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嘉惠 言勇
摘? 要:學風是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是構成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因素,歷來都是高校學生工作者研究的重點。本文在廣泛開展調研的基礎上,對獨立學院學風建設的現狀和成因進行了探索,并提出了獨立學院學風建設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獨立學院;學風建設;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7-0037-04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推進“四個回歸”,把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1]。一是回歸常識,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高校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改變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由此可見,高校大力抓好學風建設,既是本科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內涵式發展的迫切需求。
一、當前獨立學院學風現狀
為了解獨立學院學風建設狀況,科學地提出解決方案,本文對湖南某高校的學風建設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整體學風狀況、學習目的、學習狀況、課程設置,學生對教學條件、日常管理與教育的評價等。本次調查中,研究團隊面向1000名獨立學院學生開展學風調研,涉及大一到大四各年級學生,隨機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60份,回收率為96%。
整體來說,當前獨立學院學生自我評價學風總體情況良好。學生認為學風很好的占比12%,較好的45%,而認為較差的只有5%;獨立學院絕大多數學生對學習的目標較為明確和切合實際,67%的學生選擇了扎實的專業知識,這也為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打下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有48%的學生抱有順利拿證的目的,也有少數同學是基于家長的意愿或者身邊環境的影響,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需要進一步激發的[2]。
從學生的專業興趣來看,60%的學生表示對所學專業感興趣,尚有34%的同學選擇“一般”,以及6%的同學不感興趣;學生對專業充滿信心的只占1/4,還有19%的同學認為專業前景渺茫或者沒有任何想法。這對考生專業選擇性較為靈活的獨立學院來說,意味著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專業觀念,高校在專業介紹、專業導學等方面還需要加強。專業興趣的激發以及專業信心的樹立,對加強學風建設應該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學習狀況方面,22%的學生沒有開展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時長超過2小時的只有19%;在課堂上,只有19%的學生能做到認真聽講做筆記,53%的學生能基本集中注意力,23%的學生經常心不在焉;65%的學生能做到不缺課,24%的學生平均一周要缺1—2節課。可以看出,同學們的空閑時間并沒有被充分利用到學習當中,上課的狀態也不佳,缺課的學生比例相當大,小部分同學缺課的節次較多。
在學生對部分教學情況的評價方面,有66%的同學認為開設的課程較難,只有6%的同學認為課程很難;在教學條件上,13%認為很好,43%認為較好,而認為一般和不好的所占比例為44%;在任課教師教學水平方面,只有17%的同學認為很好,52%的同學認為較好,28%的同學認為一般。由此可以看出,當前高校課程設置的難度比較合理,而在教學條件和教師教學水平方面,高校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學風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當前獨立學院學風建設還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并不僅僅是某一個部門或者某一個群體能解決的,需要在政策設計、教師管理、課堂管理、思想引領、教育引導等諸多方面共同發力。當前學風建設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抓學風重點不突出;二是全員育人機制尚需健全;三是學術氛圍需要進一步營造,學生“好學”“樂學”的局面沒有形成。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制度還需進一步規范完善。一直以來,獨立學院出于對學校聲譽、安全穩定、學生特點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在課業設計、課堂管理、學生畢業等方面顯得有心無力。高校可在建立健全課堂管理辦法、教師評價辦法、嚴把學生畢業關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二是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都是灌輸式的被動學習,進入大學后,由于環境的變化很容易出現無所適從、放松要求的現象,自然做不到主動學習。當然,學生正確學習觀念的樹立,也取決于高校老師的教育引導,包括培養學生對專業的熱愛,樹立正確的三觀等[3]。
(一)堅持德育為先,以德育端正學風
高校應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發揮好黨團組織和教師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示范作用,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確保人才培養目標得到落實。高校還應充分發揮學生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學生黨建帶動學風建設,將學生黨員聯系宿舍制度、學生黨員聯系入黨積極分子制度、學生黨員擔任新生班級助理班主任制度與學風建設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各院系在確定入黨積極分子、發展黨員和預備黨員轉正時,將其在學風建設方面的表現放到突出位置重點考察。此外,高校應加強誠信教育,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教育學生嚴格自律,篤信誠實,營造“誠信光榮,作弊可恥”的考試氛圍。
(二)深化教學改革,以制度引導學風
高校應嚴格實行取消畢業前補考、重修等制度,嚴格落實學籍預警機制,科學修訂學生管理規定、學位授予辦法、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學生綜合考評辦法、學生獎勵辦法等規章制度,為學風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高校還應切實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把課內教學與課外學習指導、校內系統學習與校外社會學習、專業學習與素質提高有機結合,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在課程設計、教材選用以及教學進度安排時,教師要形成以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線的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學生的課程實習、認知實習和畢業實習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依托教師隊伍,以教風帶動學風
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將管理督促的“被動”方式,轉變為教育引導的“主動”方式;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做到分類教育引導,因材施教,要更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教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按照學院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課堂紀律管理,嚴格考勤,對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要耐心教育,嚴肅批評,確保課堂教學秩序正常進行。教師通過課堂教學、職業規劃設計大賽、就業指導等形式,引導學生合理、科學規劃大學生活和未來發展,切實加強學生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激發內在學習動力,增強主動學習意識[4]。
(四)加強日常管理,以管理促進學風
高校應嚴格制定學生請批假規定及學生曠課處理規定,對未經批準免聽而不到課、擅自離開學校或實習地點的、超假等曠課行為的學生,按規定嚴格處理;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體系,以提高課堂出勤率為切入點,建立任課老師、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工勤老師五級課堂監督網絡,加強對學風建設的檢查指導;要嚴抓考風,以考風促學風,認真做好考紀巡視及考務管理巡視工作,加大對考場的巡視和檢查力度,同時做好監考人員選拔和培訓,防范考場違紀和舞弊現象發生。
(五)營造有利環境,以氛圍孕育學風
高校應通過加強班級建設,積極培育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大力開展班級學習幫扶活動、成立學習興趣小組等有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班級活動,以優良班風促進學風建設,通過調動各學生社團組織的積極性,大力開展理論學習、創新實踐和文體活動,成立英語學習小組、考研小組、文學閱讀小組等各類學習小組,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5];通過開展“優良學風寢室”評比等活動,營造積極向上、和諧舒適的寢室環境。高校還應利用校園文化引領學風,大力開展各類學術科技和人文講座,繁榮校園文化,提高大學生活品位。同時,學校應鼓勵學生以專業、年級為單位組織開展學習經驗交流會、師生經驗交流會、主題班會等活動,著力構筑豐富的學生學習發展平臺,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學風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高校應建立學院全員育人的工作機制,學院領導擔任學生班級班主任或指導學生黨支部,指導學風建設,經常與上課教師保持聯系,深入學生寢室和課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溝通教與學兩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六)建立評估體系,以典型示范學風
高校應將學風建設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工作考核體系,通過學生早自習出勤率、到課率、內務衛生合格率、考研率、課程及格率、英語通過率、就業率、考試違紀率、日常違紀率等指標定性定量地評價學風建設情況,營造班風正、學風濃的良好學習環境。學院應著力推出一批思想健康向上、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成績優良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推廣交流經驗,使其產生榜樣、示范和輻射作用,開展“學風建設先進單位”等評先評優活動。高校還應加強對學生干部與學生黨員的教育引導,通過開展學生干部、學生黨員掛牌等措施,增強學生干部與學生黨員的責任意識,發揮他們在學習上的榜樣作用、工作上的表率作用,帶領本班全體同學做優良學風的建設者、推動者、受益者。學生黨員在學風建設中的表現要作為民主評議黨員的重要內容,學生干部在學風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要作為考核和提拔干部的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
[1] 陳寶生. 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 中國高等教育2018(15):4-10.
[2] 張濤. 獨立學院學風建設的幾點思考[J]. 中國成人教育,2009(11):44-45.
[3] 孟慶鉑. 獨立學院學生學習動力缺乏的原因分析及教學改革方略[D]. 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0:73.
[4] 王艷. 獨立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 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7.
[5] 孟皓. 對獨立學院學風建設社會學思考——以津橋學院建筑工程系為例[J]. 價值工程,2015(03):327-329.
(薦稿人:田美玲,中共準格爾旗委員會黨校副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