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整合教材內容優化教學方式的策略,建議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適當調整教材內容的順序、結構,把相似內容、同一內容、核心內容、相同本質不同內容和認知與實踐等內容進行整合優化,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教材內容 整合方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9-0101-02
教材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不改變教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呈現的順序、方式和結構等方面進行適當的調整,把數學相關知識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優化數學知識結構,而且可以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具系統性與結構性,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理解,全面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整合教學。
一、相似內容的整合
對數學中一些相似的數學知識內容來說,如果教師在授課環節不加以處理,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地進行教學,那么,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基于此,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進度或者教學流程安排,適當地對數學學習內容進行重組,促使學生對相似的數學知識的認識更加全面,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
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材要求學生對這些基數的含義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夠從認、讀、寫、比較大小、分與合等方面掌握數的各個知識點。由于學生對10以內數的認識并不陌生,在學習前已經有了認識數字的知識經驗,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這樣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整合:
會認、會讀、會數0—10的數(1課時);
會寫0—10以內的數(2課時);
數序和比較大小(2課時);
基數與序數(2課時);
分與合(2課時)。
在“1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中,雖然教材對這些數的情境圖、點子圖、圖形或者小棒的呈現方式或者內容略有不同,但它們在教學內容上其實是具有相似性特點的。基于學生學情,教師要打破教材內容呈現順序對教學內容重組,將10以內數的認識分為5大板塊,明確每節課的學習目標,便于學生在認數過程中總結和發現數的規律,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化、條理化的認知結構,使原本16課時的教材內容縮短為9課時的教學內容,極大地節省了教學時間,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二、同一內容的整合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知識結構是按照由淺入深、螺旋上升的形式分散在各冊教材中,因此,在教學同一內容時,教師可從整體出發,從系統的視角對相同內容進行適當的勾連或者整合,以逐步實現學生數學知識的升級。
以《認識自然數》為例,從一年級數學上冊“10以內數的認識”“11—20數的認識”到一年級數學下冊“100以內數的認識”,再到二年級“1000以內數的認識”“萬以內數的認識”,直至四年級“億以內數的認識”“億以上數的認識”,等等,這些都是屬于自然數的范疇,由教材的編排可以看出它們是以遞進式的規律呈現的,那么對于同一數學內容范疇的不同梯度,教師該如何對其進行重組,進而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呢?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認真研究與分析。如在10以內數的認識上,對這些學習內容進行分析以后就會發現這部分的知識重點就是讓學生認識這些數學符號,基于此,教師就可以以其中的一個符號為切入點,讓學生按照這樣的認數規律去認識其他數字符號,這樣從一十、一百到一千、一萬、一億等,逐步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整合,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數字符號的認識,促進學生對數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又如,對“11—20數的認識”這部分數學知識內容來說,其要點在于讓學生認識兩位數以及計數單位“十”,隨著學生對數的認識逐漸增多,需要掌握的計數單位也相應增加,基于此,教師就可以對這些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從認識數、計數單位以及“滿十進一”的計數規則等方面進行學習,以略化已知、強化新知,促進學生數學認知的梯度遷移,完成數學知識的升級。
由此可見,在自然數的認識上,教師要具有宏觀的教學思想,不只是緊盯于當前的某一個或者某一塊知識節點,而是能夠從這些數的內部聯系入手,幫助學生習得數的組成規律,完善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三、核心內容的整合
所謂核心內容就是在數學思想、方法、概念等方面有重要價值作用的內容,它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舉一反三、遷移運用。教師可以把其中的一個核心知識點作為知識發散點,向周圍發散輻射,使之成為一個知識網絡,以優化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以“20以內的加減法”為例,“20以內的進位加法”其核心內容是“湊十法”,為了幫助學生掌握20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規律,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可以把教材內容整合為2個課時進行教學,其中,第一課時主要由“9加幾”這個知識點展開,引導學生感悟“湊十法”的要點是把另一個數拆分成1和幾;第2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在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如果把9改為8、7、6等,還能不能用“湊十法”計算?還有哪些加法算式也可以用“湊十法”,從而明確“湊十法”的操作要領是看大數,拆小數。這樣整合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內化規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
由“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可以看出,教材按照9加幾、8加幾、7加幾等,一個課時一個課時呈現的,其中9加幾是種子課,其他幾課是延續課,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把“9加幾”這個核心內容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中間向四周輻射。這樣對學習材料進行加工重組,可以使原本3課時的內容變為2課時,促進了學生對“20以內進位加法”算法算理的理解和認識,突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式,讓學生在類比遷移中提升學習能力。
四、共同本質、不同內容的整合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認真研究數學學習內容就會發現,有許多數學知識雖然表面上看其內容有所不同,但實際上其內部之間是有聯系的,教師可以從數學知識內容的本質入手進行整合,以使分散的數學知識在整合后變得更加系統、更加牢固。
如“人民幣的認識”中的“元、角、分”內部之間的關系,長度單位中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內部之間的關系,以及“自然數的認識”中的個、十、百、千、萬等,這些數學知識內容雖然本質屬性不同,但它們都共同遵從了“滿十進一”的數學規律。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把這些本質屬性不同但數學規律之間有一定聯系的內容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找到它們之間的共性聯系特點。(如右圖)
這樣對數學知識進行整合,可以使原本比較分散、割裂的知識內容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為系統與完整。可見,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數學內容之間相融共通的知識點,然后把它們聚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受體會,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五、認知與實踐的整合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把相關數學知識內容的概念、特征的認識和理解與這些事物的實踐活動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可以加深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以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為例,教材編排的內容是讓學生先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立體圖形有初步的認知,再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來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有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第一課時“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而對第二課時的處理很少有教師親自引領學生去操作,這顯然違背了教材編寫者的初衷。其實,教師完全可以把認識圖形與理解圖形的實踐活動課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直觀的數學操作活動中深刻認識各種圖形的特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把教材中相似、相關的內容整合起來進行教學,可以把零散、拖沓的教學內容變得緊湊,優化數學教學結構,使之成為符合學生接受認知規律的學習網絡結構,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完整的、系統的認識,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梁路華(1976—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專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