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口腔內科疾病的臨床診斷方法與相關治療措施。方法: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診所收治的口腔內科疾病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每個患者的臨床癥狀,對患者的病癥問題進行診斷和記錄。并結合針對性的臨床方法予以治療,統計所有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結果:經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本次研究對象的口腔疾病種類主要為根尖周病、牙髓病、齲病和牙周病,所占比例均超過10%。而對110例口腔內科疾病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研究,可以發現整體治療有效率為(97.27%)。結論:以患者的臨床癥狀為依據,深入分析患者的口腔疾病種類。并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能夠使患者的口腔問題盡快消除,令患者的生活質量得以改善。
關鍵詞:口腔內科疾病;臨床診斷;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5-030-02
引言:隨著近些年我國口腔內科疾病患者人數的不斷增多,使該類患者的臨床診治工作,成為了各大醫院關注的焦點。為了使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達到最佳,醫師應先利用視診與醫療儀器相結合,對患者的病癥問題進行全面精準的診斷。同時以此為依據制定并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從而達到對癥下藥的良好效果,令患者的口腔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本文詳細探討了口腔內科疾病的臨床診斷方法與相關治療措施,以此為口腔內科疾病患者的臨床診治工作提供信息參考,具體的研究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的開始時間為2020年1月,結束時間為2020年12月,選取我診所收治的口腔內科疾病患者110例,將其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人數和女性患者人數分別為60例和50例。患者的最大年齡和最小年齡分別為57歲和23歲,平均年齡為(39.5±1.5)歲。
1.2 方法
110例口腔內科疾病患者的診斷工作,以患者的臨床癥狀為基礎,后續借助專業的醫療儀器進行確診。再采取針對性的方案予以治療,各類病癥的診治方法具體如下。
齲病:醫師首先對患者的牙頸部、牙齒窩溝及鄰接面予以觀察,著重關注上述位置是否存在質地、顏色或形態方面的改變。然后對患者牙齒的完整程度進行檢查,密切注意牙齒上是否出現齲洞。由于齲病分為淺、中和深三種病癥程度,所以醫師在進行診斷時,應全面細致觀察患者牙齒的各個位置,防止誤診或漏診的現象發生。同時,醫師也可以通過詢問患者的自身感覺,以此為依據深入判斷患者的病癥程度,為后續的治療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若患者屬于淺齲的情況,通常無任何疼痛感,但部分牙齒會存在較小的齲洞[1]。若患者屬于中齲的情況,在外界刺激下會產生輕微疼痛感,齲洞范圍較為明顯。若患者屬于重齲的情況,在外界刺激下會產生劇烈的疼痛感,齲洞大且深,部分患者還存在口臭的現象。除此之外,醫師還可以利用X線對患者的病癥問題進行深入辨別。面對淺齲患者應先利用專業儀器將齲壞組織進行磨除,并采取適量的硝酸銀和氟化物等藥物予以治療。而面對中齲和重齲患者應利用復合樹脂填充術,完成每個齲洞的填充工作,使患者牙齒的形態和功能恢復原狀[2]。
牙髓病:該種病癥會導致患者的牙齒顏色出現明顯變化,若患者的病癥程度較輕會感覺到陣發性的隱痛,若患者的病癥程度較重其疼痛感會變得更加劇烈。
所以,醫師可以通過觀察患者牙齒顏色和詢問患者自身感受,可以對牙髓病患者的病癥情況予以診斷。而且,利用X線對患者口腔進行檢查,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牙髓鈣化及牙內吸收等癥狀,也可以更加精準判斷牙髓病患者的病癥情況。牙髓病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蓋髓術、牙髓切斷術和根管治療術三種,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病癥程度合理選擇即可[3]。
根尖周病:該種病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均會對患者造成明顯的疼痛感,且疼痛程度隨著病情發展而逐漸加劇。慢性患者的根尖周圍組織通常會出現囊腫、膿腫或肉芽腫等臨床表現,醫師能夠以此為依據判斷根尖周病患者的病癥程度。同時,醫師也可以利用X線對患者的根尖形狀予以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患者的病癥問題及具體情況。面對根尖周病患者,醫師可以采用根管治療術,使患者的病癥問題盡快緩解。若患者的病癥程度較為嚴重,醫師還應在根管治療術的基礎上,采用抗生素和針灸輔助治療,令患者的口腔問題及時消除。
牙周病:該種病癥的臨床表現較為明顯,患者會存在劇烈的疼痛感,其牙周處還會出現溢膿的現象,并伴隨不同程度牙齒松動、牙齦炎癥和出血的情況。為了使治療效果達到最佳,醫師在治療前應利用X線對患者的病癥程度進行確診,
再采取針對性的方案予以治療。面對病癥程度較輕的牙周病患者,醫師通常會以藥物治療、刮治和潔治為主。而面對病癥程度較重的牙周病患者,醫師則需要利用口腔正畸、松牙固定術和牙周手術等方法進行治療,使患者的病癥問題及早痊愈。
2.結果
2.1從表1可以發現,患者的口腔疾病種類,以根尖周病、牙髓病、齲病和牙周病為主,所占比例依次為(28.18%)、(27.27%)、(25.45%)和(14.54%)。
2.2110例口腔疾病患者經針對性治療后,顯效、有效和無效的患者人數分別為102例、5例和3例,占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92.73%)、(4.54%)和(2.72%),故治療有效率為(97.27%)。
3.討論
綜上所述,面對口腔內科疾病患者,醫師應密切觀察患者牙齒的完整程度、顏色、質地及形態,并通過詢問患者自身感覺和X線拍攝,對患者的疾病種類和病癥程度進行明確。緊接著再根據齲齒、牙髓病、根尖周病和牙周病的病癥特點,采用復合樹脂填充術、蓋髓術、牙髓切斷術、根管治療術、針灸、口腔正畸、藥物治療、松牙固定術和牙周手術等方法,對患者開展針對性的治療工作,使患者的口腔疾病得到較好地解決,令患者的生活質量也隨之改善。
參考文獻
[1]倪彪.關于口腔外科門診拔牙中嚴重并發癥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20:38-38.
[2]夏曉楊.口腔頜面外科醫源性疾病的臨床治療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雜志(電子版),2018: 57-57.
[3]蔡潔琛,余曉寧.錐形束CT在口腔內科臨床診斷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9:72-74.
晉寧晉城段詠梅口腔診所,云南 晉寧 65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