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羌繡是羌族人民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積累、創新、傳承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象征符號,是羌族人民長期以來記錄生產和生活,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汶川作為“刺繡之鄉”,其刺繡在造型、色彩、構成形式、工藝特征上都獨具代表性。而餐飲器具作為生活中離不開人們的器具,也從單純滿足其實用需求,發展成為滿足其物質文化的需求,文化創意的附加值被逐漸展現。本文試將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餐飲器具的設計中,不僅能讓產品更具生命力,也為傳播和弘揚非遺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羌繡;餐飲器具;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J5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2-0074-02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羌學研究中心項目—— “非遺視角下汶川羌繡圖案在羌式餐飲空間中的創新應用研究”(編號:QXY201907)。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餐飲產業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新興的創意餐廳層出不窮,飲食文化也更加豐富多彩。在這樣的轉變下,相應對餐飲器具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不僅需要更多的新的樣式去滿足不同主題的餐飲空間,更需要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和文化象征性。目前,羌式餐飲空間中普遍缺乏地域性、民族性的元素,使得整體的氛圍營造略顯單薄,不能有效地調動人們的五感,體驗感很單一,在消費者腦海里很難形成良好的記憶,這樣的狀況不僅不能讓羌族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針對此現狀,本文嘗試將汶川地區羌繡傳統圖案引入,探討優秀的民族文化如何創新地應用于現代的餐飲器具設計之中,使得羌式餐飲空間能夠彰顯地域文化的特色,賦予優秀的民族文化以鮮活的生命力,為傳播民族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汶川地區羌繡圖案藝術表現特征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北部,分布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理縣、汶川、松潘、黑水,及綿陽市境內的北川、平武等地。伴隨著族群分布、歷史發展及地域環境等原因,羌繡的視覺語言、色彩特征、構圖形式等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可謂“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風”。如茂縣的“赤不蘇風格”,理縣桃坪鄉獨特的“建筑”“獅”“銅錢”圖案,北川地區帶有漢族的審美傾向的“富貴牡丹”等,本文主要針對汶川縣的羌繡風格進行分析及探討。汶川縣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偏北邊緣,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東南部,因大禹的發源地就在今汶川境內,所以有“大禹故里”的美譽。就汶川地區來說,服飾上較為統一,就個別的紋飾、色彩有一些差異,女子基本都是“圓帕”頭飾,系圍腰,著長衫,男子一般著長衫、裹肚。與其他羌族地區不同,汶川羌繡至今仍以古老的黑白麻布繡品作為承載神圣經典的純潔之物。汶川地區的羌繡圖案在造型、色彩、構圖形式、工藝特征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當數雁門鄉的蘿卜寨和綿虒鎮的羌鋒村。
(一)雁門鄉的蘿卜寨
雁門鄉下轄9村22個村民小組,距縣城威州鎮4公里,其中以蘿卜寨最負盛名。蘿卜寨是汶川地區規模最大的羌族聚居寨,建在高山之上,是典型的高山羌族,相傳古時因寨子所處的地方有兩座山,叫“鳳”和“凰”,因此又名“鳳凰寨”,又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也有“老虎寨”的舊稱,民俗民風保存得較為完好,也是新興的羌文化旅游勝地。蘿卜寨地區的羌繡相較于其他地區,主要是在刺繡的工藝上更具特色。此地區的刺繡圖案多集中在圍腰、飄帶、套袖等服飾上,題材上多以動物紋、植物紋、文字紋為主,常見“貓”“蝴蝶”“菊花”“瓶花”“胡桃”等紋飾。在色彩表達上分為黑白的素色和傳統的五彩色,蘿卜寨的老年人的圍腰多以黑白色為主,和傳統的純色、艷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體上說,蘿卜寨羌繡在構成形式上非常注重飽滿與協調統一,組合圖案較為突出,“守護”意味的紋飾組合更為特別,如“八貓護城”“四貓護春”等題材,構圖自由奔放、不拘一格,充分體現了高山羌族自由不羈的文化基因。
(二)綿虒鎮的羌鋒村
綿虒古鎮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歷朝歷代政權管理的重要之地,“虒”是頭上長角的老虎,傳說中五大瑞獸之一。綿虒是史載大禹的故里,素有“大禹故里、西羌門戶”的美稱。其“西羌第一村”的羌鋒村以挑花紋飾最負盛名,羌繡紋飾多集中在圍腰上,男女老少皆適用,色彩多變,豐富多彩。題材上多以“花”“鳥”“蟲”和抽象的幾何紋飾為主,也常見“萬”“壽”等文字紋。在構圖形式上,多以適合紋樣、四方連續為主,方中帶圓、圓周帶角,整體呈現出對稱均衡,艷麗飽滿的視覺美感。從整體來說,不同于蘿卜寨的張揚,綿虒鄉大體上都呈現出布局嚴謹,構圖規范,井然有序的特征。
二、非遺傳承視角下的羌繡圖案的藝術價值
羌繡作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通過羌繡圖案去表達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的鮮明特征,也是民族自我審視的一種物化呈現。分析研究解讀羌繡圖案的藝術價值,不僅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振興有積極的作用,還有助于在當代生活語境下民族品格得到更好的延續。
(一)羌繡圖案的美學價值
羌繡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和重要載體,充分體現了羌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集體的審美意識。羌繡圖案從整體布局上看,內容豐富,構圖飽滿,有著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的形式美感。從色彩搭配上看,受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影響,對白色和紅色尤為偏愛。對白色的偏愛,源于宗教崇拜文化中對白石的崇拜。象征著純潔,善良、吉祥。對于紅色的偏愛,則源于宗教崇拜中對火和太陽的崇拜,羌族人民稱其“火紅文化”和“火文化”,有吉祥、喜慶的寓意。
在色彩處理上呈現出秩序化的和諧之美,羌繡色彩常用對比色,為了使之融合,常常不去關注色相的變化,主要是以色彩明度的高低來將色彩由淺到深或者由深到淺地有序排列,用色彩推移的手法去營造秩序化的色彩美。
(二)羌繡圖案的精神文化價值
羌繡圖案蘊含著古羌人“萬物有靈”的信仰,受生存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了對自然的崇拜。不僅展現了羌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更是延續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植物紋樣主要有菊花花紋、八角蓮花紋、羊角花紋、金瓜紋等;動物紋樣主要有羊頭紋、獅子紋、猴紋、魚紋、蝴蝶紋等;字符紋樣主要有萬字符、回字符、壽字符等;自然物象紋樣主要有太陽紋、月亮紋、云紋、火苗紋、水紋等。這些紋樣主要表達了“祈子延壽”“招財納福”“辟邪驅災”三大恒常的主題。
(三)羌繡圖案的民俗開發價值
羌繡作為羌族傳統文化輸出的載體,直接或者間接地反映出了羌族深厚的民俗文化意識,折射出了羌族獨特的民俗風情,還具有古樸的實用價值。隨著阿壩州旅游業的開發和迅猛發展,羌繡越來越被人所熟知,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羌繡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品,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創新設計也是大勢所趨。
三、汶川羌繡圖案在餐飲器具中的應用方法與設計原則
(一)把握文化的本源。在進行新的產品形態設計時,應該注意對原有的文化元素的內核的把握,只有保留住了最精髓最獨特的精神本源,才能讓新的產品擁有文化的本性品格。尋找適合餐飲器具的文化符號,并成熟地運用于設計中,在圖案和餐具結合的應用過程中,要注意圖案的造型構成形式與餐具的結構特征之間的關系,把握圖案與餐具之間的適應關系,以此達到融合。
(二)歸納概括出經典形態,提煉出新的造型符號。將羌繡圖案作為設計元素,從刺繡圖案中去提取經典符號元素,作為設計素材,進行餐飲器具的創新設計。在圖案設計上,可以從民俗圖案與吉祥寓意結合的方式出發進行探索,運用現代的構成手法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歸納重構,用夸張、變形等手法進行再設計,使其具有獨特性,更貼近現代人的審美情感需求。
(三)保留部分工藝,和新工藝、新材料結合,進行拓展開發設計。保留部分工藝,進行拓展創新,不僅能幫助設計師在進行產品創新設計的時候保留傳統技藝,增加認知和實踐,還能讓新的作品既有傳統工藝品的意蘊的同時還兼具現代感,區別于現代產業形態下的一般性產品。這是一種嘗試和實踐,對傳播和弘揚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研究路徑。
四、結語
餐飲器具是日常必用品,將傳統羌繡圖案通過現代設計的手法運用于餐飲器具中,使之成為適應現代生活的一種文化呈現,不僅是對整個餐飲習俗質感的提升,更是藝術和生活的巧妙結合。對提高人們審美情趣,引導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起了積極作用。讓人們關注和喜愛民族傳統文化,不僅使羌繡及羌族文化得到了延續,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創新,并開拓了其在新時代、新觀念下的應用形式,也延展了羌族文化的多樣化途徑。
參考文獻:
[1]陳維.云朵上的五彩衣[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1.
[2]焦虎三.簡析羌繡藝術的特點與源流[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13,30(02).
[3]王君平.羌族文化與羌繡服飾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4]孟燕.羌族服飾文化圖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5]耿少將.羌族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李勇,馮燕.探析基于羌族傳統藝術形式的產品創新設計[J].包裝工程,2012,33(18).
作者簡介:
何婷,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