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艷潔
摘要: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挑戰和機遇并存。本文對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應運進行探究,重點分析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運用的基礎、教學實施方案、實踐效果和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互聯網時代,以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為思政課)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改革創新的機遇。一方面,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創新性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容量、方式等都發生了變化,傳統教學中的教和學的關系也發生了革命性變化[1]。另一方面,網絡空間成為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創新的重要場所,思政課必須承擔起互聯網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著力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目前,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識存在偏差,學生對思政課的參與熱情不高、“抬頭率”低,上課玩手機、打游戲,回答問題不假思索、依賴百度搜索引擎,抄襲作業等問題普遍存在。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迫切要求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傳統課堂與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融合創造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多媒體等信息化技術貫穿課堂,一方面課堂精彩紛呈,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自主參與度提高;另一方面,集中優質教學資源,擴寬學生眼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實現信息化技術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互補,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一、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以互聯網教育平臺為基礎
互聯網信息技術拓寬了互聯網教學的平臺,互聯網教育的科技公司越來越多,線上教學的網站和軟件琳瑯滿目,適合課堂上使用的手機客戶端的可選擇性很大,像職教云、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都是高職院校中普遍使用的互聯網教育平臺。
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可以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比如211、985院校的優質慕課,新華時評、新華網評等欄目的優質文章,全球頂級名校的課程資源等,為思政課網絡教學提供了便利的學習資源。當下,師生交流溝通更便捷,教師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日常網絡交流工具,結合學生的需求與癖好,推送優質文章、新聞、時政熱點等,展開高效溝通,引導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
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實施方案及實踐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并非是傳統課程與信息化手段的簡單結合,而是在深刻分析高職院校思政課學生情況、學校情況的軟硬件基礎之上做出的符合學情、校情的教學模式選擇。鑒于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的實際需要,通過調研分析,思政課確立了一套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實施方案。
整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實施過程,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大部分,每個部分又分為若干環節。課前教學部分,安排學生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的優質資源進行預習,如觀看、閱讀和教材相匹配的視頻、時政熱點專題資料等,課上教師在學習通平臺發布預習檢測習題或問卷,以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課中教學部分,教師靈活地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教師的講授講解、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學評價結合起來,貫穿導入、新授、鞏固練習、小結等教學環節。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教學案例或者精彩的短視頻,播放精致的PPT,利用學習通平臺發布主題討論、問卷、評分等,讓全體學生充分地參與到線上、線下的課堂互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后教學部分,安排學生觀看教育平臺上相關的慕課、優質的視頻資源、文獻等,安排學生課后開展主題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中新潮、有趣的信息化手段,深受大部分學生喜歡,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性顯著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配合度較高,課堂中用手機觀看電視劇、電影、玩游戲等現象減少。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了課堂全過程信息采集,學生的學習意愿、學習偏好、學習質量、參與程度等學習信息給教師備課提供了重要參考。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可根據后臺統計數據,及時分析學情變化,并調整教學策略,實施分層教學,滿足不同生源學生、不同知識能力基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互聯網環境下,打造健康的校園網絡空間也是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創新的重要場所。在網絡環境日益復雜的當下,高職院校利用專題教育網站、新媒體平臺等展開思政教育,這些專題教育網站也是思政課的優質教學資源。比如,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官方網站上開通了黨史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網站;各個系部的微信公眾號上開通了黨史教育、優秀人物事跡等專欄,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用學生的故事感化學生,實現漸潤式思政教育。用信息化手段將相關系部、專業的網絡文化引入思政課堂,如系部優秀事跡、專業貢獻、行業發展等內容,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的相通互融。
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網絡信息化技術的軟硬件教學設施參差不齊。網絡擁堵、多媒體設備不齊全是影響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施效果的首要因素。可喜的是,各大高校的無線校園網絡日益完善。其次,教育誠信問題突出。部分學生存在欺詐作弊行為,比如學生本人不學習,找人刷課;學生參與平臺討論時抄襲網絡內容;學生在教育平臺考試中,找人替考等行為。眾多的教育平臺在防止學生教育欺詐作弊等方面并沒有可以根治問題的防范措施[2]。再次,互聯網信息技術過度使用,“矯枉過正”。思政課堂大量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看似精彩紛呈,但高職院校學生知識基礎薄弱,碎片化的知識片段容易喧賓奪主,學生找不到重心,教學效果的實效性難以保證。從教學內容上而言,思政課要進行教學內容的重構,將理論知識的講解與碎片化的網絡文化的解構結合起來,在重構解構中加深學生的理解 [3] 。
參考文獻:
[1]郭志勇.傳媒碎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J].思想理論教育.2012 (21).
[2]龔苑媛.“O2O(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在地方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06.
[3]王良青.基于微信平臺的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探析[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