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珊 劉宸希 張婧玉 杜逸格
摘要:篆刻是傳統藝術形式之一,它是一門與書法和繪畫密切結合的傳統藝術形式,擁有著3700多年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文首先對中國篆刻進行了含義的分析,對篆刻藝術的形式美發展角度進行追溯,進而通過相關案例介紹篆刻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方法和相關的原則,深入的理解中國傳統篆刻藝術與公共空間設計方法,更清晰的認識到篆刻藝術的內涵和意義。本文通過在空間布局和形式美兩方面,在歷史發展、創作主題、創作元素、創作手法等方面進行詳細的介紹和分析。發現兩者在諸多方面的聯系和影響,希望能夠得到對公共空間設計方法及篆刻藝術應用有其他角度的感悟[1]。
關鍵詞:形式美法則;篆刻藝術;公共空間;應用與評價
1研究背景
1.1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中國傳統元素在國內乃至國際都十分盛行,同時大眾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揚的責任感也會不斷增強,就所研究的課題公共空間設計而言,更深層次的精神意義以及更高的審美效果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的更高的精神需求。把篆刻藝術的相關元素與室內空間設計進行融合,把篆刻藝術其自身的精神內涵與公共空間設計進行集中體現,使公共空間設計更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以及文化性。把探討篆刻藝術符合和公共空間設計的聯系和應用作為重點探討對象,其中包含篆刻藝術特色、篆刻藝術發展溯源、展示形式和應用形式以及公共空間設計的體現。
2篆刻藝術概述
2.1篆刻藝術的發展歷程
篆刻藝術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表現出的特點和作用也是不盡相同的,其中表現的元素:篆文、質地、外形等也都有著濃厚的時代屬性。追溯篆刻藝術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的商代。在西周時期,并沒發現實際的證據確定印章是否真實存在,而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時,也就是青銅器工藝制作的鼎盛時代,印章的用途開始在社會上得以推廣和廣泛應用[2]
秦代的等級制度十分森嚴,在那時只有皇帝所使用的印稱之為“璽”,除此之外都稱為“印”,并且官員等級的高低也會體現在制作印的材質、形狀進行區分,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要清朝晚期[4]。秦代的篆刻印章特點十分明確,秦代引文是以秦國的文字作為主要內容,篆文莊重秀麗,秦朝印通常采用“口”字格和“田”字格來進行展現,這是秦印十分重要和顯著的特點。漢代實際上是篆刻藝術發展十分重要的時期,并且與秦朝相比,”印“的稱呼發生了改變。皇帝使用的印章稱之為”璽“,士大夫根據官職等級的不同成為章或印章[3];而在民間對印的叫法種類相對繁多,稱信印、印信、委印等。
如圖1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實際上是繼承了漢印的外形。由于造紙術的發展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和發展,人們在這個時期同時也開始重視研究印泥的工藝和使用。如圖2各朝代篆刻特征圖。
2.2篆刻藝術的形式美法則理論
篆刻藝術的形式美實質是指印面額形式構成美。點、線作為形式相成的核心元素,不同的點線會促使篆刻文字、繪圖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就比如點、線的長短、方圓以及大小等。不同個性的點線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產生藝術對比效果,比如篆刻藝術的動與靜表達、剛與柔表達[4]。篆刻藝術的形式美的規律可以歸納為:對稱與均衡的規律、整齊與節奏的規律、完整與生動的規律以及比例與和諧的規律[5]。
3篆刻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應用評析
3.1篆刻元素在現代公共空間設計的應用
篆刻藝術作為一項實用性藝術,既要滿足設計的要求和要素,廣泛被大眾所接納。把審美體驗和藝術實用性結合,能夠更有效的向大眾傳遞文化信息和文化內涵,其本質是藝術的跨界應用。將篆刻藝術與公共空間設計進行跨界融合,既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同時也是將現代設計的文化內涵方面進行了升華和提煉[6]。
黑龍江鶴崗市的一家名叫“德福會”的火鍋店。公共空間整體凸顯空間的新派意象,品味古典和現代之間,營造秀色可餐的環境美感,通過全新打造,進一步完善了餐廳的功能性和美觀性。
如圖3,走進店內最突出的也是整體公共空間的設計重點就是吊頂裝飾,吊頂采用整體式構架,以一組紅色印章造型作為吊頂燈具的懸掛載體,印章上面的文字內容是采用篆書設計的一組文字設計“德福”兩個字。增強了視覺拉伸空間的效果,并且渲染了火鍋店整體的文化氛圍。首先“動”體現在鏤空木格與工藝玻璃上的中式符號相得益彰,序列排列,呈現出氣勢的美感,碰面上的紅印章裝置燈,令人眼前一亮,錯落交織在一起,張力而下,倍感震撼。其次“靜”體現在篆刻燈具正下方的一池清水,藝石之下潺潺的流水和緩情緒,寧靜而祥和。
4結語
通過大量收集篆刻藝術的相關材料,深入了解篆刻藝術從古至今的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把篆刻藝術融入到公共空間設計是篆刻藝術文創發展的新模式和新面貌,不但提升了篆刻藝術的審美價值,同樣也豐富了公共藝術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現如今人們提升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利用新材料和新技術來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二者的結合一方面體現了我國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對篆刻藝術這門學科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月洋.篆刻藝術與中國傳統園林布局之關聯探析[J].北京林業大學,2010(1):42-49.
[2]淺析中國先秦時期(網頁)
[3]趙晨辰.印章在城市文化禮品中的應用和設計 [J].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6:12-13.
[4]李亮.篆刻藝術的形式美研究[J]. 《藝術科技》,2017:11-13
[5]王殿基.中國戲曲的審美特征[J]. 《山東社會科學》,1989:19-20
[6]許曉春,設計藝術中紅色與黑色并置的色彩意境研究 [J].《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1:23-25.
大連工業大學 遼寧大連 11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