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說”這種文體。2.理解文本中以花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3.學習映襯手法。4.合理體會文章中運用的多種修辭手法。5.準確的朗讀和背誦課文。
【重點難點】
1.明確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2.掌握映襯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為了帶領學生更好的學習課堂知識,教師通過問題導入形式。教師向學生詢問“大家所喜歡的花草是什么,并說出理由?!睂W生能夠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紛紛發表意見和看法。之后教師向學生闡釋歷代文人墨客贊頌花草的語句。比如,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展現出了西湖6月蓮花的美景,也是千古頌傳的名句。很多詩人筆下都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之情,教師通過這些內容的引導,能夠引出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愛蓮說》。
之后,教師在問題導入課堂內容之下,對文章題目進行了解和解釋。讓學生能夠明確認識到“說”這個重要問題。通過體會以花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文章中的語句和思想情感?!吧彙奔瓷徎?,“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也是說明事物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與現代文相似。之后,教師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也能說明“愛蓮說則是論說喜愛蓮花的相應道理?!苯處煾鶕W生的預習情況,詳細的介紹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
二、課堂實施:
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首先要做的則是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把關于愛蓮說的文章朗讀內容有效呈現出來,通過音頻的教學形式能夠讓學生注重課文之中朗讀的關鍵點,讓學生在聽音頻的過程中耐心和細心的找準語句。教師也為學生進行示范性朗讀,找出幾名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朗讀,然后師生之間共同找出學生朗讀上存在的問題。之后,教師為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在同桌之間相互檢查的形式下進行文章的大致內容翻譯。以第一段和第二段翻譯為主,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完成大致內容翻譯之后,教師帶領學生深入探討課文中的具體內容。
教師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主要是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入手,能夠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規劃。之后,讓學生能夠在小組內部完成相應的任務。教師給予每一個小組不同的學習任務。第一個小組:讓學生找尋描寫蓮花的相應語句,然后讓學生總結出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第二個小組:讓學生找尋蓮花所具有的高尚品質,并進行相應的概括。第三個小組:引導學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以及合作學習交流的模式,對托物言志這個手法進行有效的分析。第四個小組:教師讓學生能夠分析文章之中的特殊語句,比如關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這句話,讓學生對其進行理解和概括。通過以愛為脈絡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教師讓學生分析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學生之間在不同的任務學習之下開展激烈的討論和分析。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和規劃。當學生存在問題的時候,教師能夠提出相應的幫助。學生在有效學習之中,也會有效的解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從而明確到作者描寫蓮花的精神氣質,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過“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這個語句的闡釋,展現出了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嘆。然后,借助菊花和牡丹實行正反襯的模式,有效地襯托作者對蓮花的喜愛??傊瑢W生能夠通過合作學習更好的認真學習《愛蓮說》這一課程內容,加深了對課程文章之中語句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堂總結:
課堂總結階段,教師能夠把學生合作學習的結果進行有效的展現,總結和歸納出學生合作學習的實際效果。第一,能夠讓學生總結出文章涉及的中心思想,學生紛紛發言,認識到了作者贊美蓮花的優美形象和高貴品質,也說明了作者自身潔身自好的品格,抒發了作者鄙棄追慕富貴的惡濁世風思想感情。第二,引導學生對寫作手法托物言志進行總結,學生能夠明確到作者通過蓮花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托物言志的特點,應該要求與志的特點相同。第三,讓學生掌握相應的修辭手法,文章之中運用了比喻、擬人、映襯等相應的修辭手法。主要是通過事物來陪襯另一個事物。在相互映襯之下能夠十分鮮明地展現出事物的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學習課堂的檢測。比如,要求學生默寫文章之中描寫蓮花的語句,并讓學生寫出作者眼中蓮花具有哪些品質,根據文章的學習展現出作者什么樣的個人愿望。
通過這些內容的總結,可以讓學生對該課程學習有一個升華。在課下作業設置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植物,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寫出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教學反思】
第一,為了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所學習內容,教師需要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也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展現出良好的創新思維。當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之中,教師需要提供針對性的引導,而不是以旁觀者的角度進行教學。
第二,教師依舊需要營造出更多的教學手段,為優化和升華語文教學課堂做好準備。制定出生動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保證學生面對知識學習更加高效。
第三,對學生學習缺乏評價,要從學生學習狀態、學習方法運用和知識掌握情況入手,開展綜合性的評價分析。
參考文獻:
[1]部編版和人教版語文教材助讀系統比較分析——七年級上冊《〈世說新語〉二則》《〈論語〉十二章》為例[J].黃寶瓊,李黛嵐.文教資料.2019(34)
[2]《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反思[J].陳小軼.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10)
[3]教讀也是為自讀——《〈論語〉十二章》教學思考[J].肖培東.語文建設. 2018(25)
[4]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閱讀設計與教學實踐[J].王本華.語文建設. 2018(16)
[5]《湖心亭看雪》的情思意蘊辨析[J].李允翔.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 2018(02)
[6]從八大關鍵詞:看“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J].王本華.課程教學研究. 2017(05)
[7]整本書閱讀:內涵、價值與挑戰[J].徐鵬.中學語文教學. 2017(01)
[8]文言文教學內容的確定與教學形式的選擇——《陋室銘》設計簡述與教學反思[J].張五芳.語文知識.2016(23)
[9]“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溫儒敏.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10]守正創新,構建“三位一體”的語文教科書編寫體系——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的主要特色[J].王本華.語文教學通訊. 2016(26)
作者簡介:蔡紅春(1988.11-),性別:女,籍貫(省和市):云南省,學歷:大學本科,現有職稱:中教二級優化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的具體策略——關于《愛蓮說》的教學設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