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津 宋一曉
摘要:以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教學為基礎,從實踐的角度出發,深入挖掘組織行為學中的思政元素。一方面,運用中國文化、中國故事來詮釋組織行為學的相關理論;另一方面,結合中國情境,將本土化組織行為學理論納入到教學過程,從而達到專業教育功能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統一。
關鍵詞: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1.前言
2020年,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專業教育課程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同時,也明確了管理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在此背景下,如何結合專業課程的特點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成為科學推進專業課程改革和建設的重要任務。
2.組織行為學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元素
組織行為學是管理學科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對組織情境下人的思考、感受、活動的內容和方式的系統研究(《組織行為學》編寫組,2019)。從人性和組織共性的角度來講,組織行為學的一些理論具有普適性(章凱等,2014),在引入思政元素的過程中,可以運用中國文化、中國故事來詮釋組織行為學的相關理論,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活動存在于一定的社會、國家、組織之中,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往往帶著一定的社會特征。這使得現有組織行為學中許多來自西方的理論在解釋中國情境下的組織行為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組織行為學》編寫組,2019)。因此,在組織行為學的教學過程中,要結合中國情境、民族傳統文化和特點,將本土化組織行為學理論納入到教學過程。
2.1家國情懷元素
家國情懷本質是一種情感認同、價值觀認同、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認同(張倩,2017),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源流,有利于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周劉波,2017)。課程思政中的家國情懷元素首先可以通過歷史事例和人物,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其次,通過對人物、事例提煉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感,用情感觸動學生,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
2.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于超,于建福,2020)。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組織行為學的課程當中,形成優秀文化資源與專業知識之間的互補和協作,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
2.3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元素
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的另一重點內容是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實踐各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誠實守信、公道辦事、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結合組織行為學課程中人際之間、群體之間、個人與組織之間關系的課程內容,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立足專業探尋職業使命和發展方向。
3.組織行為學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3.1緒論中的課程思政元素
(1)思政元素挖掘
通過對組織行為學本土理論的案例分析、對中國優秀企業經驗的總結,使學生對于本土化的理論和內容有更強的認同感,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思政教學實施過程
引導學生思考組織行為學已有相關理論的淵源并分析以下問題:絕大多數的組織行為學理論來自西方研究,是否完全適用中國情境?隨著中國企業的發展壯大,中國有哪些經驗是具有優勢的,值得西方借鑒?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辯證地去看待組織行為學的相關理論,將學生對西方相關理論的認識引導到對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的認識上來,使學生能夠與情境對話、與現實對話,在后續的學習中能夠將已有理論與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相結合,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關注組織行為學的本土化。
3.2個體心理與行為中的課程思政元素
(1)思政元素挖掘
聚焦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優秀價值觀;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
(2)思政教學實施過程
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引入思政內容:
首先,在知覺這一部分內容中,引入“顏回攫食”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孔子所說的“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通過分析孔子和弟子顏回的故事來講解知覺的含義和知覺的過程。
其次,個人價值觀往往是社會、歷史、文化在個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在課堂中,分析一些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的價值理念,如“和而不同”“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價值觀。進一步,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以及作用。
3.3動機與激勵中的課程思政元素
(1)思政元素挖掘
通過基于本土情境的分析,引導學生與歷史對話、與人性對話,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國人的動機特點,通過對激勵過程中情感與理性的碰撞,小我與大我關系的思考,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社會關懷,提高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
(2)思政教學實施過程
首先,運用古今案例分析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不足。例如,“士可殺,不可辱”、“不食嗟來之食”、“朱自清不吃美國救濟大米”的故事所顯示出來的骨氣、革命先烈為了革命理想犧牲自己的例子、疫情期間醫護人員沖鋒陷陣等例子,來剖析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過于強調個人屬性,忽視了社會屬性,將人限定為自私的理論前提的不足。其次,分析和探討中國背景下的激勵實踐。例如,情理社會下的倫理道德、剛柔并濟、恩威并施、民本思想等。
3.4群體心理與行為中的課程思政元素
(1)思政元素挖掘
對比西方個體本位與中國群體本位的不同之處,引導學生思考中國的群體本位文化的形成以及影響。
(2)思政教學實施過程
認識中國的群體本位文化,并從體現整個人類精神活動發展趨勢的文化融合與更新的角度,認識和變革群體本位文化。討論群體本位文化的積極影響及負面影響。例如,繼承和發揚家國情懷、注重人際和諧的優良傳統;消除宗派意識、小團體意識;形成以共同目標和價值觀為基礎的人際關系的構建。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
3.5領導中的課程思政元素
(1)思政元素挖掘
國內領導理論的研究者在經過了對西方領導理論的學習、模仿階段之后,開始注重基于中國本土領導理論的研究,為豐富和完善領導知識體系做出了貢獻。領導理論的發展也越來越注重來自東方的經驗。激發學生探討本土理論的熱情,提升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2)思政教學實施過程
首先,引入中國情境下本土領導相關研究,包括家長式領導、差序格局和中國人的傳統性。分析相關理論的文化根源、以及這些理論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
其次,引入悖論式領導并結合陰陽理論,說明西方管理研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殊途同歸。
3.6個人與組織關系中的課程思政元素
(1)思政元素挖掘
通過分析主人翁精神的內涵,弘揚主人翁精神。將“愛崗敬業、恪盡職守、自強不息、責任擔當”等融入到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組織的關系。
(2)思政教學實施過程
首先,分析中國情境下相關理論和概念的特殊性。引導學生思考,基于中國情境下,如何更好地提升員工的組織承諾和心理契約。其次,探討中國人的“主人翁精神”。
4.總結
通過引入情境要素和本土理論,融合中國本土情境,用中國歷史、優秀傳統文化、本土企業案例,講好基于中國情境的組織行為學。通過在教學中對比中國管理情境與西方管理情境的異同點,揭示中國情境的獨特性,加強學生對中國情境的把握,進而把組織行為學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課程教學中。
參考文獻:
[1]于超,于建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與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0(Z3):40-42.
[2]張倩.從家國情懷解讀國家認同的中國特色[J].江淮論壇,2017(03):17-21+87.
[3]章凱,張慶紅,羅文豪.選擇中國管理研究發展道路的幾個問題——以組織行為學研究為例[J].管理學報,2014,11(10):1411-1419.
[4]周劉波.家國情懷:歷史教育的價值旨歸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7(28):70-72.
[5]《組織行為學》編寫組.組織行為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打造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驗教學體系”。
作者簡介:
吳坤津(1986-),男,廣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
宋一曉(1988-),女,廣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