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靜
摘要:從審美角度創新高校德育工作,將有助于解決高校德育工作中所面臨的教材理論化、缺乏創新、人文素養缺乏等問題。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可采取將美育滲透到德育工作中、將美的理念引進高校的各項工作、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等途徑,發揮美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教育 德育工作 美育價值 創新研究中圖分類號:TU?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06-007
當前,高校德育工作面臨著不少困惑和困難,如何重視德育的作用,發揮德育的教育功能,創新德育的教育機制,把美育滲透于德育中,是新形勢下高校德育面臨的問題。
一、高校德育的作用
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教育是基礎,五育之首是德育。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教書與育人必須并重。大學的德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必須交由社會來檢驗。大學生品德的高低,學識水平的高下,綜合素質如何,要讓社會來做評判。大學生人格的完善,離不開德育。德育作為培養人的德性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考慮的是如何通過不同形式的德育活動,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境界,完善大學生的德性結構,滿足大學生的德性需要。讓大學生在德育活動中內心受到教育、得到感染,自覺轉化為自身的行為,德育的感化功能由此而實現。
二、美育的意義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是運用自然美和社會美培養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并在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同時,提高美的素養。美育是一種感性、情感教育。人是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的統一體。美和感情密不可分,美的事物能激起人的喜愛,令人向往。而美育能通過美的因素,激發人們對美的熱愛,培養人的高尚情感,為追求美的東西而矢志不渝。在體味中,感受美、體驗美、提升美,培養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對“善”的追求,感受到人間萬物的“美”和“善”,用高尚的人品塑造自己、完善自己,讓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有價值。
美育是一種生命教育。美育是一種和諧,它能幫助人們用美的眼光看待自然,用善的心理對待社會,用包容的胸襟對待生命,做到知、情、意、行和諧統一。在美的事物中,感知生命,珍愛生命,熱愛生命,做生命的使者。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人生奮斗中,自己的生命定會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三、高校德育工作的現狀與問題
1.社會氛圍浮躁,德育被弱化。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加之大學生從社會生活和互聯網獲得的信息,可能比書本上的還要多,使他們有時不明就里,不辨是非,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失去了生活的意義和人生價值。而高校德育對此也顯得無力,雖然高校的教師及其他德育工作者認為做好大學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學生有良好的品德、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是他們的天職,但卻遭到大學生的排斥,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2.德育教材理論化,因空洞說教而失去其吸引力。現在高校的政治課是必修課,在大學生的學分中占較大比重。本來是一門聯系現實比較緊密、具有較強的社會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課程,然而,現在教材的內容卻與現實脫節,形成教師不愿教、教不好,學生不愿學、興趣不濃的尷尬局面,導致該學科的吸引力下降。
3.高校德育工作缺乏創新,德育活動枯燥乏味。高校德育活動跟社會的大環境緊密相連,具有應急性和實效性,強調的是教育功能。各地高校的要求不同,開展的形式不一樣。有的高校形式顯陳舊,沒有多少創新性,大學生們不感興趣,不積極參加,想方設法躲避,甚至抵制,久而久之,高校也不愿舉辦相應的活動,以致德育漸漸地遠離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失去了它本身的教育功能。
4.人文素養缺乏,德育主體自育不夠。而今的高校德育,人文社科被無情地減少或刪除,人文教育可有可無,導致當代大學生缺乏健全的人格教育,大學生的智力和人格教育不能同步發展,在畢業后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處于被動應付或落敗的境地。
四、把美育融入德育的具體措施
1.處理好德育與美育的關系,把美育滲透到德育工作中。德育與美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德育強調規范教育,是社會本位的,常采用強制性的方式;美育強調人文教育,體現以事感人、以情動人、以人為本理念。關注美育,德美并重,才能解決德育低效的問題。
2.將美的理念引進高校的各項工作中,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模式。高校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肩負著培養教育學生成才的重任,上至領導,下至每位工作人員,其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學生。在教師身上透出一種朝氣、親善、活力,展現出語言美、形態美,無形中成為大學生的道德模范,成為大學生模仿的對象,甚至成為大學生的“粉絲”。在高校管理中,注重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體現時代氛圍,讓大學生在求知的欲望中,在成才的路上,去明辨美丑,揚善懲惡,凈化心靈。
3.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發揮其在德育工作中的載體作用。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群體意識,高校校園文化通過特定的人文環境的熏陶、滲透和升華,以其長期培育和沉淀的專業精神和傳統作風,形成校園文化理念,固化為校風、學風和辦學理念,成為高校師生所認同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成為其辦學的靈魂,達到以德育人的辦學目標。
4.加強校園環境建設,以優美環境塑造美的心靈。高雅的文化品位,具有濃郁人文氣息的育人環境,讓大學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心靈得到美的凈化和升華。要構筑德育的新體系,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重視美育的社會功能,加強對美育的宣傳,把美育滲透到德育中來,讓崇高的道德精神熏陶每位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美育在人才培養以及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美育付諸行動,貫穿始終,就一定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月霞,狄偉.定期我國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管理,2010(1).
[2]蔣冰海.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J]. 閩江學院學報,2000(1).
[3]藍江,董金平.德育何在——走出當今高校德育的困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2).
山東協和學院?山東濟南?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