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華
摘要: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能夠對其成長軌跡產生直接影響,而作為我國人才培育系統的基礎環節,小學教育體系應當正視心理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免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限制。因此對于小學班主任來說,除了有必要掌握科學的心理學教育理念之外,同時也應當密切關注學生在發育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特征,從而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育人體系的深度融合,推動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基于此,本文對小學班主任促進學生心理積極發展的有效途徑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學生心理健康;積極發展
引言: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外界干擾信息對于學生造成的影響越來越深遠。再加上小學生思想發育尚不成熟,認知能力正處于成型階段,因此難免會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誤導,并導致學生出現一些負面心理狀態。因此小學班主任作為學生成長階段相處最為密切的人之一,在此過程應當積極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除了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是非觀念之外,更要設身處地的去分析學生的心理動態,從而準確把握解決問題的關鍵,有效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小學生常見的幾種心理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厭學心理
厭學心理幾乎在大部分小學生身上都有體現,其主要特征表現為學生對學校極為抗拒,在上課時會拒絕配合教師展開互動。傳統教育思想中,教師通常都會將這種現象歸咎于學生的性格原因,認為只要采取一定的強硬手段,便能夠逐漸轉變學生的這種心理。然而,這種方式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據以往的教學成果來看,也不乏會有一些學生在這種方式下出現反作用效果。因此教師應當尋找學生厭學心理的根本原因,如此才能夠找到有效地解決措施。小學階段可以說是學生正式步入集體生活的時期,在此之前,學生心理更加偏向于自我意識,也就是還沒有完全從家庭封閉環境中走出來,因此無法適應與陌生人接觸的環境,不懂的該怎樣融入集體,此時教師除了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愛之外,更應當引導其感知集體生活的多姿多彩,如此才能夠幫助學生邁出心理成長的第一步,繼而逐漸改變自身的厭學心理[1]。
(二)是非觀念偏差
是非觀念體現的是學生對于事物的價值取向與心理認知,而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一部分外界因素甚至家庭因素的錯誤示范,導致學生的是非觀念整體偏差,從而表現出與周圍學生格格不入的一面。教師在遇到這種現象時首先應當客觀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判斷這種偏差對于學生來說,究竟是必要的個性化發展,還是會對學生成長產生負面影響的不良心理狀態。因此便需要教師首先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全面分析學生情況的前提下,來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此確保能夠有效扭轉學生錯誤認知。
(三)自我調節能力差
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不光是會體現在其心理層面,同時還會反饋到學生行為層面。就心理層面而言,許多學生在校期間常常會表現出敏感、易怒、自卑與緊張情緒。這些情緒折射到學生行為上,就會變成一些學生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與其他學生發生矛盾,亦或是接受教師批評時根本沒有反思自身行為,而是在一味哭泣與沉默。長此以往,這種情況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人們所謂“心理抗壓”。面對這種現象,教師應當認識到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的獨立意識尚未完全覺醒,也就是不具備自主能力,因此教師僅僅通過語言教育是無法起到實際效果的,同時還應當注重通過實踐活動來改變學生的行為模式,使其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2]。
二、小學班主任促進學生心理積極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理性看待學生的心理問題
學生在成長階段,其本身并不具備明確的是非、善惡觀念,可以說其心理認知完全處于一張白紙狀態。只不過隨著其接觸社會的程度逐漸加深,從而才會在各種外界信息的誘導下一點點的改變自身認知結構。因此對于小學教師來說,當發現學生存在一些所謂的“心理問題”時,不能夠完全將其歸咎于學生自身原因,同時也不能夠單純的認為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換個層面而言,只有經歷過這樣的認知重塑,才能夠促進學生真正成長,并在今后面對同樣問題時,能夠聯系自身經驗做出正確判斷,如此才能夠切實助力學生心理向著積極的一面發展。
舉例來說,當教師為學生進行心理引導時,可以時不時提出一些主觀問題來側面考察學生的心理認知,如“你覺得學習的價值是為了什么?”“當你幫助家長做家務時,你們覺得家長是否必須給予獎勵?”“當其他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心愛的物品,你覺得這種情況下應該原諒他嗎?”通過這樣的主觀問題,可以使教師生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與價值觀念,并能夠借此糾正學生的一些錯誤思想,使其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3]。
(二)創設良好的班級環境
良好的班級環境不僅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層面產生一定的暗示與引導,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使學生能夠在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下逐漸改變行為上與心理上的一些不足之處,從而為學生提供適宜心理發育的成長環境。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首先應當以平等態度與其展開交流,使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逐漸感受到尊重,從而對教師產生信任情緒。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獨立完成某項任務,如此不僅能夠使學生逐漸感受到自身在集體當中的存在感,同時也有利于幫助學生逐漸適應集體生活環境。
例如,教師可以經常為學生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如裝飾班級環境、在午休期間進行各類運動比賽等等。并且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特別關注一些擁有厭學心理的學生,為其提供更多與其他學生相處與交流的機會。如此一來,學生在良好的班級活動氛圍下能夠有效感知到集體生活的魅力,從而能夠逐漸克服心理上的不適情緒,真正融入到集體生活當中。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針對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特殊學生群體,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設計各式各樣的主題活動,并鼓勵每一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從而充分發揮出活動價值,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快速形成正確認知,從而促進自身心理發育達到成熟狀態[4]。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學校開辦各類文娛活動的機會,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情景劇表演,并在活動期間,安排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學生去扮演一些類似“家長”的角色,使這部分學生可以通過角色體驗,來逐漸掌握控制情緒的方法與重要性。亦或者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蒙眼前行”游戲,將學生雙眼蒙住,然后在開闊地帶下由其他學生指揮,通過聲音提示引導學生走到目標地點。這種方式不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時還能夠幫助一些學生克服恐懼心理,并養成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夠保持冷靜的良好心理素質,從而幫助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而小學班主任應當對此產生做夠重視,并結合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來給予其相應的引導教育,從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銳,赫娜,侯國勤,張盼,金旺,王玉春.衡水市高氟區8~12歲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21,37(06):583-586.
[2]常明鈺,張瑞星,王夢佳,程夢吟,Regina Lee,Ing-Ya Su.中國鄭州香港臺灣三地青少年生存質量和心理健康比較[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04):579-582.
[3]張安旺,王敏君,張海鐘.中小學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測評與咨詢輔導工作的誤區與對策[J].教育觀察,2021,10(11):73-75.
[4]譚鑫,彭瑋婧.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建設的省際政策比較——基于31省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20(01):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