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巖鋒
摘要:在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下,小學語文學科也應做出全面革新。教師應在授課過程中,以多樣且新穎的方法拉近生活與語文學習的距離,能夠讓小學生更易于理解,同時使其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扎實的掌握語文知識,避免小學生以聽講的形式學習。本文針對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生活化提出幾點策略,以供借鑒。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
前言:
語文對于小學生而言是極為枯燥的一門課程,但卻是必學的基礎知識,對后續學習發展有重大影響。故而,語文教師應在開展教學過程中,以多樣且新穎的方法讓課堂回歸于實際生活。以此將小學生學習興趣充分激發,促使其自主融入課堂,扎實掌握知識的同時加深記憶,讓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與學習質量得以大幅度提升,實現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融合生活元素創設情境
生活是語文知識的來源,而語文知識主要也是服務于生活,兩者聯系密切。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教材內容以枯燥的文字為主,小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高,甚至較為排斥。故而,教師面對此種現狀,就應改變教學策略,在授課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融合生活元素創設情境。以此將課文變的易于小學生理解,同時能將其學習興趣充分激發,推動小學生快速融入到課堂中,在熟悉的情境中扎實掌握語文知識,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講解《找春天》一課,全篇課文主要將春天到來,孩子們尋找春天時的快樂情景。同時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將春天真實、生動的呈現出來,抒發了對春天的贊美與喜愛之情。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融合生活元素創設情境。雖然小學生都對春天極為熟悉,但未必仔細觀察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與春天相關的視頻,讓小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去回憶以往在生活中看到的春天有什么特征。而這樣的生活情境不但能使其對學習語文產生極大興趣,從而快速融入到課堂中,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將扎實掌握的更加扎實,進而提高小學生學習質量與語文學科教學效率。
二、設置生活化的課堂問題
問題作為激發學生求知識欲望,推動其自主學習的高效方法,有助于教師教學的順利開展。故而,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設置生活化的課堂問題,引導小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探究與思考,從而實現自主學習。同時在這過程中達到培養小學生思維的目的,從以往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探究知識,且對課文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與領悟,將知識掌握的更加扎實。
例如在《母雞》一課,主要講述作者由討厭母雞到喜愛母雞之間的情感變化,表達了作者對母雞的喜愛與敬佩之情。那么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為了避免枯燥的講解,可以設置生活化的課堂問題。如:你在生活中是否見過母雞?從觀察中能夠發現母雞有什么特點?是否有其他動物沒有的生活習慣?再與課文中作者筆下的母雞進行對比,詳細說一說與自己眼中的母雞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這樣的問題能激發小學生求知欲望,引導其自主對課文進行探究、思考與學習,將知識掌握的更加扎實。進而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與學習質量,讓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更具有效性。
三、組織生活化的實踐活動
小學語文是一門打基礎的課程,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如寫作、閱讀及課文學習,都是教學中的重難點部分。而教師不僅要傳授小學生相關知識,更應該積極組織生活化的實踐活動,避免小學生以單純聽講加板書的形式學習。而實踐活動不但能讓小學生對學習產生極大興趣,調動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熱情,還能讓小學生放松身心,減輕學習壓力,在活動中更好的理解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加深記憶。促使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與學習質量得以顯著提升,讓生活化教學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進而提高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節課后,教材中給出了主題《這兒真美》,要求小學生寫一篇寫景的作文。然而寫作也是語文學科中的重難點內容,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應積極組織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帶領小學生走出課堂,到生活中去觀察不同的風景,幫助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與靈感。這樣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能使其情緒高漲,從而對學習寫作產生極大興趣,并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更好的理解掌握相關知識。同時還能讓小學生身心放松,緩解學習壓力,寫出更加真實、生動且優質的作文。進而提高小學生語文各項能力與學習質量,促使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效率得以顯著提升。
總結: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要求回歸生活,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關知識。故而,語文教師應在授課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設置生活化的問題,同時組織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以此將小學生學習興趣充分激發,促使其以高漲的情緒參與到活動與學習中,將知識掌握的更加扎實,進而提高小學生學習質量及語文學科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楚楚.對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小學生作文輔導,2021(1):4.
[2]尤秀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讀與寫,2021,18(10):104.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同安洋中小學 ?3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