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霞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主科之一,具有較強的邏輯推理性,是學生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作為數學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了幾何的存在讓我們對數學的印象不僅僅只是數字之間的計算,還有關于圖形的一些變化等問題,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學生能夠學好圖形與幾何對后期數學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1)14-0038-02
由于圖形與幾何模塊是小學數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塊,學習此模塊的目的就是要求學生對幾何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初中及以后的數學幾何模型的學習打好基礎.因此,想要學好數學,不僅僅要學好函數之間的運算,更要學好圖形與幾何的運算.經過近些年來教育的不斷改革,教育部也多次提出,希望學生能夠全面的發展,所以學校以及老師應當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在本學校學生身上認真落實.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平等對待函數與幾何,然后引導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平等對待幾何和函數,才能夠有效的將其學習成績全面發展.學生也應當有意識將函數和幾何平等化.
一、圖形幾何教學應與生活密切關聯
眾所周知,國家對于小學生的教育理念是希望學生能夠全面的發展,學生在小學階段,正處于接受新事物的關鍵時期,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新知識的講解時,應該注入更多的精力,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以便于學生以后的學習.老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愛玩的特性和幾何比函數更加貼近生活的優勢,將圖形與幾何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例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將要學到的幾何圖形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物體進行比喻,將學生即將學習的新圖形融入到現實生活中,能夠更好的把數學幾何的學習貼近人們的生活,老師在上課期間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帶動學生參與想象,能夠有效的改變數學課堂的上課氛圍.適當的課上活動也非常重要,長時間的知識學習,必然會使課堂變得無趣,所以,老師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穿插講述自己的一些生活經驗,將自己生活中的經驗所得講述給學生,能夠吸引學生的聽課興趣,并且老師將自己的經驗與學生進行分享,學生們也能夠受益于其中,能夠逐漸的根據老師講述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改變,使自己的生活能力得到提高.老師在講解幾何圖形時,應該多多觀察學生的興趣愛好,所舉的例子也要結合學生的喜好.例如,老師在講圓形和球的區別時,可以結合學生們平時喜歡打的籃球進行比喻,學生平時投籃時的籃筐是一個扁扁的圓環稱為圓,此圓是二維平面上的圖形.學生所打的籃球是一個球,一個三維平面上的圖形,讓學生進行想象和比較最后得出兩者之間的區別,接下來老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學生們在討論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東西的同時,學習的興趣也會隨之提高.因此,老師在講述幾何圖形時,應當多多結合生活中學生所感興趣的一些實例.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拉近學生對幾何知識學習的親切感,學習新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得到運用,產生成就感,進而對相關知識的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
二、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
讓僅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空間想象能力有一定的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實在是有些困難.所以,在學生對幾何圖形學習的初級階段,老師在進行幾何講解時,所給出的圖形不能夠太過于復雜,所講解的知識不能太過于專業化,嚴苛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的空間想象的壓力非常大,因此,學生難免會產生厭學的心理情緒.老師應該在引導學生將幾何圖形與現實生活中事物相結合的同時,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幾何的變化.同學在制作模型的同時,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將數學課與手工課相結合.兩者的結合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動手動腦的思維能力,同時,對學生數學的學習也有一定的幫助.例如,在一道幾何圖形中相鄰數字的問題教學中,這道題目要求學生能夠準確的判斷出正方體前、后、左、右、上、下六個面中每個面對應的數字.學生光憑自己的想象能力很難準確的做出判斷.因此,老師在講解本道題目的時候,可以將其對應的圖形進行裁剪制作,折合,標明題目中的數字.學生們便能夠通過實物對相關問題進行解答,這樣做老師也能夠減輕自己表達能力上的負擔.由于每個人的思維都不一樣,老師所講述的只是自己腦子中所想到的問題的解決方式.學生有時候并不能理解老師所要講述的方法.所以,借助折紙的方法,能夠讓同學一目了然,解答自己內心所有的疑問.在小學幾何圖形的教學過程中,并不需要學生對此類問題進行太詳細認識,小學幾何圖形的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要學生能夠對幾何圖形的學習產生興趣,能夠對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即可.讓學生有效的結合動手能力,這一辦法就很好地作出了詮釋.老師的教學也不用太過于死板,太過于理論化的講解,小學知識層面學生所面臨的問題極其簡單,老師切記不可將問題復雜化后再向學生傳授,老師采用動手的方式教學更能夠讓學生們接受和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在實踐中做好圖形與幾何的學習
經過研究表明,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方法中,采用實踐證明的方法比單純的理論性講解更具有優勢.傳統的教學方法太過于死板不適合低年級的學生,處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并不夠成熟,所以,如果老師能夠借助事例進行教學能夠鼓勵學生多多觀察周圍的事物,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的教學方式應當貼合學生,而并非讓學生去迎合自己.所以,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過程中,實踐證明的學習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和對幾何圖形運用的能力.可以說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僅起到輔助的作用,在給出相應的題目之后,老師應當給予學生們足夠的時間,讓同學們自己想象,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說出自己的疑問,由小組成員幫助回答,最后,老師再對于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在學習圖形與幾何的課程中有自己的發言權和話語權.例如,學生在對線段進行學習時,老師將基本的概念進行講解之后,應當讓學生先根據自己對線段的了解,在本子上畫出圖案,然后老師可以挑選一些同學來講述自己畫線段的方法,也可以讓下一個同學進行講解之前先說出自己與上一位同學畫線段方法的異同,接著再講述自己畫線段的方法.在幾個同學進行介紹完之后,給予學生幾分鐘的時間進行小組之間的討論,每個學生說出自己畫線段的方法,最后,由老師以及其他組同學對講解做出評價,評選出優秀的小組老師給予表揚,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可以避免學生出現一些細微錯誤,例如,線段的兩邊沒有畫端點,或只有一個端點,線段不直等問題占用課堂時間.通過小組的討論,能夠增加學生的溝通能力,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此外,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轉變為學生可以討論的話題,對于老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同時,老師在留課下作業時,也應該注意要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不是要求學生一味的解決問題.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作業大多數都有反感心理,不愿寫作業的現象也在小學生中頻繁出現,因此,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對下節課所需要用到的幾何圖形進行制作,學生可以當做一次手工作業,這樣不僅能夠保證作業的完成率還能夠提高下節課的講課效率.
圖形與幾何作為小學數學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老師和同學都應重視,幾何圖形的學習并不像函數的學習那么死板,幾何圖形在生活中的利用率非常高,老師可以借助此優勢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以便為學生今后學習幾何圖形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郭福英.淺談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有效教學策略[J].求知導刊,2018(8):120-121.
[2]徐梅香.淺談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有效教學策略[J].學周刊, 2018(3):148-149.
[3]徐順昆.淺談幾何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上旬),2017(1):341-341.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