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沉睡資源,一旦被喚醒,就會煥發出無窮的魅力。長沙湘江古鎮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且極具代表性,在塑造長沙湘江古鎮群的軟實力中擔綱。本文在長沙湘江古鎮群非遺資源調查、分類和資源評價的基礎上,擬從非遺與旅游融合視角探討兩者融合發展的可行模式,以旅游開發的形式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這些寶貴的非遺資源,傳承傳統文化,留住鄉愁、記憶和技藝。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湘江古鎮群;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F592.7 文獻標識碼:A
長沙市望城區境內,沿湘江兩岸分布著靖港、喬口、新康、銅官、書堂和丁字6座古鎮,各鎮相距均在10千米以內,統稱長沙湘江古鎮群[1]。望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空間上來說90%以上均集中于湘江古鎮群的六大古鎮中,其中尤以銅官、靖港、新康和丁字為盛,種類繁多且極具代表性,成為望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亮的一顆星,一大批望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塑造長沙湘江古鎮群的軟實力中擔綱。目前,筆者調研到的非遺項目共有114項,但得到非遺申報和較好保護的只有20余項,湘江古鎮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十分艱巨。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全方位、涉及不同利益主體、關系民族文化傳承的大工程。如果一味地只保護不開發會讓非遺與世隔絕,讓傳統文化成為化石和記憶;如果全部市場化開發和運作又會讓非遺喪失原來的味道,失去本真。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平衡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有效保護與適度開發相結合。唯有通過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活化”非遺項目,以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為背景,不斷挖掘、保護和開發湘江古鎮群,探索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徑,才是傳承和弘揚特色文化的最佳選擇。本文結合望城的非遺資源和旅游價值,可以構建以下幾種湘江古鎮群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模式。
博物館模式是一種常見的非遺旅游開發的模式,是全面展示非遺旅游資源的一種有效形式,也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靜態開發模式,目前國內比較典型的非遺博物館是洛陽民俗博物館和蘇州民俗博物館。
(一)綜合性非遺博物館
長沙湘江古鎮群非遺種類繁多,目前雖然有陶瓷、剪紙工作室,但多是傳承人個人在政府扶持下所建,規模和影響力有限。望城文化主管部門可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大型的、綜合性非遺博物館或民俗博物館,將望城的銅官陶瓷制作、現代陶瓷作品、望城剪紙、望城皮影、望城花鼓戲、油紙傘、木屐、制秤、打鐵等比較有古鎮群非遺特色的手工技藝和望城有代表性的三國傳說、民間故事、行業習俗、婚慶習慣、節令習俗等民間信仰進行有效地搜集、整理,分門別類,建立綜合性的非遺博物館,全面展示望城的非遺文化和地方特色。
在非遺利用和開發過程中,還應該大力推行數字博物館模式,克服一般的博物館靜態展示而導致非遺文化資源利用率較低的弊端,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數字博物館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立體顯示系統、互動娛樂技術、特種視效技術,將現實存在的實體博物館應用三維立體的方式完整呈現于網絡上的博物館[2]。
(二)主題性非遺博物館
主題性非遺博物館有別于綜合性非遺博物館,其偏重于某一個主題非遺項目的全方位展示和陳列,如銅官陶瓷博物館可以全面展示銅官陶瓷制作的全過程,全面呈現“土與火”的藝術,從材料的選取、拉坯成型、干燥、裝飾、上釉、裝窯、燒成等全過程的生產制作、工具陳列,到銅官窯各個時期的代表陶瓷器皿,同時,也可以將全國五大陶都的代表性陶瓷器皿設立展廳陳列,融入更多的現代元素,區別于目前的譚家坡遺址博物館,主打現代陶瓷、日用陶瓷和美術陶瓷,讓非遺煥發時代氣息,吸引年輕一代游客的興趣。
提起文化創意產業園,人們馬上就會想到北京有798,四川有德陽三星堆文化產業園,廣州有紅磚廠,這樣的創意園區(街區)也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文化氛圍,彰顯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文創園無疑成為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效模式,望城在打造文創園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銅官陶瓷廢舊廠房為文創園提供了空間和載體,目前經過前期改造,銅官陶瓷廢舊廠房在外墻裝飾和內部結構上有了較大改觀,但其形成品牌優勢和規模效應還任重道遠,具體來說,筆者認為銅官文創園的發展還可以在以下方面著力。
(一)科學功能分區,突出園內主題特色
銅官文化創意產業園應該樹立一個大產業園的概念,不僅將現有的陶瓷廠進行改造,還可以將附近的銅官老街一起納入規劃,做大做強。首先進行科學的功能分區。可以考慮結合內容、場地、地形等分為陶瓷展示區、陶潤主題社區、非遺體驗中心、創客基地、主題餐廳(戲曲主題餐廳、生態音樂餐廳等)以及婚慶主題園等。比如,婚慶主題園可以選擇臨江的老陶瓷廠,進行外部的外墻涂鴉、創意裝飾、主題設計后改造成商業園區,以婚紗攝影、戶外婚禮、特色婚慶為主題,成為長沙時尚一代年輕人游玩、拍照、婚禮的首選之地。
(二)創新運行方式,與研學教育相結合
非遺的旅游開發,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模式中,除了文化創意園的功能分區、板塊內容和技術運用上要進行創新,在形式上也要與時俱進。其可以與研學教育緊密結合,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專業的學生群體開展不同主題的教育活動。對中小學生,推出“千年陶城——非遺體驗之旅”夏令營,讓中小學生在文化創意園開展陶文化體驗,親自參與陶瓷制作,還可以擔任文創園和陶瓷博物館的小小講解員。同時,在研學課程中適時開展陶文化搶答賽、陶文化主題演講賽、陶瓷制作大賽等,評選出相應的“最佳臺風獎”“最機智獎”“小小魯班獎”等,增強學生興趣,讓學生們在了解陶瓷、認識陶文化的同時,更愛上非遺。
針對藝術專業的學生,聯合湖南衛視、長沙晚報、瀟湘晨報等省內知名媒體打造全國知名的“藝術生實習訓練營”等研學活動,通過類似綜藝節目的形式,結合“陶瓷藝術節”“戲曲藝術節”等節慶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的藝術劇團、戲劇大咖和陶瓷界的美術大師和設計大師等,吸引全國的藝術院校的學生來此觀光、實習和創業。
(三)節慶旅游模式
舉辦旅游節慶活動,可以在短時間內匯集旅游人氣、集中媒體的大量報道,迅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是一種常用的旅游營銷活動。所以,無論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還是從非遺與旅游融合的角度,旅游節慶模式應成為長沙湘江古鎮群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主推模式。整合湘江古鎮群域內資源,舉辦特色鮮明的主題節慶活動,使旅游節事活動成為非遺開發利用的一大特色。
在銅官古鎮,可以舉辦“陶瓷文化旅游節”,集銅官陶瓷產品展銷、陶瓷國際研討會于一體,辦成陶瓷行業的盛會、陶瓷愛好者的集會和旅游觀光者的聚會。同時,銅官窯陶瓷除了燒制技藝和陶瓷產品還可以大力開發旅游產品,陶瓷行業的相關習俗祭“窯神”、燒頭窯、拜“折子蔑”、燒寶塔等非物質文化也可以很好地和旅游節慶活動結合起來,舉辦“銅官陶瓷民俗文化節”。比如,“燒寶塔”是銅官特有的風情,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夜晚,皓月當空,去一塊空坪隙地,借著月光,用銅官特有的陶器碎片,一圈圈一層層地向上搭砌,形成一個高2米左右的中空陶片寶塔,底部留有一道約60平方厘米的塔口為投柴的火門。然后,將柴火點燃投入塔中,不斷添柴,由于塔身空隙滿布,火苗噴出,萬道焰苗環繞塔身,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景觀。待陶瓦燒紅之后,人們即停止添柴,將谷糠撒向塔身,頓時,谷糠飛揚燃燒,萬點藍光與燒紅的陶片構成一種金黃色的焰體裹照塔身,成為“黃金寶塔”,與銀色月光相映,謂之“天銀地金”,構成豐收的景象。這些行業習俗完全可以和旅游很好地結合起來,讓游客在篝火晚會中品味銅官獨特的地域文化和行業文化。
在靖港古鎮,可以舉辦“美食文化節”,將靖港非遺中的傳統美食集中展示,如“靖港八大碗”、郭福娭毑小缽子甜酒、陶蔬戀窖藏罈子菜、怡華樓祖傳杠子面、糖油粑粑等,給游客奉上豐盛的本土美食。
在新康戲鄉,其可以舉辦“戲曲文化旅游節”,營造戲曲文化氛圍、建設戲曲文化標志、突出戲曲主題文化做足新康的戲曲文章。在文化旅游的開發上,要以戲曲文化為主線,以戲曲文化傳承為重點,以戲曲文化體驗旅游為熱點,將戲曲文化貫穿到古鎮形象、古鎮建筑、古鎮經濟和古鎮旅游中。
湘江是長沙的山水之綱、文化之脈、成長之軸。歷史上,長沙望城湘江兩岸的古鎮,正是得益于湘江發達的水運,盛極一時,它們伴水而生、依水而興、因水而秀,文明在此繁衍以至生生不息。湘江古鎮群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休閑演藝發展模式成為推進望城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主導模式。
(一)文化實景演出
文化實景演出是指以自然山水為演出舞臺,以當地文化和民俗為主要內容,融合演藝界、商業界大師為創作團隊的獨特文化模式,是中國人的獨創,是我國旅游業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轉型的特殊產物,是一種文化與旅游聯姻的積極嘗試,是一種新型的文化旅游開發模式[3]。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邀請著名導演張藝謀在中國桂林制作了中國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演出形式[4]。張藝謀又相繼在杭州等地創造了印象系列的實景演出,掀起了國內實景演出創作的高潮。
湘江古鎮群可以考慮在靖港和銅官古鎮擇其一打造一臺高水準的山水實景演出的音樂劇。靖港是太平天國與湘軍將領曾國藩的戰場,這里還留下了曾國藩靖港水戰戰敗后投河自殺的故事,也開啟了湘軍屢敗屢戰、越挫越勇之旅,成就了一代湘軍首領和威武之師。曾國藩之弟曾國荃曾于新康江口之戰大獲全勝,扭轉靖港水戰敗局。同時,靖港還有湖南省委舊址、獨臂英雄劉疇西故居、陶承故居等一批紅色文化資源,上演了一出出水鄉古鎮的商賈繁榮景象和美麗傳說,這些多樣的文化資源、民間習俗和傳統技藝都為文化實景演出提供了腳本。
銅官古鎮坐擁湘江的湖光山色,擁有“山”“水”“洲”“垸”無以復制的生態優勢,還有豐富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三國文化”源遠流長、“陶瓷文化”長盛不衰、“紅色文化”蘊藏豐富。以銅官窯為創作源泉的大、小型舞劇《君生我未生》《紅于二月花》《窯姓夢絲路情》向世人再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光輝歲月[5]。這些都為靖港、銅官打造大型的實景演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影視文化旅游
新華聯銅官窯國際文化旅游度假區按5A級風景名勝旅游區標準規劃設計,占地面積約200公頃,規劃總建筑面積約9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00億元。目前,新華聯銅官窯古鎮僅僅停留在綜合性旅游度假區的定位是遠遠不夠的,對于二期項目可以定位為影視文化旅游地,原因有三。一是湖南地區極為缺乏此類旅游目的地,項目開發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影視與文化的融合發展會帶來巨大的市場撬動作用,增加旅游收入,擴大品牌知名度。橫店影視城是中國最大的影視制造基地。橫店影視城除了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每年至少吸引近2 000萬游客,有200億元的收入!三是有基礎和條件。銅官古街、新華聯銅官窯古鎮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和知名度,銅官源遠流長的陶文化和非遺資源也為營造濃厚的影視文化氛圍打下基礎。同時,湖南號稱“電視湘軍”,湖南衛視每年都會制作數量可觀、口碑較高的影視作品,如《還珠格格》等,這些幕后團隊為影視基地的打造自帶流量和前期宣傳效果。影視文化旅游不僅讓游客慕名而來,期待遇見知名演員;同時走進這里,仿佛置身大唐世界,進入宮廷劇作。換上唐裝,體驗一把影視劇中李世民、武則天等人物角色,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體現地方經濟社會的“軟實力”,也是讓人們記住鄉愁的重要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事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建設,事關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旅游無疑是“活化”與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的不二選擇。唯有持續推進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不斷創新融合的內容、形式和模式,才能更好地復興千年古鎮,傳承湖湘文化,讓遠方的游子留得下腳步,記得住鄉愁。
[1] 華聲新聞.望城湘江古鎮群成旅游高地 打造“中國最具魅力古鎮群”[EB/OL].(2016-03-08)[2021-03-02].http://hunan.voc. com.cn/article/201603/201603080946379940.html.
[2] 趙東.數字化生存下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1-7.
[3] 安東.大型實景演出《印象 劉三姐》的品牌營銷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2.
[4] 李筱晗.地域性符號在實景演出中的視覺化設計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9.
[5] 長沙晚報網.望城區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杰出代表性傳承人頒獎典禮[EB/OL].(2018-02-24)[2021-03-02].https:// www.icswb.com/h/100040/20180224/52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