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東
摘要: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傳統民族音樂教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欣賞傳統音樂中使其養成審美素養和增強民族自豪感,對于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受到許多方面的影響,人們對于小學民族音樂的教育所忽視。針對這種情況,在小學階段融入民族音樂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本位根據民族音樂教學的內容和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應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民族音樂;小學音樂;優化策略
引言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在音樂教育中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在融入民族音樂教育中,教師要重視音樂課堂教育的趣味性,轉變過去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讓學生在感受到民族音樂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本文在音樂課堂中融入了多元化的音樂形式,提高學生參與音樂課堂的主動性。
一、創新教學理念,重視民族音樂的融入
在小于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開展課程,首先教師要對民族音樂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要知道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融入對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學習民族文化知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提出要求要以此為參照,改變教學觀念,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充分的融入民族音樂。教師不但要轉變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觀念,還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的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將一些適合小學生的民族音樂導入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重視綜合培養,在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要將民族音樂知識和情感融入進去;此外還要使音樂課堂的多樣化和多元化,在民族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選擇不同民族的民族音樂,進而獲取各個民族音樂中的知識,還可以開展對比教學,在教學中將多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民族音樂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欣賞和對比,音樂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式,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基礎,改進傳統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創造出新的音樂教學模式,進而強化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課堂的融入,促使學生參與民族音樂課堂的積極性,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二、借助信息化技術,改善教學環境
當前信息技術不斷快速發展的環境下,現代化技術已經成為教學的主要教學手段之一,多媒體技術已經逐步進入到教育事業中。多媒體技術手段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彌補了傳統教育中的不足,多元化的教育資源其實就是將信息技術中的視頻和音頻以及圖像相互融合。學生則可以通過在直觀的形式中傾聽和觀看將自身的情感激發處理。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優化課堂教學的環境,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同時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音樂教育,能夠高效的創造出最佳的教育氛圍。教師還可以在信息技術手段的協助下,將學生周圍的環境進行改善,把學生圍繞在充分音樂元素的環境中。在多媒體和信息化技術的有效結合中,讓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體驗情感。放松學生的心情,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是情境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且讓學生產生極高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的效率。興趣是讓學生參與一切活動的動力。然而缺乏審美的學生無法理解民族音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現代化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創建出與音樂作品相似的情境,[1]給學生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更好的讓學生產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和欲望,還可以有效的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動力,并且引導學生產生積極和主動的意識去了解民族音樂帶來的美。同時要注意的是創建的情境要與所學的音樂內容相關,傾聽和分析音樂作品中的節拍和節奏,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且通過傾聽音樂和學習音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比如在學習《祖國祖國我們愛你》這節音樂課中,教師在開展課程之前可以運用激情導入的方法,在多媒體中呈現出對祖國的熱愛的旋律,展現了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用筆畫表達愛祖國的純真心靈,歌詞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情境創設,在首次的聆聽中,教師運用視頻和配樂欣賞的方式,讓學生帶著憧憬和熱愛去欣賞。在播放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音樂感受,烘托出活躍的氣氛,讓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
三、重視音樂教學的趣味性
小學生的天性對新鮮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和探索欲,然而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會在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音樂課堂教學的方式也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選擇,尋找出傳統文化和音樂課堂的契合點,可以讓學生真實的體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建立在與學生的自然生長規律和課堂教學方式一致的基礎上,進而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并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進而產生學習的積極性,興趣是學衡學習的動力,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想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音樂課堂中。讓學生產生對民間音樂的興趣,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性和主動性,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教育。在以往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向主要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并不是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所以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相關的標準,以關愛和關心為基本原則,進行音樂教育和活動,以最大的程度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音樂教學活動的發展。[2]比如在《彝家娃娃真幸福》這節音樂教學中,就可以在增強音樂教學的趣味性,促進音樂教學的效果。這首歌曲的寫作背景就是彝族兒童歌曲,歌曲的大概意思是描寫彝族小朋友在歡聲笑語中慶祝節日,能夠將彝族人民的歡樂熱情充分的展現出來,其音樂的風格非常的歡快活躍,符合民族音樂教學的特點,歌曲的節奏簡單,教師在民族音樂教學中融入接龍游戲,首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之后以鼓點聲音為準進行接龍,看哪個小組完成的又快又好。這樣的方式不但讓學生積極的投入到音樂教學中,同時帶給學生音樂和民族文化的雙重體驗,讓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的濃厚,對之后的音樂教學課程的開展非常有利。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符合新課改提出的要求,也是進行情感教育和學習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的創新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雪靜.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學科中的實踐性研究[J].學周刊,2021(10):165-166.
[2]林國蓮.試論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學科中的融入策略[J].北方音樂,2020(05):161+168.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太湖小學 ?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