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而且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也是未來教育的要求、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升,要求學生具有問題意識,創新精神與問題意識相輔相成,只有具備一雙善于發現問題的眼睛,才能具備創新意識去解決它。
如何創設合理、適當的情景來講授數學,加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新能力,形成科學、創造性的思想,引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真正參加到知識習得的過程中,感受知識發生發展的經過,掌握自己所必需的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效的教學研究,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探究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追求“時間+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學。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活動應該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展開,在此過程中提供給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充分互動的機會與環境,師生充分融入課堂中,幫助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逐步更深入理解知識,同時倡導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產生、發展與運用的過程中,更真切理解學習數學的意義,能夠使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
(一)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
策略一:“先學后教,當堂演練”
1、先學:預習新知的生成
2、后教:教師所教的內容是學生自學討論后無法解決的問題,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而不是包辦者。
3、當堂演練:本節課的內容必須本節課掌握、消化、鞏固,即“堂堂清”
4、自主學習三模塊:預習、展示、反饋的課堂
策略二:實現課堂教學學生“三權”
1、開闊視野,給學生觀察權
2、刨根問底,給學生“探究權”
(1)開展探究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開展數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科研探索精神。
(3)開展開放式的互動教學,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耐心傾聽,給學生“發言權”
策略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
1、培養預習習慣,盡量縮小預習前的差距
2、注重過程教學,關注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
3、開展分層教學,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策略四:加大課堂教學重要環節的調控力度
1、加大班內學習小組的調控力度。 ? ? 2、加大教師講解時間的調控力度
3、加大學生練習方式的調控力度。 ? ? 4、加大交流展示的調控力度。
5、加大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調控力度。 6、加大檢查落實的力度。
策略五:恰當的課堂評價,有助于和諧課堂的生成
1、 精彩的課堂評語,讓課堂換發青春的活力
評價語應簡潔、準確,讓學生聽得明白;評價語應情真意切,讓學生如臨春風,如沐春雨。
2、 有效課堂評價教學,堅持教學評價多元化
(二)在實踐教學中,形成以下教學理念和數學教學的基本模式,即“五個一”:
1、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前行
“自學——輔導”模式
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進行自學、自練和自改作業,從而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模式。
2、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索
“引導——發現”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將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精心設置的一個個問題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與合作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給學生一個矛盾—讓他自己去討論
“討論——交流”模式
這種模式學生積極思考,展開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通過討論、交流想法、探究結論,掌握知識和技能。
4、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活動——參與”模式
這種模式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通過動手探索,參與
實踐,掌握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和數學建模方法,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
5、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教學設計要注重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和條件,激發學生
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自主的活動中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三)今后的數學教學幾點小建議:
一是進一步明確教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二是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時,要進一步細化學習要求,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標,有方法。
三是在課堂互動中,要增大互動面,在“師問生答”的學習方式上多一些創新的嘗試,在激情引趣上多動動腦筋。
四是教師的表情,課堂教學中,應當把真誠微笑送給學生,用微笑來傳遞信心、表示鼓勵和期待。
五是以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為前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六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情景教學與課堂教學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