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課堂小結拓展環節,促進語文走向深度學習,主要通過以下三條路徑。以讀物引導式拓展課外閱讀,以自然延伸式深拓展深度理解,以設問思考式拓展深度體驗。
關鍵詞:課堂小結;深度學習;語文教學
要讓語文走向深度學習,需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落實。其中課堂小結的拓展環節同樣承擔著深度學習的任務。語文學習的時空是無限制的,絕不能僅僅限制在課堂的狹小空間里,而是需要更廣闊的天地拓展。課堂小結最大的功能就是為語文學習的拓展提供契機。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在課堂教學的前面幾個環節都實現了深度學習,而在最后的課堂小結環節忽視了深度學習的落實,導致功虧一簣。本文從深化遷移的角度談談如何在語文課堂小結拓展中走向深度學習。
一、以讀物引導式拓展課外閱讀
讀物引導式拓展就是在課堂小結之際,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的需要,以向學生推薦相關課外讀物為手段,利用其內容的密切相關性,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深度理解。以讀物引導式拓展課外閱讀,有效地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時空,促進了語文深度學習。
一是類文比較拓展閱讀。在課堂小結之際,教師向學生推薦內容、主題與所學課文基本相同的文章進行拓展閱讀。如學習《孫權勸學》一課的課堂小結中提供《師曠勸學》,引導學生將兩篇同類文言文進行比較閱讀。這兩篇文章都是勸人學習的,都給人以學習重要性的啟示。教師還可以從多個角度設計比較鑒賞的課后練習題給學生提供導讀。讓學生在同中求異,比較辨別中深化理解。
二是人物關聯性作品拓展閱讀。文如其人,透過作品往往能看到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品格。在學習某些表現人物的文章中,我們可以通過拓展學習文章主人翁的作品來幫助對主人翁人物的深度理解。如,教學《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們可以在課堂小結的拓展中指導學生閱讀聞一多先生的著名演講辭——《最后一次講演》。通過閱讀學生會真切地感受到聞一多先生慷慨激昂、正義凜然的豪邁之氣。對聞一多先生舍生取義、嫉惡如仇的高貴品質也會有進一步的認識。進而加深對課文主旨句的理解。
三是由單篇拓展整本書的閱讀。我們常說課文只是個例子,語文深度學習最重要的是通過課文的例子引導學生從單篇閱讀拓展到整本書的閱讀,從碎片化閱讀,到有計劃地進行名著閱讀,讓學生觸摸整個語文閱讀世界。如,學習課文《泥人張》,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對課文產生的興趣,趁熱打鐵地拓展到馮驥才的小說集《俗世奇人》,甚至可以進一步拓展到馮驥才的其它作品,從而拓展課外閱讀的視野。
二、以自然延伸式深拓展深度理解
語文課堂小結的拓展最精妙的是在自然延伸中拓展,通過自然延伸,開拓學生的思維,從而能夠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主題。語文課堂小結的自然延伸式拓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選擇文本的某個特點進行自然延伸。被選入課本的文章大多有著顯著的特點。有點以寫景抒情見長,有的人物刻畫入木三分,有的激情澎湃富有感染力,有的善于細節描寫細致入微。在課堂小結中,我們可以從課文寫作特點自然延伸到作者的寫作特點和風格,以幫助學生再度體味課文的寫作特色,從而深化對主題理解。如,在《云南的歌會》的課堂小結,我們可以如此升華主題:在沈從文的筆鋒始終落在“鄉下人”的眼里,他以自己獨特的鄉土情結去審視鄉村的自然美,風景美和人性美。沈從文的散文是從田野里吹來的充滿泥土芬芳的春風,是一汩從鄉野里流淌著的鮮活的清泉,可以吹拂我們心中的彌漫的無端煩惱,洗滌燈紅酒綠下的塵世風煙。這就是沈從文的寫作風格,如果我們能讀一讀他的代表作《邊城》,你會對他的寫作風格會有更深的體悟。
第二、在總結歸納的基礎上自然延伸拓展,一氣呵成,不露痕跡。這種拓展方法,常常是利用語文教師的語言優勢,以富有激情、充滿感染力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如,在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的課堂小結中,很自然地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聞一多先生的遺愿早就在我們的爺爺輩那兒實現了。革命先輩們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同學們,那我們的社會擔當呢?原本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在情感上與聞一多先生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共鳴,通過上述一番富有激情的課堂小結語,再一次發人深省。
第三、以讀帶寫,讀寫結合的自然延伸拓展。讀與寫本身就很難分開,如果借助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小結拓展之機,自然地將讀向寫延伸,無疑是語文深度學習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如,在《紫藤羅瀑布》一課的課堂小結中,我作了如下設計: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把紫藤蘿花的勃勃生機描繪得淋漓盡致,給人我們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震撼。但文章僅僅是在寫花嗎?不,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從中感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這種寫作方法就是借景抒情。你注意到了沒有,我們的校園里春天開滿了桃花、杏花,夏天有茉莉、梔子花,秋天有桂花、菊花,冬天有臘梅,請你選擇一種你喜歡的花,學習課文借景抒情的方法,寫一篇四五百字的小文。通過這樣的延伸拓展,不僅加深了對課文中借景抒情寫法的理解,而且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這是語文深度學習的一個重要標志。
三、以設問思考式拓展深度體驗
在語文課堂小結時,采用設問思考的方法進行拓展,引導學生從課文走向自身,并聯系自身生活實際對現實生活和人生做出思考。用設問思考的方法給課堂小結,不僅是平面上的拓展,更是在深度上的拓展。通過教師設計一些基于閱讀體驗和生活體驗的問題,促使學生再次以教師設計的問題為出發點,進一步探索和思考課堂上所學的內容,以達到有效拓展學習深度,強化切身體驗的目的。
課堂小結的設問,與課堂導入的設問和課堂主問題的設問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有效拓展實現深化遷移。設問的具體方法很多,我們提供兩種最常見的方法加以說明。
第一、抓住文本關鍵語句,聯系作者生活設問。從課文內容拓展到作者生活,讓學生在作者的內心深處走個來回,再回到文本,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其中“好好兒活”是體現主題的關鍵詞句。在本課閱讀教學的課堂小結時,我們可以一改常見地在課堂導入環節就介紹作者生平,在課堂小結環節利用多媒體顯示史鐵生簡介及《病隙碎筆》中的有關片段。把一個完整的深度病殘而不屈的形象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課文描繪的四幅菊花圖,展開聯想與想象,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1)你覺得史鐵生病后的三十多年的“好好兒活”的生活更像哪幅菊花圖,為什么?(2)你希望自己能像哪種菊花一樣“好好兒活”,為什么?第一問把菊花圖與史鐵生的生活相聯系,助推了學生對菊花象征意義的理解,更是深化對文本主題句的解讀。第二問,把文本解讀的思路轉向學生自身,把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凸顯了出來,不僅深化了對主題的理解,而且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更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而且這樣的課堂小結具有開放性特征,給人留下了深遠的啟示。
第二、借助課文留下的懸念設問,引導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展開想象,拉近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的距離,深刻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如鄭振鐸的《貓》一文,文章著墨最多是第三只貓,作者表示這第三只貓最讓“我”自責懺悔。更讓“我”深深內疚的是作為一只貓對我的冤枉無法辯解,而“我”也無法向貓表達對它的懺悔,這就是課文留給學生的一個懸念。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懸念設問,在課堂小結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如,假如這只貓像人一樣會說話,你覺得貓與作者之間會有一場什么樣的對話?這一問題不僅引領學生設身處地感受貓與作者的心理活動,進一步體味作者的內心世界,對文本所揭示的人與動物的關系的理解,以及對樹立生命的敬畏意識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課堂小結中的拓展延伸是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之上的,要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緊扣文本,有效展開,切忌另辟蹊徑舍本逐末。課堂小結既是對課堂的一個總結,也是從課堂向課外延伸拓展的一個指引,其目的是要進一步引領學生走向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 張麗玉.語文課堂中的“深度學習”之我見[J].語文課內外,2020, (11).
[2]于亞琴.深度學習建構語文高效課堂[J].教育(周刊),2020,(10).
浙江省蘭溪市育才中學?葉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