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培訓也越來越趨于系統性和科學化、整體化,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接觸的學習課程越來越豐富,學習形式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但在實際中小學教育教師培訓的過程中,依然會出現部分教師對培訓學習消極倦怠,對培訓內容無所適從等情況,導致培訓效果和目標無法得到有效實現,使得教師的培訓走進瓶頸期。針對此,我們積極調研分析當前教師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對策,以有效助力中小學教育得到均衡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 教師培訓? 對策分析
中小學教育是我們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教育得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在黨和國家出臺多種舉措推動教師隊伍建設的背景下,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雖然得到了顯著化的提升。但教師繼續教育依然不容忽視,我們在重視教師培訓項目的多元開展前提下,也要能夠系統將教師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有效提出相應的建議及應對措施,整合教育資源,強化學術教研,進而促使教師培訓質量得以有效提升。
一、中小學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的教師培訓形式單一枯燥
當前的教師培訓形式單一枯燥,很多培訓以集中培訓為主,注重課堂講授,培訓者常常將自己放在了主宰地位,將自己的主觀知識傳遞給參訓教師,這樣的方式簡單有效卻限制了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對教師既有的教學經驗和行動力、創新力的關注度不足,不利于針對教師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因此,無法提升教師將新課程理念融入到具體教學中的能力,最終導致培訓缺乏長期聯動機制。
培訓內容多以理論知識為主,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
當下針對中小學教師開展的培訓,多數是專家將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壓縮餅干”的形式傳遞給參與培訓的教師。培訓的內容多以理論知識為主,陳舊老套,并未針對參訓教師學校或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最終這樣空洞的培訓只會在短期內起到激勵作用,難以被教師實際運用到日常教學中,從而打擊了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培訓需求分析沒有常態化
很多時候培訓活動都是由相應的機構統一規劃組織,各個學校選派一定名額的教師參加培訓,而不是針對培訓對象進行深入的需求分析。這樣“一刀切”式的培訓模式,在講師和參訓老師之間豎起了一道隱形“屏障”,講師講的“模糊”,參訓者聽得“迷糊”。這樣沒有經過需求分析的培訓安排,容易導致培訓過程熱熱鬧鬧,培訓收獲寥寥無幾。
訓后跟蹤指導工作不完善
目前針對中小學教師的培訓中,培訓過程及結果缺乏較為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對接受培訓的教師往往以給予學分的方式草草結束,而忽視了培訓過程的溝通交流、反思總結。此外,很多培訓,由于缺乏后續的跟蹤指導,或者跟蹤指導流于形式,沒有實質性的開展,以完任務草草收場,最終導致培訓結果不盡如人意。
二、中小學教師培訓針對性對策
(一)優化培訓設計,強化針對性
優化培訓設計,首先要從分析培訓需求入手,組織培訓的機構應對當下教師的發展困境和需求做好充分的前期調查工作。如針對青年教師,做好個人專業成長的目標規劃分析;針對中年教師,做好新課程標準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培訓分析;針對具有文化特色的學校,做好課程內容與校本研修目標之間的融合培訓分析等等。
這些培訓需求分析,要求相關組織者在設計培訓項目時就針對性地深入調查,并在充分了解培訓需求的基礎上設計對應的培訓方案,制定相應的培訓目標,選擇恰當的培訓內容等有針對性的培訓設計,由此真正做到精準培訓。在實際工作中,教師的培訓往往分為總目標、課程目標及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目標,培訓組織者需要充分考慮參加培訓教師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做好相應的調查后設計目標,根據教師的自身實際情況規劃教師未來職業發展情況,在全面獲取相應教育信息的基礎上制定符合他們成長發展的目標。而后,針對教師的發展特點,設計相關培訓內容,除了關注教師的教學技能外,也要充分重視他們的科研能力提升。此外,課程目標和內容設計好后,可以提前公示,并與參訓機構做好溝通,建議教師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地報名,以避免培訓資源和名額的浪費。同時在整個培訓過程中創新多元培訓形式,采取案例教學方式、反思教學培訓等方式以重點提升教師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搭建培訓平臺,增強便捷性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當前教育成為創新人才的實踐培育重要載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培訓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大到教師的專業成長、科研創新能力,小到新興的教學技巧、課程知識點的把握和分解,乃至師德師風、新課程標準的深入理解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在職業生涯中需要不斷完善的能力。對于教師培訓這項系統性的工程,針對不同的培訓項目,在培訓過程中,采用信息化教育平臺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教師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更有助于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其中。
搭建多元化的培訓平臺,需要根據培訓內容匹配不同的培訓方式。比如某種新的教學手段,可以通過線上培訓的方式,快速傳達給每一位亟需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的教師,也便于不同地區的教師通過線上交流,快速反饋實際效果。而教師專業成長、師德師風方面的培訓,由于理論性強、專業性強,更適合線下集中培訓的方式,方便參訓教師之間就學習感悟深入溝通,真正內化為精神力量,指導教學實踐。此外,培訓工作人員采用創新融合的培訓形式,通過線上、線下及校本研修的融合形式將線上學習從集中培訓后的補充延展到將不同地區教師串聯起來,利用信息化平臺開展常態化的跟蹤指導,也可以起到更好的促進教學轉化,實現培訓項目延長生命周期的作用。
(三)優化培訓評價,提升有效性
評價是整個培訓過程中質量提升的關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培訓相關組織者要能夠充分重視培訓評價工作的優化,重視培訓中及培訓后的評價。比如,在培訓學習過程中,要對教師進行中肯且客觀的評價。一是通過講師和參訓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教師對培訓內容及培訓方式的看法。二是積極促使教師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對參訓教師的表現進行評價。三是對培訓學習的內容設計書面的考核和任務考查,進行數字化的評價。通過以上幾種方式讓參訓教師在考核評價中進行思考、反思,進而提升培訓效果。
其二,結束培訓后,除了學分和培訓心得等數字化和籠統化的評價方式,也可以通過優化評價體系,來增強培訓的后續反饋。比如:一,通過訓后座談會或單獨溝通的形式,深入了解參訓教師的培訓感受,有助于培訓單位對培訓優勢繼續保持,對不足進行優化改進。二,為減輕參訓教師的心理負擔,可以采取匿名調查問卷的形式,提出對培訓的不足之處和要求,以供培訓組織機構后續改善。三,通過線上跟蹤指導,對培訓理論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做出有效分析,由此提升培訓的實際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相關工作人員在組織相應教師培訓工作時,要積極轉變傳統的培訓理念,契合教育改革對教育從業者的新標準、高要求。切實從參訓教師的實際需求入手,通過優化培訓設計,強化課程針對性;創新培訓形式、搭建多元化培訓平臺;優化培訓評價,提升培訓有效性等方式,探析中小學教育培訓的有效途徑,真正幫助每一位中小學教師實現“終身教育”,為教育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吳軍其,羅攀,沈紅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策略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01):123-128.
[2]張屹,馬靜思,周平紅,范福蘭,白清玉.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及培訓建議[J].中國電化教育,2015(01):104-110.
[3]翟忠民, 石建東. 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設計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 知識文庫, 2019, 000(001):P.121-121.
作者:姚肖偉,出生于1987年,性別:男、籍貫:河南淮陽,學歷:本科,職稱:中教一級,研究方向:中小學教師培訓。
周口市淮陽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