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茂晉
文章重點論述了現階段中小學體育教學課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體育教師在面對相關問題時所采取的措施。在設計思路方面,教師除了按照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課程設計以外,還要注重對課程節奏和趣味性的把握。上課時,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的同時,注重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品質。
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小學體育教學則是為了幫助學生提升身體素質,培養健康體魄,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身體支撐。體育學科教學過程所呈現出的是教師培養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教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方式和方法,使學生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利用掌握的體育鍛煉方式或方法來強身健體,提升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1 當前小學體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當前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問題受到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影響,其在不同區域的特征和表現形式是不同的。
在經濟條件較為富裕的東南部地區,教育資源豐富,投入到學校的體育設施設備中的資金也就較為豐富,但教師難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來讓學生完成有一定危險性的體育項目。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子家庭或是少子家庭,孩子成了大人關注的焦點,會對孩子“過度保護”,一些孩子缺少基本的運動技能,從而導致很多學生膽小,本有很多運動項目可以供學生選擇,但由于學生膽小或是家長的干擾,學生不愿意參加有一定危險或是有挑戰性的運動。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地區,問題又在于設施設備難以滿足學生運動鍛煉的硬件需求。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部分體育教師對本堂課教學目標不明確,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沒有重在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體育運動習慣和體育技能技巧上。近些年來,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也在逐漸全面提高,在體育運動訓練、運動動作、運動計劃、課堂的趣味性、課程計劃制定等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具體實施時很難將理論變成具體的實踐付諸于課堂,讓課堂變得具有趣味性、科學性和系統性。
2 問題的解決
2.1 創新教學設計思路,感受體育學習樂趣
人在體育運動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多巴胺,這種物質的產生會給人以愉悅感。體育教師應當創新設計思路,把握好課堂節奏,達到既能鍛煉身體的目的,又能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時的愉悅感,進而愛上體育,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體育教師在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時,應跳出傳統的單位課程設定鍛煉量的思維模式,需要充分考慮到體育運動的趣味性因素,讓學生在快樂中鍛煉身體,在鍛煉的過程中感受身體的快感。小學生的意志力、體力都十分有限。因此,體育課堂一旦變得枯燥而乏味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惡心理,在這種情緒泛化以后就很容易形成對體育鍛煉的厭惡。為此,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課程設計時應考慮的重要因素就是課程的趣味性。在具體的課程設計方面,教師可以采用設計體育運動型游戲的方式來進行課程設計,從而提高課程的趣味性。
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可以采用“強化理論”,設置對學生的獎勵環節,增強學生們的獲得感以及自我效能感,讓學生從自我價值的實現中獲得快樂,這種高級的、內斂的快樂不僅會使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快樂,還會激發學生積極努力向上的內驅力,讓學生用積極努力的態度來對待所有學科的學習。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時刻處于主導地位,把握好進行獎勵和強化的節奏,維護游戲現場的秩序和規則,保證比賽、游戲的公平、公正,這樣才會激發同學們的興趣。
2.2 加強教學指導,鍛煉學生的體育技能
由于小學生的人生經歷有限,想要使其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少不了對學生的運動動作進行規范和指導。不規范的技術動作不僅可能會使學生養成不良的發力習慣,長時間的技術動作不規范還可能引起肌肉組織、韌帶甚至是關節的損傷,這對于正在發育和成長的小學生來說,肌肉的拉傷可以修復,但是韌帶和關節的損傷卻是影響學生一生。
在日常體育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在運動之前提醒學生做好熱身運動。在進行運動之前,教師應為學生講解技術動作的要領,指導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時時保持正確的運動姿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身體損傷。在進行體育技能指導時,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體育運動動作和具體運動項目規則的講解,讓學生在進行競技性比賽時懂得基本規則,從而更早的進行其運動思維層面的鍛煉,促進學生的大腦和身體的全面發展。
教學指導不僅僅是培養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的要求,也是幫助學生形成體育技能的要求。規范良好的技術動作不僅利于學生保護身體健康,還有利于學生形成體育技能,從而使學生形成影響其一生的運動習慣和運動技能。此外,還要加強對學生運動理念的指導與干涉,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鍛煉觀,使其意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從而使其形成運動健身的觀念,形成體育鍛煉的內部動機,激發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激情,鍛煉其意志力。
2.3 豐富體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體育品格
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體育運動來幫助學生完成相應的體育技能的訓練,在此過程中也要重視對學生品格的培養,體育品格是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心理品質,包括進行體育運動時頑強的意志力、進行體育運動比賽時的比賽精神等,細化到具體就是頑強拼搏、團結友愛、有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等等。這些心理特質會伴隨學生的一生,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得以體現并發揮其價值。在進行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適當的競爭,在具體情境中為學生樹立榜樣,教會學生怎樣做是符合規則的,是被大眾提倡的,怎樣做是會受到懲罰的,怎樣做是被絕對禁止的。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團體性強的運動游戲,將整個班級看作一個整體,從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以及能力,增強班級中各個同學之間的聯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隱性的,學生從榜樣中學到的品質大都也是教師進行設定的,教師要做好榜樣,以身作則的來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幫助其形成符合大眾要求的價值觀以及頑強拼搏的勇氣、毅力和決心。
總之,體育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小學生的整體身體素質,從源頭上提高我國國民的整體身體素質。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體育教師應進行思維的創新,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進行課程的設計和規劃。在具體的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豐富其對于體育項目的認識。此外,還應對學生做足夠多的技術指導,以使學生在進行運動的過程中使用正確的技術動作,從而保證其身體健康。同時,教師應處于課堂的主導地位,利用體育競技規則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和相關的體育品質,學生養成的運動習慣和體育品質會體現在今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終其一生。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川區隆化第四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