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未利
摘 要: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培育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要求[1]。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現狀存在諸多問題,有個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多層面的原因。高校要在學生的思想引導上下功夫,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四個自信”,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同時要通過創新課堂教育方法、加強家校聯動、利用重大時事事件和重要時間節點以及社會實踐等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育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關鍵詞: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高校;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4-0027-02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2]。可見“愛國”對于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愛國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要把個人的人生理想同國家發展和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青年大學生更要將愛國主義情懷融入血液之中,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征程中。
一、愛國主義情懷培育的內涵
愛國主義是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態度,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3],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情懷是一種精神內涵,是指一個人的愛國情感,但又不僅僅指愛國情感,而是一種復合性主體狀態,包括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等多方面內容。
培育愛國主義情懷是一個長久的、系統的工程,它不僅是個人的體驗,還應包涵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國家層面的教育。培育愛國主義情懷需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青年成長的全過程。一個真正富有愛國主義情懷的青年應該對國家和愛國都有清楚的認知,有健全的愛國情感,有堅定的愛國信念,并且能將愛國付諸行動。大學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高校作為培養青年大學生的重要場所,理應將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融入學生的日常教育之中,讓愛國主義情懷在學生心中深深扎根。
二、當代大學生愛國現狀及問題歸因
(一)當代大學生愛國現狀
一是愛國主義情懷缺失。就目前情形來看,有一部分大學生缺乏愛國主義情懷,愛國情感不夠深厚。部分大學生沉謎網絡,陷入“喪文化”“佛系青年”等非主流文化中無法自拔,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往往容易感到迷茫,沒有清晰的人生目標和規劃;也有一部分大學生陷入追逐自身利益的旋渦,過于計較個人得失,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國家榮辱和國家利益。二是愛國主義情懷缺乏理性思考。部分大學生愛國熱情強烈,但是具有盲目性,欠缺理性思考。在一些重大事件發生時,部分大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感,但是他們對事實的認識不夠深入、準確,極易產生不穩定情緒,做出不理性行為,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三是愛國主義情懷缺乏持續性。部分大學生對國家和愛國的認知不夠清晰,將愛國主義當作口號,不能長期踐行,容易被周圍環境和言論影響,產生隨波逐流的現象。在一些重要時刻,他們表現出極高的愛國熱情,但在平時則表現得極其平淡,甚至是三分鐘熱度,沒有將愛國情懷內化于心,僅僅浮于形式。
(二)當代大學生愛國現狀的問題歸因
一是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大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生理、心理發育尚不夠成熟,缺乏社會經驗,對自身、國家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尚未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導致愛國主義情懷缺失。二是社會轉型下的壓力感和認知偏差。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當代青年面臨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壓力,容易陷入“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等扭曲的價值觀中,甚至會對生活和未來失去信心,從而產生對國家的不自信、對愛國的不堅定情緒。三是家庭層面缺少愛國主義情懷教育。目前青年一代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缺乏獨立思考和擔當能力,甚至過于崇尚利己主義,從而忽略了愛國主義。此外,有部分父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自身愛國意識不夠強烈,缺乏對孩子的愛國主義教育。四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方式缺乏創新。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還是以課堂“灌輸式”和“教條式”教學為主,形式較為單一,效果甚微。新媒體時代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開放性等特點也為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愛國主義情懷培育途徑
愛國主義情懷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當今大學生愛國主義現狀出現的問題和原因來看,高校應從多個方面、多種角度,利用多種途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在學生的思想引導上下功夫,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法,把握重大事件和重要時間點,發揮周圍環境的作用,充分影響大學生的思維和行動。
(一)以理想信念引領愛國主義情懷
正確而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一個民族復興的基石。心中有陽光,腳下才有力量。青年大學生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將個人理想同國家前途、命運結合在一起,踐行愛國主義情懷。高校應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抱負,引領愛國主義情懷。充分發揮“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功能,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武裝青年大學生的頭腦、指導實踐,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4],幫助大學生掃除理想信念的障礙,用“中國夢”凝聚大學生的個人夢,將愛國主義情懷貫穿于大學生成長的每個階段。
(二)以“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青年大學生只有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勢,牢固樹立“四個自信”,才能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高校要充分依托各類平臺,利用課堂、第二課堂、專家教師團隊等資源,加強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文化的宣傳和學習,幫助他們更深刻地了解中國國情和發展趨勢,將愛國主義情懷根植于心。
(三)積極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
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因素。高校應在校園環境中積極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一是加強宣傳,充分利用宣傳欄、QQ、微博、微信陣地宣傳愛國運動、愛國英雄事跡等,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二是充分利用黨支部與學生社團平臺,通過樹立模范典型、開展愛國宣講、舉辦愛國主題征文、愛國思想學習心得交流等活動,讓大學生積極參與愛國主義的學習與實踐,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三是以年級、班級為單位,以集體活動、團立項等方式開展愛國主義相關活動,例如定期組織學生前往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實踐學習。
(四)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法
當代大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創新教育方式是必然舉措。
第一,創新課堂教育。教育者在課堂教學上應避免生硬地灌輸理論知識,要加強師生互動,“以情感人”將愛國主義情懷真正輸送到學生的血液里。要在課堂內容與授課方式上積極創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建設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可以通過開展“我最喜愛的好老師”“我最喜愛的一門課”等方式,調動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激發課堂活力。同時,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發揮新媒體優勢宣揚愛國主義情懷。通過傳統教育與新媒體教育相結合,打造“有愛、有趣、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
第二,加強家校聯動。雖然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學校里,但是家庭對其影響還是不容忽視,家校聯系在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輔導員等思想政治工作者應主動與家長保持聯系,反饋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與家長建立友好的教育合作關系。積極向家長宣傳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間接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促成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育。
第三,充分利用重大時事事件和重要時間節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重大事件發生時刻和重要時間節點是大學生對社會和國家關注度最高的時候,也是學生最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和價值觀動搖的時候。高校應充分利用此契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政治立場,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對國家和愛國主義的認識。此外,要充分發揮榜樣作用。重大歷史時刻造就偉大的英雄人物,為國為民流血犧牲的愛國者,敢于針砭時弊、傳播正能量的時事評論員,都應成為大學生學習的榜樣典型。應充分發揮這些榜樣力量,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第四,在社會服務中踐行愛國主義情懷。社會服務是檢驗知識運用的重要渠道。愛國主義情懷的培育不能只靠學校知識的輸入,還應加強實踐鍛煉。高校應提供更多社會實踐機會,鼓勵青年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切身體會中國國情,感受愛國情懷,將所學所思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以學踐行,以行促學”氛圍。同時,可以完善獎勵機制,對表現突出的社會服務團隊和個人進行表彰和嘉獎,激發大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培育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盧苑霞.新時代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路徑探析——基于實踐育人的視角[J].法制與社會,2020(8):191-192.
[2]陳浦秋杭.論習近平愛國主義思想在中國海外留學生成才中的作用[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6):19-21.
[3]盧文忠.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50):188-189.
[4]金艷,周靜文.高校師生典型案例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9(24):39-41.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