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文化自信對于當代高職學生而言,只有著力培育其文化自信,激發其文化創造的動力,才能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得到傳承和發揚。在新媒體環境之下,有必要圍繞高職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問題展開探討,基于其研究的現實意義,多途徑探索系統化的培育新策略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文化自信
0.引言
當代青年學生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體。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大幅增加了人們的信息獲取量,也同時增強了青年的主觀能動性。對于當代學生而言,需要重視文化自信建設和文化選擇問題,避免文化創新不足,因此有必要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1.新媒體時代下高職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現實意義
1.1 促進當代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自信應該成為當代學生最顯著的特征,而互聯網的出現也為新時期的學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載體支持。時代的進步使得現階段的高職院校畢業學生不僅有著專業的知識結構,還有著良好的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擁有積極人格特質。從意識形態教育的角度來看,個人的價值取向與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在全面立德樹人推進素質教育的時代,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均衡培養,從文化角度提升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讓他們在行動上自覺踐行傳統文化理念,才能在新媒體環境下客觀對待外界產生的變化,吸收先進思想與文化內涵。
1.2 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奠定基礎
自從十八大確定了五位一體建設總布局之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引導的作用更加顯著。在日益開放的新環境之下,我國的國家文化安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戰和沖擊,培育當代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維持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利用青年學生的思想優勢來助力國家的文化發展,打造創新文化產業,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3 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
文化自信與國際競爭力之間聯系日益緊密,可以說,國際影響力已經悄然發展成為增強文化自信的必要條件。改革開放至今已經經過了40余年的發展歷程,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但是,與之不匹配的是,在文化方面的傳播價值和影響能力仍然和世界范圍內的其他國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1]。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直接關乎到文化發展與理念傳承是中國文化真正走向世界的前提保障。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發揮其在文化育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利用新媒體的媒介功能,讓當代學生不斷樹立文化自信,熱愛本民族文化,抓住新媒體這一現實機遇進行文化拓展。
2.新媒體背景下高職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探究
2.1 媒介素養培養
對于當代高職學生而言,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培養主要指的是他們在面對不同信息時的選擇和篩選能力,因此新媒體可以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傳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成果,將自身打造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流陣地。新媒體的特征決定了信息傳播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強化網絡輿論引導,并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整合現階段的文化資源成為了今后工作的重點。一方面,高職院校需要構建起內容更加豐富和充實的校園網絡文化平臺,關注大學生的人文情懷和思想道德,培養分享一些學生喜歡的文學創作內容;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對優秀文化傳播平臺的關注力度,利用新媒體平臺,全方位了解學生思想發展動態,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與完善社會公眾文化服務體系,滿足現階段大學生對于網絡傳媒資源的合理需求[2]。
對于某些不良信息和網絡文化垃圾相關部門,要正確和規范性地對其進行處理,使得每一名學生都能加入到網絡文化監督的進程當中,使網絡空間成為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必要時也可以綜合利用社會力量規范與引導網絡次文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的輿論負面影響,傳播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
2.2 學校的文化發展主導作用
高職院校本身也屬于文化機構的一種主要類型,需要在文化教育的進程當中扮演更加關鍵的角色。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高職院校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專業科學知識,還應該關注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實現兩者的融合統一,培育綜合素質過硬的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其中,推動現代學院制度建設,為文化理論創新提供現實層面的制度保障。
在新媒體環境之下,高校可以推進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深度落實,幫助現階段高職學生正確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不斷樹立起文化自信,將校園文化資源建設工作作為后續環節的工作核心內容。例如,高職院校可以在學校的數字圖書館內加入更多城市歷史、人物事件、文化博覽等方面的內容豐富網絡教育資源,在學校內部形成良好的網絡宣傳教育合力,并組織專業人才力量,推動大學生校園建設與智慧校園框架的形成[3]。這樣一來才能強化專業訓練并強化文化實踐,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網絡教育的作用,將教育手段變得多樣化系統化。
2.3 學生主體意識培育
當代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畢業后會走向工作崗位,因此他們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知識與實踐能力,還應該具備崗位適應能力,特別是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培育非常重要。具體來看,當代學生應該遵循網絡倫理的基本原則和道德規范,主動學習媒介素養的有關內容,學會如何進行信息搜索和信息歸納,對各項事物進行辨證處理,成為傳統文化的主要踐行者。盡管社會范圍內存在很多不良文化,但學生應增強自身對文化的鑒別能力,快速識別信息真偽在認同并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自發弘揚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4]。
2.4 新媒體環境建設
這里所述的為“大環境”,涉及面比較廣泛,其建設路徑也僅單靠一方難以完成,需要高職院校、教師、學生以及社會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5]。值得指的的是,新媒體環境建設應該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正確指導培育價值觀層面的自信,積極引領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文化產業方面的深度融合。文化產業是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方式,我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主要的國家產業類型,因此在后續的工作當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并創造出符合學生喜好的文化產品,才能不斷提高文化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之下,文化自信培育應該成為新媒體環境下的主流舉措,讓學生能夠潛移默化接受正能量文化的感染。
3.結語
綜上所述,技術的革新與發展,使得新媒體的功能不斷優化,內容日益豐富,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可以提供文化交流的空間平臺,讓更多社交媒體的內容能夠助推文化建設。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媒體背景之下,應該充分發揮出高職院校、社會與產業企業等的教育合力,使得學生自身能夠堅定文化信仰,并不斷用文化為自己武裝,這樣才能在文化沖擊面前不斷堅持自我,借助新媒體的力量讓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踏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戴黎. 新媒體背景下高職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徑探究[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06):75-77.
[2] 李屹歐.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研究[J].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01):43-46.
[3] 程芳芳. 新媒體沖擊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因分析[J]. 改革與開放, 2018,(08).141-142.
[4] 龍銀,劉艷. 新媒體時代培育高職生文化自信的問題探究[J]. 科教導刊, 2018,(27).1-2.
[5] 杜綻蕾. 新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對策探究[J].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21,41(05):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