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臣學
摘? 要: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大學生素質的具體體現之一,與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息息相關。為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崗位競爭力。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需從教育生態學理論出發,以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最終目標,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本文將對基于教育生態學理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教育研究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理論;大學生;創新創業;問題分析;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3-0005-03
一、教育生態學
(一)教育生態學的意義
教育生態學,是教育學與生態學的融合,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發現教育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并結合相應的規律進行動態調整。教育生態環境,主要是指所有影響教學質量的生態因子,如周圍的自然環境、所處的氛圍環境、整體的社會環境、學生的心理環境等。合理利用教育生態學理論,開展教育工作,宏觀上,能調節教學氣氛,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微觀上,能尊重學生的身心差異,將教育落實到人,科學、高效地提高教育效率。
(二)教育生態學的研究現狀
教育生態學最早出現于20世紀中期,興起較晚。由于它與教育學、生態學聯系緊密,國內外的相關學者已經對這一理論有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目前,已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將其應用到了實際的教育工作之中。
(三)教育生態學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理論支撐
1. 限制因子定律。該定律最早出現于生態學之中,其具體內涵為:當植物的必要生長因素處于極端狀態時,植物將停止生長,甚至完全死亡 [1]。換言之,當教育生態環境中的某一限制因子處于失衡狀態時,教育工作將無法取得成效。
2. 花盆效應。“花盆里栽不出萬年松”,完全依托于教材的教育,亦教不出具有優秀素質的大學生。避免“花盆效應”,積極拓展教育內容,創設合適的教育環境,能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2]。
3. 社會群聚性。這一特性是生態學中的“生物群聚性”在教育工作中的演變,主要強調不同群聚密度對教育產生的影響。對于創新創業這類綜合性較強的課程,應多開展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社會參與度。
4. 生態鏈法則。在教育生態系統中,生物鏈主要是指教育工作的整個開展過程。唯有加強教育工作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生態鏈”,才能落實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所存在問題
(一)校園內存在的問題分析
1. 學生個人認識不足。大學是大學生從學校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大學生更應重視綜合素質、個人能力的提升。但受應試化教育的影響,許多學生在學習時,僅是為了應付考試,過于注重于考試成績,并沒有創新創業的意識,這使得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低下。此外,大學階段的學生,主要活動范圍為校園,與社會的聯系并不緊密,許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缺乏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不知道如何去創業,不知道如何去管理經營公司? [1],也不了解怎么對技術、產品、品牌服務等行業要素進行創新。
2. 教師教學觀念老舊,教學方法落后。創業創新是一個全新的教學領域,與以往的傳統教學領域大為不同,對教師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與教學能力有著較高要求。但是,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教師的教學思維已經固化,教學觀念較為落后。不少教師在開展相關的創業創新教學工作時,常常采用“填鴨式”教學。在此情形下,學生僅僅是被動接受了教師的灌輸,并未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內涵思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 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平臺建設度不高。就學校層面而言,目前的創業創新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兩個較大問題,其一,當下國內高校雖普遍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但課程的安排仍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一方面,許多高校在安排創新創業課程時,并未平衡好創新與創業之間的關系,重創業,輕創新。另一方面,創新創業課程過于籠統,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授同樣的內容,缺乏針對性,與學生的專業融合度不高? [3]。其二,學校整體對于創新創業的實踐不夠重視,“孵化園”、大學科技園、大學創業園等相關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建設力度不足,使用率也不高。
(二)校園外存在的問題分析
1. 缺乏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一家人能夠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家庭成員的理解與支持,是學生積極進取、銳意革新的動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當下,多數大學生來自普通家庭,親屬的思想較為保守,追求穩定,認為孩子接受大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得到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但是,創新創業的能力的培養需要進行一些突破性的嘗試,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過于冒進,風險太大,很難得到家長們的認可,遭到了家長們的強烈抵抗,使得家庭成為學生在創新創業時的一大阻力。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難以得到提升。
2. 社會參與度不高。目前,就大學生創新創業而言,社會參與度并不高。一方面,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體量較小、成熟度不高、可盈利性不大,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關注度;另一方面,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往往需要基于實際的企業技術革新、產品創新的實際需要。但是,我國當下的校企關系卻較為松散,大學生創新創業,得不到企業足夠的引導,脫節問題較為突出。
3. 國家政策落實難。“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在“雙創”思想的指導下,國家針對創新創業的推進,出臺了不少相關政策,提出了許多實施措施。卻存在著政策多、落地少、落實難的問題。具體而言,這些政策大部分是面向社會整體的,對于大學生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學生“看得見”“摸不著”,可參照性不夠強。許多政策重在思想指導方面,忽視了具體的實施細則,執行周期較長,程序較為復雜。
三、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針對校內問題的改進對策
1. 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的培養。高校可邀請杰出校友回校進行創新創業知識宣講,通過學長學姐的親身經歷,具象化創新創業理念,讓學生了解創新創業的實際過程。同時,積極組織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人文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創新創業的基本理念,了解創新創業的實質。
2. 轉變教師教育理念,改變教師教學方式。教師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具體而言,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個體這一微觀生態系統出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采用“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相應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此外,教師還應堅持理論、實踐兩手抓,結合社會實踐,深化創新創業的教學效果。
3. 改善學校的課程結構,增設實踐平臺。科學的教學內容與足夠的實踐活動能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應及時改善教學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完善實踐平臺的建設。一方面,需要注意平衡創新與創業之間的關系,及時調整相關課程的比重,開設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另一方面,需有針對性地根據不同專業特點開設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 [4],將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相融合 [5]。就實踐平臺建設而言,不僅需要提高平臺的數量,大量增設“孵化園”基地、大學科技園、大學創業園,還需要提高平臺使用率,積極引導學生合理利用各個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二)針對校外問題的改進對策
1. 做好家人思想工作,獲取家人認同。首先,學生需要加強與家人間的溝通交流,開誠布公地告知家人自己的思想理念、實施計劃、已做的準備工作;其次,學生需要與家人達成一定的約定與共識,表明自己能面對創新創業過程中的一切困難,接受所有結果;最后,學生需要及時與家人分享自己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讓家人見證自己的成長。
2. 鼓勵學生參與企業競賽,加強校企合作。一方面,高校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企業組織的創新創業比賽,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活力。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合理利用自己的人脈,通過往屆畢業生與就任教師的牽線搭橋,或是依托于校企聯盟等載體,加強與企業的聯系,深化與企業的合作對接,并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引導教師、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從而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實用性,避免與市場需求脫節。
3. 提升政策的統籌性與針對性,推動政策落實。政府部門在出臺相應政策時,既要強調政策的普適性,又要強調政策的針對性。在面向社會大眾的同時,適當向大學生群體進行傾斜。此外,有關部門還需盡快做好詳細的實施細則,適當降低準入“門檻”,靈活簡化執行程序,加快政策執行效率,推動相關政策的落實。
四、結語
簡而言之,高校應從教育生態學理論出發,合理分析會影響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因素,確定限制因子,并將限制因子從學生個人拓展至社會群體,由內及外,由小到大,全面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介曉磊,燕海茂,朱偉峰,等. 創新驅動背景下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7,33 (01):34-41.
[2] 沈雯. 互聯網時代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學,2017.
[3] 侯秀麗,吳松飛,王松林.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探索[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18):98-100.
[4] 蘭海,宋寶寶,閆靈靈. 眾創背景下青海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研究[J]. 中國商論,2019(03):237-238.
[5] 劉譯陽,邊恕.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 現代教育管理,2019(09):32-37.
(薦稿人:宇振盛,上海理工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劉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