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 楊雯 席川 湯曉青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教育政策不斷完善,從而推動西藏高職院校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校藏區學生與一般學生相比,其生活環境與習慣不同,導致心理特點和思想觀念有所差異,因此,只有深入了解藏區學生心理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有效的教育策略,才能促進藏區學生健康成長發展。基于此,本文著重分析和探究高職院校藏區學生心理特點和教育對策,以供相關教育工作者參考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藏區學生;心理特點;教育對策
高職院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向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高素質的綜合型專業人才。因此,在教育管理藏區高校學生時,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還要深入了解學生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進一步提高藏區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積極引導學生正確樹立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其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實際要求,推動藏區學生長期穩定發展。
一、高職院校藏區學生心理特點
(一)性格直率開朗、粗獷倔強
由于高職院校藏區學生長期受民族風俗、宗教信仰、家庭觀念影響,存在熱情好客、開朗直率、勤勞樸實、豪放豁達等性格特點。但部分藏區學生自控能力較弱,性情易怒、易偏激,看待問題十分片面,在遇到不順心事件時,可能不易尋求合理有效的方式進行解決,在不被他人理解或受到教師批評指責時容易心情煩躁,從而出現酗酒打架、違反校規校紀的不良情況。
(二)多才多藝、敏感多疑
高職院校藏區學生都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在大學社團、籃球場、足球場等場地能夠時刻看到少數民族學生精彩演出的身影。由于藏區學生易受民族思想觀念影響,對他人看法、態度和評價極為重視,所以會變得敏感多疑,不利于和外族人民交流溝通。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1],大多數藏區學生認為漢族人民排斥少數民族,其實在我國高職院校中,領導、班主任、任課教師以及漢族學生等都對藏區學生十分重視和尊重,不會出現排斥和歧視藏區民族學生的不良現象。
(三)民族意識強、重視群體團結
高職院校藏區學生易受所處環境影響,民族自主意識較強。主要表現在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感,對民族風俗、政治地位、宗教信仰過于重視,所以在于其他民族學習交流過程中,希望得到人民的尊重與理解。高職院校藏區學生群體是在同一地域、民族、風俗、語言的基礎上自發形成的,是由于該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共同前往外地求學,長期同吃同住,讓彼此之間形成強烈的依賴感,為了維護民族共同利益,該部分學生為產生一直排外的心理情感,對于“破壞”他們群體的學生或教師,通常會“群起而攻之”,從而導致學生打架、斗毆事件頻繁發生。
二、高職院校藏區學生教育對策
(一)加強民族交流、增進民族團結
高職院校藏區學生在少數民族文化習俗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獨立的人格特征,我國教育部門在開展藏區高職院校教育工作時,要充分尊重藏區學生傳統文化背景,不斷優化和完善教育政策。通過開展漢族學生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服裝展示、文藝演出活動,加強學生之間民族團結意識,讓漢族學生從多個角 度了解藏、苗、仡佬等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另外,高職院校可以合理利用先進科技手段[2],搭建藏區特有文化展示平臺,通過校園櫥窗、廣播、刊報、網絡等媒介形式宣傳藏區文化,從而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校園環境,以此增進民族之間團結互助。
(二)尊重關愛并嚴格要求藏區學生
針對高職院校藏區學生民族意識及自尊心強的心理特點,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和探索少數民族發展現狀,熟悉并尊重其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引導藏區學生構建文明健康的的生活方式。在藏區學生管理、期末考核與獎學金評定工作中,要結合學生日常學習情況進行成績折算,通過設立藏區學生專項獎學金的方式,獎勵給成績優異、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以此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熱情[3]。此外,高職院校在采用特殊方法管理藏區學生時,要嚴格按照科學有效的規章制度規范其日常行為,引導藏區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三)“同齡幫扶”方式
根據心理學角度而言,同齡人之間更加容易進行溝通交流。因此,高職院校在管理藏區學生時,可以采取“同齡幫扶”的管理方式,讓部分熟練掌握民族政策、品學兼優的漢族學生在生活、學習、思想方面給予藏區學生一定幫助和扶持,彼此之間互相學習、協同發展。這樣不僅能夠加強漢族學生與藏區學生之間的親密關系,還能促進藏區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結語:綜上所述,由于藏區學生和漢族學生心理特征有所差異,因此,在開展高職院校教育工作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藏區學生心理特點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教育對策,加強漢族學生民族團結意識,尊重少數民族學生文化風俗及生活習慣,有效解決藏區學生心理問題,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從而更好地推動藏區及社體經濟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姝,張海燕.高職院校"9+3"藏區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對策初探[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20(4):31-32.
[2]周知,杜偉珊.新時代大學生閱讀心理與圖書館服務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5):92-96.
[3]趙慧莉,史學莉.青海藏族聚居區寄宿制中學學生人格特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以海北州寄宿制中學為例[J].中國民族學,2018(1):84-94.
(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61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