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摘要:尹宜公的《小河淌水》有著極富想象力的旋律和歌詞,通過真摯的情感表現出了年輕女孩的活力和清純,作品經久不衰。樂曲為羽調式,旋律緩慢悠揚,節奏從容自由、旋律起伏優美,極具云南民歌特色。在李谷一、龔琳娜、騰格爾的三個演唱版本中,由于風格設置的不同,旋律和律動上有著較大的區別。
關鍵詞:小河淌水 旋律分析 演唱分析
一、作品及創作背景分析
《小河淌水》由尹宜公創作于1947年,作者根植于彌渡縣深厚的傳統民族音樂土壤中,表達出了極富想象力的旋律和歌詞和真摯的情感,表現出了年輕女孩的活力和清純,使作品經久不衰。
多名學者分析過《小河淌水》人文源頭,大眾認為,人文內涵是民歌的靈魂之所在,它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小河淌水》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彌渡頗有營養的民歌土壤;二是在所處背景之下,也就是在戰線斗爭中,群眾成長起了極高的音樂熱情。《小河淌水》中,彌渡當地方言的韻味可謂是原汁原味,更體現了尹宜公等彌渡人的情感需求,是尹宜公在許多彌渡山民中采集整理、創作而成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2]
本文將選取李谷一、龔琳娜、騰格爾演唱的改曲進行分析。
二、旋律分析
樂曲為羽調式,旋律緩慢悠揚,節奏從容自由、旋律起伏優美,極具云南民歌特色。三個演唱版本中,由于風格設置的不同,旋律和律動上有著較大的區別。
1.李谷一版本
歌曲的調式為A羽,4/4——3/4——2/4混合拍子,較為接近原曲,有著鮮明的西南少數民族特色。
前奏有著使整首樂曲更具流動性和柔美的特點。引子部分是山歌的起音,“哎”有起興的意味。因為山歌多是在空曠的野外進行演唱,所以歌唱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去抒發自己的情感,這就給了演唱者一個自由的情感表現機會,也為后面歌曲情感的抒發埋下伏筆。
第一句“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構成,情緒平穩。但又具有著強烈的歌曲內在感情,并隨著歌曲的旋律去賦予這首歌曲內在的流動感,以此來表現阿妹對阿哥的一往情深。
第二句“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中的“深山”落在音階下行的四度上,帶著真摯的情感和懇切的意味,第三句“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重復的詞語強調了歌曲的情感加深。
之后的“哥啊!哥啊!哥啊!”實際上是五句子山歌中的插句,因為不斷的重復同樣的詞語,體現了渴望美好情感的那份執著與熱切,是全曲的高潮部分。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旋律被帶回到了回到了主音上,情感也恢復的較為平靜。尾聲“哎,阿哥!”,雖然聲音隨著音樂的旋律逐漸平緩下去,但情感不能斷,給人一種阿妹對阿哥的這首情歌意猶未盡的感覺。
2.龔琳娜版本
歌曲為的調式為B羽,4/4拍。與李谷一版本相比,沒有再插入3/4的混合拍子。節拍的改變帶來了律動感的徹底改變,歌曲由之前濃郁的不規律律動的山歌風格,轉變為規律律動的流行風格,使得演唱時節奏的把握難度降低。
3.騰格爾版本
歌曲的調式為C羽,4/4拍。此版本的變化最大,在律動規律方面,由原曲的8Beat律動擴展為4Beat律動。在句法方面,由原曲的兩小節一句擴展為不規則樂句并在每句之間插入一小節的伴奏的附點節奏,使得歌曲的句法在不規則樂句的基礎上依然有著清晰、明確的分句感。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句“oh、oh……”,在原曲中為“妹啊、妹啊”,此處或許是因歌手的獨特唱法致使發音不便而如此進行改編,降低了歌曲所固有的真摯情感。
三、歌曲演唱分析
1.李谷一和龔琳娜版本
演唱者感情真摯而又豐富,音色甜美,歌聲似小河的潺潺流水般清晰流暢。音量的強弱尺度把握極好,歌曲的音量先是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給聽眾創造出由遠及近,而后又流向遠方的意境。
“哎”的一聲呼喚從天邊飄來,把聽眾引領到這首歌中去,“哥啊哥啊!”是全曲的高潮,蕩氣回腸、情真意切,
在《小河淌水》的演唱中,演唱者首先借鑒了美聲的呼吸方法。呼吸在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呼吸流暢,才能更好地詮釋歌曲的情感內涵。美聲唱法對呼吸的要求比民族唱法要深,對此加以借鑒,似乎能讓高音更飽滿、豐厚。其次,對美聲發音的借鑒。中國民歌講究字正腔圓,造成吐字、咬字時,會影響頭腔和胸腔的共鳴,導致高音表現不好,這樣一來很難把《小河淌水》中阿妹對阿哥發自內心強烈的呼喚表達出來。通過對美聲發音的借鑒,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唱出來的聲音感覺有力結實了許多。其三,對美聲中共鳴的借鑒。共鳴是演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的民族唱法中很少運用共鳴,而美聲主要要求是做到共鳴。共鳴會讓歌聲更統一穩定、更飽滿雄厚,從而更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2.騰格爾版本
騰格爾版本與以上兩個版本的最大不同為男歌手的演唱,歌詞進行了相應的修改,由“妹念哥”顛倒為“哥念妹”。這樣的反轉帶來了情感的微妙變化。“妹念哥”原是細膩、羞澀的情感,而“哥念妹”似乎更加粗狂、炙熱、有力。由此的直接處理便是4Beat律動的應用,一拍一音的四分音符鏗鏘有力,配合歌手獨特的草原嗓音,將歌曲演繹出了豪爽奔放、不受束縛的情緒。
四、結語
《小河淌水》這一首云南民歌,根植于深厚的傳統民族音樂土壤中,由于極富想象力的旋律和歌詞,在不同演唱者的改曲、唱腔的演繹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力。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李谷一、龔琳娜、騰格爾的三個演唱版本中,通過節奏、旋律和律動等多方面的改變,再加上演唱者本人的唱法,演繹也出現了明顯的不同。李谷一版本較為接近原曲,有著鮮明的西南少數民族特色,龔琳娜版本則通過節拍的改變,將歌曲由不規律律動的山歌風格,轉變為規律律動的流行風格。而騰格爾通過4Beat的律動改編和Fusion風格的應用,配合男性草原歌手的獨特嗓音,將這一首透露著年輕女孩的活力與青春中,唱出了不羈與豪放。
可以顯見的是,《小河淌水》深受多名藝術家的喜愛,也給后人帶來了多年的音樂暢享。在音樂重塑性之下,多名藝術家通過各種演繹,讓當代的《小河淌水》呈現了更多的表現形式,也在音樂長河中更加絢麗多彩。
參考文獻
[1] 尹宜公.《小河淌水》溯源[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02)
[2] 賈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淺析[J]藝海,2017(06)
[3] 高淑琴.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演釋風格辨析[J].民族藝術研究,2012(01)
[4] 徐丹丹.淺析《小河淌水》聲樂作品的藝術表現[J].黃河之聲,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