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教育背景下教師主要采取教學大綱式教學,采取以灌輸式教學法進行,學不能致用成為社會的普遍問題。"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的方式完全發生了變化,既可以線上,也可以線下,要讓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就成為教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因此我們將著重探討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方式
前言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也有了變化,從過去的線下實現,變成了線下線上都能實現的一種變化形式,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既可以學校課堂上完成,也可以通過線上教學完成。線上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授課方式,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教課堂學習有時區別,最顯著的點就是老師和學生看不見,不知道學生有沒有學習,學習有沒有認真,這導致很多教師并不愿意進行線上教學。但是線上教育又有他自身的優點,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并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要想學習哪一點內容可以直接點看,不像線下教育,由于時間有限,教師講解的內容會瞬間過去,稍不注意就會漏學,從而影響學習的質量。所以,線上線下的教學有各自的優點,又有各自的缺點,并不因教師的擔心,而去否定線上教學,同時也不能完全拋開線下教育真實性和空間感。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時代發展的一種趨勢,因此,我們將著重探究“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
一、“互聯網+教育”新理念
“互聯網+教育”新理念是將課堂教學導入到互聯網中,有效利用網絡教學改變傳統單向灌輸的模式,構建起一個師生互動、平等交流、平等相處的一個開放創新的教育體系。傳統教育背景下的教師主要采取教學大綱式教學,他們更愿意朝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法,讓學生死記硬背,并且奉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但是這樣的結果往往是讓學生更加的反感,抵觸。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是大學學習中的一門功課,學生把大部分時間都放到該課程的死記硬背中,必然會影響其他學習,所以很多學生并不愿意學習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此在開放創新的教育體系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更要主動提升自己的網絡技術,充分利用互聯網知識的廣博性,趣味性,為學生構建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富有吸引力,培養出學生學習的樂趣,從學生存在不學習,到愛學,到趣學的一個轉變過程。這樣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轉變觀念,唯有一翻苦功夫,才能新的理念融入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
二、"互聯網+"背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施方式
1、線下教育的實施方式。"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線下教學也會有所改變,它是線上教育的補充,也是線上教育的升華。線上教育涵蓋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多樣,學生可以選擇學習的東西也更加的廣泛。教師可以將最近要學的知識放到網上,讓學生自由學習。學生學習的過程會存在疑惑,會不夠深入,會不學習這些情況,教師對這些情況都會有預見性。在線下教學時,教師會列一些主體,讓學生提問,教師針對這些問題答疑。一些沒有提問的學生,教師可以抽查這些學生,通過提問的方式去挖掘這些學生有沒有線上學習,假設發現沒有線上學習,教師可以采取向他們布置作業的方式,讓他們主動再去學習并回答問題,通過倒逼的方式完成線上學習。作為線下教育,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就某一問題的探討,或者大家完成游戲的一個過程,是增進師生感情,提升教學質量的一個過程,并不是以往采取知識的講解,知識的羅列,知識的分析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是一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過程,其知識內容本身和一些社會現象是想融合的,在讓學生學習知識的時候其實可以在里面穿插一些社會現象,而這些大量的內容所需要學習的時間較多,但是比單純的知識學習故事性更強,樂趣更大,在"互聯網+"背景下這些學習都可以通過線上完成,學習的過程是興趣培養的過程和知識構建的過程。
2、線上教育的實施方式。線上教育是一種開放創新的教育體系,不受到任何人的限制和干擾,不同于課堂教學方式,因此在線上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應有說區別對待。教師在線上教育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號、QQ群、微信群、博客、網絡社區論壇等方式向學生推送有關思政教育內容。從推送的途徑而言,教師利用網絡進行學生課外的教育提供了方便,實現了再教育。從推送的內容來看,如果單純將課本的知識照搬上網絡或者有壓迫性的讓學生學習知識,學生不一定會進行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本身就是一種枯燥無味的知識內容,條條框框的東西會讓學生覺得知識的難記,而且本身就不是其專業中的主課的學生,他們是學習的積極性會因此更差。那么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應該根據學生的行為特點來進行內容的推送。當前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生主要以“90后”、“00后”為主,這個階段成長起來的學生他們有著時代的新氣息,在一個開放性的社會環境下他們表現的特點是講求精神追求,塑造獨立的個性,有著自己對待事物的觀點與思想。所以線上教學的內容應該是理論知識和社會信息兼具推送,以社會信息推送為主,兼具理論知識的引導為鋪。例如江西一高校學生因為情感糾紛發生校外聚眾斗毆事件,造成一名學生重傷。這樣的新聞事件會瞬間在網絡上傳開,而且會持續發酵。這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推送這樣的新聞,尤其事件中斗毆的主人翁是什么樣人,怎么形成的三角戀,事情最后處理的結果怎么樣,都是挖掘新聞的關鍵。這個階段的學生本身也處在戀愛的關鍵階段,他們對愛情充滿了向往,面對戀愛的問題的處理,戀愛的方式,戀愛的價值觀都希望得到解答。教師可以以新聞事件為根本,從事件中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同時貫穿一些知識內容,實現學生的答疑解惑的目的。這樣的過程是學生知識想學的過程,而不是學生被迫學習的過程。而我們所學的知識的目的也正是在于此。
三、教學結果的評價
線上線下的教學是讓學生學得好,學得更容易,并不是讓學生不學習的過程,在這樣的寬泛學習氛圍中,需要做好教學結果的評價,才能實現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在相互作用中持續動態的生長。那么評價就要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及課后實踐三個方面進行,并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激勵作為評價的主要指標,時刻關注學生在思想政治課程學習中的行為特征、思想態度和情感表現作為次要指標,并將主要指標和次要指標都以滿分100分來進行考評,當學生的主要指標低于60分的一個下限時,教師就應該改變教學策略,分析教學中問題的根本原因,并及時解決。對于次要指標而言,其分數可以控制范圍應該非常廣泛,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思想情緒波動比較大,所受外界干擾強,學生的一些表現情況可能會隨時變化,教師可以允許學生的一些特殊行為的表現,并不應該做過多的干預,只有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練習課時在看小說,睡覺,不來上課等行為時,其次數以5次為界,或許連續課時出現小說,睡覺,不來上課等行為,教師要及時約談溝通,有問題的要及時幫助和解決??梢哉f"互聯網+"背景下,學生要學得好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既要放得開,教師要轉變自身的觀念,允許學生進行開放式的學習,還要將這些評價始終貫穿到線上線下學習全過程,讓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去完成學習。
參考文獻:
[1]周錚.互聯網思維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微課教學研究.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
[2]馮剛,嚴帥.改革開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發展歷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
作者簡介:趙忠慶,1971年1月出生,男,云南省蒙自市人,副教授,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高職高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法和實踐教學研究。
(紅河衛生職業學院)