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歷來是一線教師面臨的挑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也逐漸明確,而如何實現在文言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把文言文教學中的“文”和“言”有機的融合,更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一個現實問題。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內容確定 ?有機融合
關于文言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歷來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其最大的爭議在于文言文教學是重“文”還是重“言”。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言”“文”并重的觀念也已越來越被認可,但如何做到這一點卻需要一個清晰的認識。
縱觀實際教學,一線教師雖然在提倡“言”“文”并重,但是一但操作起來,卻是“言”“文”分離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文言文教學中“言”“文”有機融合呢?
在漢語字典中,有這樣兩個詞值得關注,一個是“含義”,另一個是“含意”。所謂的“含義”是指的是語言它本身固有的內涵;而“含意”的意思是生成的內涵,也其側重于所懷的心意或所包含的意義,它是游離于語言本身之外的意蘊。而把其運用到文言文教學中,就可以理解為,我們在教學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可機械的把“言”“文”分離,要有意識的把其融合在一起,并各有強調,即既要掌握文言文的“含義”,也要理解文言文所蘊含的“含意”,并把其融合,真正做到“文”“言”并重。
下面就以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名篇《燭之武退秦師》為例,談一談在教學中如何把“文”“言”有機融合。
《燭之武退秦師》節選自《左傳》,史書以記事為主,所以這篇文章教師通常作為一篇記事散文來教的,大致的教學流程是:第一步,先掃除文言障礙,疏通文意;第二步,帶領學生弄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第三步,體會燭之武高超的外交辭令;第四步,感受燭之武這個人物的形象。崔允漷教授在其著作《有效教學》一書中,明確指出:“教師準備教學時,首先必須弄清楚學生將獲得什么,為什么要教這些內容,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說必須弄清楚目標問題。” 如此看來,如果按照常規的教學流程,教師根本就沒有如何確定學習目標的意識,“教到什么程度”是說,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理應明白什么該教,什么不該教,教師要教那些學生“不懂的”,不教那些學生“已會的”,那么,再回過頭來看《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流程,你會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通過自學就可以掌握的,教師如果只是以此作為教學目標的話,那么學生又如何從這篇典型性的文本當中學到其外延的東西呢?解讀文本的“含意”又如何實現?“文”與“言”的融合路徑又該何去何從呢?
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所以要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出發點,這篇文言文,關于“言”的部分,課下注釋已經了詳細的解釋,教師需要做的工作是對教材已呈現的內容,再依據學情進行重構,教學那些學生“不懂的”,這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王榮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學教什么》一書中,明確指出:“‘言’的學習借助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借助已學知識形成遷移,從而理解所要學習掌握的新知識,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文言學習策略。”“言”的問題解決完,接下來就是“文”的問題了,如何實現把“文”和“言”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呢?
首先,可以先給學生呈現出一張地形圖,讓學生根據地形圖,用現代漢語表達:如果你是燭之武,面對當前的緊急情況,你會選擇何種方式去勸說秦伯?在勸說的過程中,選擇哪些有力的勸說辭?你這種勸說方式會贏得秦伯的認同嗎?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可以讓學生借助所熟悉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學生快速融入到學習的情境中去;
其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次自讀文章,并達到可以熟讀甚至背誦的程度,并在讀的過程中,學會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理清文章中出現的疑難生字,并學會積累常見的文言現象,尤其是關于“特殊句式”這一塊,更需要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文言文當中,也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是特殊句式,大多還是以陳述句居多,那么,為什么作者會在某些地方采用特殊句式呢?”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也在于引導學生深切體會,其實在文言文中,作者在表情達意時,也需要借助特殊的手段來完成,像常見的特殊句式中的賓語前置或狀語后置,甚至是主謂倒裝,都是作者為了突出某一個對象,而采用的方式,所以,感受文言文中“言”的魅力,才是引導學生學好文言文最關鍵的一步。也只有學生的自主投入到文本的閱讀中去,他們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如此這樣,學生不僅可以體會到學習文言文的快樂,更可以在自主的學習中,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這種方式也與徐州一直以來 所倡導的“學講計劃”的精神內核是一脈相承的。
再次,讓學生采用文言的形式進行對話表演,進入文言情境。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在學生對文言文的“言”真實的掌握之后,逐漸過渡到的一個真實的“文言情境”中去的,文言文教學,萬不可一堂課下來,都在用現代文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而是要真正的進入文言的情境中去,所以,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用課文中的文言形式去演繹,學生定會在文言文的語境中,體會到文言文的“文”所帶來的熏陶;
最后,把重點放在“外交辭令”上,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會到文言文的語言魅力,體會到燭之武的勸說智慧。
如此看來,學生在第三個環節中,學生既有“言”的積累,又在積累的基礎上,逐漸過渡到“文”,這樣,就順利成章的把“言”和“文”聯系在一起了,就能實現文言文教學中的“文”和“言”的有機融合。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是現代漢語的教學,教師更應該切合文言本身的特點,采用文言的方式去教學文言文,讓學生感受到古文的魅力,汲取中國文化的燦爛精神才是根本!
參考文獻:
[1]〔美〕克拉斯沃爾、〔美〕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
[3]劉玉.新課程下有效教學的問題與思考[J].語文建設,2007.
[4]陳隆升.語文課堂“學情視角”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李二仿(1989年03月),女,單位: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郵編221131 職稱: 中小學二級,學歷: 碩士研究生,專業:(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 ?2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