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軒
摘 要:農業主體在推動我國鄉村振興、改善城鄉二元經濟機構等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農業主體自身實力相對較弱,“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困擾其發展,農業供應鏈融資這種新型模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銀行的授信策略從而緩解了部分農業融資難題。本文首先通過對農業供應鏈融資的基本運作方式進行簡單介紹,分析其相關優劣特性,然后從金融視角出發分析現有模型存在的問題,最后給出相應的優化建議。
關鍵詞:農業融資;融資模式;供應鏈金融;金融擔保
一、引言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推進,農業主體在改善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道路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農業主體大多為小微企業,眾多小微農企產品結構單一、規模偏小、技術含量低,而資本市場的準入門檻又比較高,金融機構出于降低信貸風險的考慮往往會提高農業貸款申請條件,提出相對苛刻的擔保方式,例如強調足值抵質押物,從而導致農業主體融資十分困難。農業供應鏈融資這種新型模式的出現,有效提升了農戶和小微農企獲得銀行貸款的可能性,緩解了農業主體融資難的困境,從而促進整個供應鏈繁榮發展。
二、基于金融視角的傳統農業供應鏈融資模式簡介
供應鏈融資『Supply Chain Finance』是把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及其相關的上下游配套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根據供應鏈中企業的交易關系和行業特點制定基于貨權及現金流控制的整體金融解決方案的一種融資模式。供應鏈融資解決了上下游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而且通過打通上下游融資瓶頸,加速了資金的流轉速度,促進了供應鏈產業活躍度,同時還能降低金融機構風險,提高金融機構的信貸安全性。
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主要有應收賬款模式,預付款模式,存貨模式,三種模式分別對應交易過程中的不同環節,由此也存在著不同的風險。現階段不同地區的農產品價格存在差異,銀行無法對農產品的價值進行統一評估判斷,進而預付款和存貨兩種模式較難應用到農業供應鏈融資中,而應收賬款模式直接確認以信用評級較好的核心企業的核心賬款作為還款來源,因此該模式是現在全國農業供應鏈體系中運用較多的融資模式。
通過供應鏈模式為農業主體提供融資,有如下幾點優勢:首先,農業供應鏈模式改變了傳統銀行融資方式的單一授信習慣,側重通過整個供應鏈交易的真實性、穩定性、安全性來進行信用審核,而不再強調某個單一環節的抵質押率,降低借款人資產實力的準入門檻;其次農業供應鏈模式能降低貸款資金挪用,小微農企和農戶普遍缺乏良好的用信習慣,貸款用途很難把控,這恰恰也是單一農業主體融資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供應鏈融資建立在授信主體和核心企業長期、穩定的交易基礎之上,信貸資金發放后直接受托支付給核心企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資金挪用風險;然后銀行可以通過核心企業、監管企業來獲取合作農戶的相關信息,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信用捆綁,將整個供應鏈化成一個授信主體納入金融機構評級系統,金融機構可以將供應鏈中相對小散農戶的信用評級,在一定程度上轉化對核心企業的信用評級,改善整個供應鏈的信息透明度;最后供應鏈模式將小散農戶和小微農企的單獨授信整合為供應鏈統一授信,從而實現整個授信審批環節批量化,不僅提高了金融機構獲客效率,也提高了小微農企及散戶貸款審批通過率,降低了單戶的服務成本,從而激發金融機構支持農業主體的積極性。
三、基于金融視角的傳統農業供應鏈融資模式存在問題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業務涉及的法律法規主要有《物權法》、《擔保法》、《動產質押登記辦法》、《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等,雖然這些法律法規為金融機構進行供應鏈授信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涉獵較廣,農業覆蓋范圍較大,相對于制造業供應鏈而言,農業方面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很多質押物處置方式并不適用于農業授信,導致金融機構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存在一定風險。
(二)農業信用評價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的信用中介機構、社會信用征集系統的建設剛剛起步,金融機構現有的農業評級系統并未重新建模,而只是在原有評級模型進行修改。金融機構現存的評級系統在評估工業制造型企業、重點行業個人信用時較為精確,但由于農業主體的特殊性,傳統大數據評級并不適用。很多農企財務制度不完善,財務報表不精確,農戶信用記錄“白戶”較多,農業流通環節中現金交易較多,導致農業主體在現存的銀行評級系統中跑分均較低,即使農業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要求銀行評估整個供應鏈的信用情況,但基于目前的評級系統,并不能得到正確評估和有效整合。
(三)農業供應鏈模型不健全
目前,金融機構在進行農業供應鏈融資審批時,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規模是金融機構主要的授信依據,而大型的上市企業沒有意愿將普通中小企業和農戶納入其供應鏈管理系統,其余大部分核心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意識相對薄弱,供應鏈上各環節之間的關系普遍呈現松散的特征。這使得金融機構較難創建有實質效果的授信模型,金融機構開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風險和成本也無形中得到提升。
四、建立新型農業供應鏈融資擔保模式的建議
(一)引進政策性擔保機構
2019年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銀保監辦發【2019】115號)明確提出,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和創新,將金融服務延伸至種植戶、養殖戶等終端農戶,以核心企業帶動農村企業和農戶發展,促進鄉村振興,上述金融機構不限于銀行、保險公司、金融擔保機構。在上述政策引導下,現具有國資背景的專業農業金融擔保機構正在積極探索農業供應鏈融資擔保新模式,在傳統的農業供應鏈上引入強擔保機制,由擔保機構對供應鏈整體授信情況進行擔保,擔保融資相關法律法規已趨于成熟,引入擔保模式可以保障開展相關業務的金融機構利益,從而促進供應鏈金融的健康發展。
(二)擔保機構的加入提升供應鏈信用評級
基于擔保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業務的特質,金融機構可以在傳統制造業評級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適合農業授信主體的信用評級體系。比如將對授信主體的風險評價體系由靜態評估變為動態評估,并將傳統的對核心企業評價體系轉化對核心企業以及擔保機構的評價,授信保證方式由原有的動產質押改為動產質押+保證。因引入國資背景的擔保金融機構,整個擔保農業供應鏈評級將上升一個臺階。
(三)建立風險可控的穩定農業擔保供應鏈體系
如今的市場競爭早已演變成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核心企業在制定其發展戰略時,若僅僅通過間接融資和自有資金保持供應鏈運轉,可能會增加核心企業自身的經營風險,若將上下游客戶納入供應鏈融資,因銀行授信準入門檻較高,能獲得融資的僅僅只為一小部分優質客戶,并不能真正緩解核心企業的資金壓力。當金融擔保機構愿意為供應鏈融資進行擔保時,整個供應鏈授信風險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緩釋,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將逐步降低,獲得銀行貸款的小散農戶會逐步增加,降低整個供應鏈運轉資金壓力,提升供應鏈穩定性。擔保機構介入后與金融機構一起盡調,一起對整個供應鏈進行監控,專業的農業擔保機構將彌補銀行在農業授信中的空白,更好地對整體風險和可操作性進行把控,這將逐步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成本和人力成本,金融機構更愿意承擔普惠金融的責任。
(四)農業擔保供應鏈融資模型初步分析
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推薦上游合作客戶申請銀行貸款,農業專業擔保機構聯同合作銀行對供應鏈上的客戶及核心企業進行盡調,對符合條件的客戶進行貸款發放,保證條件為擔保機構擔保,貸款直接通過銀行受托支付給核心企業,核心企業向上游客戶提供相應的農資農技支持,當上游客戶產品成熟后,核心企業回購產品,將應還本息支付到上游客戶的還款銀行卡后,剩余貨款直接支付給上游客戶,銀行還款卡由核心企業保存,并接受銀行資金流向監督,專業擔保機構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把控好相關行業風險,時時做好保后工作。
五、結束語
農業供應鏈信貸融資方式的出現,有效緩解了廣大農業主體的融資難題。雖然目前該模式還存在一定的風險點,比如核心企業的盡調的審慎性、交易背景的真實性、信貸發放條件和反擔保條件的地域差異性、整個供應鏈的風險分擔機制等,但通過引入專業的農業擔保機構,銀行和擔保機構的共同盡調,雙方優勢互補,共建風險分擔機制,這些風險將會得到很好的緩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