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語文究竟要教什么?課文是例子,語文教學就是要充分利用課文這個“例子”,從字、詞、句、段、篇中選取合適的語言訓練點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去發現語言的規律,并通過反復的實踐,逐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以有效發展學生的言語能力,提升學生的言語智能。總之,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構建扎實、高效的語文課堂,讓“語用”理念在課堂上真正落實。
關鍵詞:“語用”理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選擇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0-0016-02
引? 言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钡?,面對教材中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從字、詞、句、段、篇中選取合適的語言訓練點展開教學呢?對此,本文對“語用”理念下閱讀教學內容的選擇進行了分析。
一、找出易錯的生字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一個字就是一個故事[1]。同時,漢字又是最復雜的文字,多一點不行,少一點不成,甚至筆畫長短一變就成了另一個字。大量的同音字、形近字讓不少學生感到困難重重。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找出本課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幾個生字,進行重點指導,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使學生牢固掌握音、形、義的聯系,達成會認、會寫、會用的目標。
例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要求“三會”的字共五個。其中“嘗”“諸”“唯”三個字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完全可以自學掌握。但“戎”很容易與“戒”混淆,“競”很容易與“竟”混淆。所以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把這兩個字作為重點進行講解。筆者通過字理教學讓學生明白,“戎”由進攻的“戈”和防御的“甲”組合而成,這個字與一切軍事活動有關,如“從戎”就是參軍,“戎馬生涯”就是戰爭的經歷,“戎裝”就是軍裝。學生一旦將字義與字的組成相聯系,就不會讀錯、寫錯,而且能夠熟練運用。在“競”的教學中,筆者先將它與“竟”的字形進行對比,讓學生找出不同點,然后引導學生回顧熟字“竟”的意思并組詞,再出示含有生字“競”的一組詞語,如競賽、競爭、競技、競相開放,讓學生自主發現“競”的意思是“比賽、爭著”,從而明白在表示“比賽、爭著”的意思時,就要用底下是個“兄”字、“口”的中間沒有一橫的“競”。
二、注意特別的詞語
詞匯積累是語言表達的基礎。備課時,教師應關注文本中一些結構特別、含義深刻,或對表情達意、上下文承接等起重要作用的詞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積累、運用。
例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火燒云》一課第三自然段中有七個描寫火燒云顏色的詞語,學生找出來后,筆者將它們在屏幕上這樣排列展示(見圖1),然后引導學生發現構詞規律:第一列為“ABB”式的詞語,第二列為“半(? ? )半(? ? )”的詞語,第三列為“名稱+顏色”的詞語。接著讓學生聯系實際,分別照樣子再說幾個相同結構的表示顏色的詞。與同伴的交流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各種奇妙的顏色詞語從學生的口中迸出。最后,筆者引導學生朗讀,并讓學生把這些詞語抄寫下來,鼓勵他們應用于描述生活中自己觀察或想象到的事物的顏色。
三、選取精巧的句式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富有詩意和美感的句子,其準確的用詞、規范的表達、獨特的韻味都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
例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中的“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兩句話,采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傳神,富有詩意。“扇”“飄”等動詞既寫出了樹葉的動態美,又表現出樹葉的輕柔美;“黃黃的”“紅紅的”“一把把”“一枚枚”“扇哪扇哪”“飄哇飄哇”等疊詞的使用,使句子讀起來不僅朗朗上口,而且極具韻律美。
又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火燒云》中的“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這句話采用“總—分”句式,先概述火燒云“變化極多”,再用四個“一會兒”具體寫出火燒云變化多且快。“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等富有特色的描繪顏色的詞語,帶給讀者強烈的畫面感和節奏感。這樣的句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這些句子無疑都是引導學生學習感悟、積累語言、仿寫內化的好材料。
四、選擇典型的段落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篇篇皆是經典,無論遣詞造句還是段落篇章,只要用心研讀,教師就能發現許多精妙之處。
例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中《海底世界》的第四、五兩個自然段均采用“總—分”構段方式:第四自然段先總寫“海里的動物,各有各的活動方法”,再具體介紹海參、梭子魚、烏賊、章魚、貝類等海洋生物的不同活動方式;第五自然段先總寫“海底的植物差異也很大”,再從色彩和大小兩個方面來具體表現海底植物的豐富多樣。這種“總—分”式段落在教材中很常見。此外,因果、并列、轉折、先概括后具體等段式在各冊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不少典型的范例。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作為重點,引導學生感悟與模仿,以使學生逐步掌握不同的構段方式。
還有一些段落在表達上很有特點,亦不失為指導學生仿寫運用的典范。例如,《火燒云》第四、五、六3個自然段,采用相同的構段方式,描述了火燒云的三種形狀變化。教學中,首先,筆者引導學生發現三段話都是按照這樣的順序來敘述的:時間詞后面緊接著出現了一種動物,然后講這種動物的樣子,最后講它怎么變化、消失。其次,筆者通過師生問答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體會火燒云變化的有趣和作者的寫作特點。最后,筆者啟發學生想象:火燒云只有這三種形狀嗎?——它千變萬化,聯系你平時尤其是晴朗的夏天傍晚對云朵的觀察,想象一下,天空中的云朵還會出現什么動物形狀?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仿寫要求:現在請你展開想象,仿寫文章,開頭用上一個表示時間的詞,緊接著說出現了什么動物,再描述一下這個動物的樣子,最后想象它怎么變化、消失。先在心里說一說,再寫到練習本上。因為有了前面的發現、朗讀、感悟等環節的鋪墊,學生興致很高,略加思索后,個個都奮筆疾書。學生也像作者一樣寫了三段,仿寫作業十分優秀。
五、關注典范的篇章結構
文章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過渡?如何安排詳略?……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在謀篇布局上極具代表性。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頤和園》一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開頭一段寫道“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結尾一段總結“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游賞”,中間四個自然段按游覽的順序分別介紹了長廊、佛香閣、排云殿、昆明湖等景點,且每段話的過渡十分自然,是難得的寫景范文。
又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老舍的《母雞》一文,開頭寫“我一向討厭母雞”,結尾寫“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中間一個過渡句——“可是,現在我改變了心思,我看見一只孵出一群小雛雞的母雞”,把兩部分內容巧妙地串在了一起,結構多么嚴謹!
再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豐子愷的《白鵝》采用“總—分”結構,對鵝的叫聲、步態、吃相的描寫詳略得當,詳寫了最有意思的“吃相”,略寫了它的“叫聲”和“步態”。
結? 語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語言的規律,重點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謀篇布局,使學生學會運用,逐步掌握小學階段必備的一些篇章結構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劉仁增.讓語文回家:劉仁增語用教學新思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張春娘(1973.6-),女,福建三明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