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的集體智慧,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大學生作為我國培養的青年群體,其思想政治水平對于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二者的融合,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傳統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6-361
一、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優勢與聯系
(一)以人為本教育
在儒學理論的支撐下,最初的邏輯起點就是“仁者愛人”,對其本質分析,就是以“仁”為本的哲學知識。在對儒學的歷史沿革綜合分析得知,長期以來,儒學內部的人本思想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在長期發展中已經形成了各種形式的思想內容,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國學、實學和顯學等,這些都是為儒家思想繼承而形成的一種新型形式。但是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所發展的新形勢都保留著“人本思想”,而這一思想在高校學生思政教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與“以人為本”的理念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可以促進高校學生全面了解自己在思想上與道德上的進步與社會發展的統一程度,隨后將個人發展和國家發展實現有效的融合,將人類發展和自然和諧結合,最終構建和諧社會。
(二)因材施教教育
在《論語·庸也》中提到:“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這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思想,具體而言,這是高校在實際思政教育中十分有效的措施,主要就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自身思想和能力產生自信,進而推動學生自身全面發展。而將這種“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引入到高校學生思政教育中,需要體現出,教師充分尊重學生,明確學生主體地位,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這也是實施因材施教理論的重要基礎。實際上因材施教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有效傳承,從古到今這都是教育領域的重要話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一直發揮這種極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朱熹和孔子這些專家都在文章中對這些問題進行多次討論和闡述。另外一些思政教育案例中也有著十分明確的討論,這些內容都為目前的教育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思路。
(三)仁愛精神教育
前文提到“仁”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同時在社會發展中,其也是為人處世方面的一項重要原則。“仁愛”的意思是“幫助與愛護他人”,通過對其內容深入分析不難看出,該思想表達的是極為突出的“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并且在孔子的思想表達中,也認為自己想要成功需要讓別人先成功。長期以來,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一直十分重視仁愛精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諸子百家,在長期研究中也在實施積極探索,并取得大量成果。并且在今天,這些學者所提出的思想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孔子對于“仁者愛人”思想十分推崇,其指出“仁愛”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在社會為人處世方面只有充分尊重他人、同時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強迫他人去做,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在孟子的言論中其表明,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應當具有寬廣的胸懷和“仁愛”之心,積極主動幫助他人,實現互幫互助的社會人際交往準則與效果。因此加強“仁愛”教育對培養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與仁愛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對策方法
(一)運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理想與信念教育
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內容中,理想與信念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實踐,需要思政教育進行促進。隨著網絡化與數字化快速發展,各種思潮的涌入,西方思潮和異質文化對我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很多大學生在思想上已經發生了迷失,并且缺少責任心和誠信精神,進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講,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學生理想信念的迷失和淡漠,因此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政意識和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化交流逐漸深入,各種思想紛紛涌入到國內,有些思想與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背道而馳,因此必須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指引,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核心,在優質思想文化的促進下,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來刺激與熏陶高校學生,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抵制所有落后與陳舊的不良思想和負面作用,發揮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合拍的優勢,使大學生能夠認同和踐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這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三)構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
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因此要促使大學生可以全面準確的掌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理論,構建出一套科學、全面和有效的大學生心理認同機制和行為實踐機制,共同形成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進而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實踐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基礎。高校是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因此在高校中形成大學生這兩種機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高校應當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放在首要位置,為高校學生學習創建舒適的環境,同時考慮到大學生心理接受的程度,從其信念、認知等各個方面來探索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之路,進而使大學生結合這些探索效果和相關活動的創建,如傳統文化論壇和經典國學作用誦讀活動等,來獲取社會實踐和做人的重要道理,堅定自己的信念,規范自身行為,促進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
結束語
綜上述,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水平和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自身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因此,如何在快速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輸送更多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注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結合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提高實踐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筱琳.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9(33):32-33.
[2]劉廣超.民族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吉林教育,2019(38):51-52.
作者簡介:趙文力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1968.9—)男,漢族,籍貫:河南省鄭州市,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哲學。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